姓名
任梅香
单位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第一课时,涉及19世纪40年代前后到19世 纪末先进中国人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国家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 主要介绍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体用之争”的含义、实质及影响,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是学生学习和了解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救国 之路的历程的开端。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和先进中国人的改革自救运动如洋务运动、维 新变法以及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康有为等历史人物有所了解,但记忆支离破碎、知识不够系统,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核心主张都了 解认识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他们对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活动充满敬仰,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认识“体用之争”的含义、实质及影响以及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从现象、历程出发,运用“归纳法”,概括分析各个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从而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思想的力量”。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授课过程中始终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归纳知识,并利用课件给学生提供丰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得出历史结论,以及进行课堂反馈训练,通过PPT课件的使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衔接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教材材料和其他史料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学习康有为维新思想时使用《托古改制》微课视频,突破康有为思想特点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康有为这一思想特点的原因(主观、客观)、目的、效果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的材料
学生跟读马克思的话
PPT
新授——19世纪40年代“冲破藩篱看世界”
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二所学知识,认识林、魏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归纳林、魏的主要活动和影响。
学生根据所学归纳概括背景;根据材料归纳林、魏的主要活动和影响
PPT
新授——19世纪60——90年代“半信半疑学西方”
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归纳“体用之争”的双方观点的异同点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归纳“体用之争”的双方观点的异同点
PPT
新授——19世纪90年代“痛定思痛图改良”
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注意观看倾听,认识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目的、影响
学生认真观看、倾听,认识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目的、影响并回答导学案设计的问题
微课视频
训练
展示材料和题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全面准确提取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和题目,充分利用所学全面准确提取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PPT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在设计和实施时,首先对单元线索进行了归纳,使学生总体认识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过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制度、思想到学习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又经历过由“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其次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又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与提炼,将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归纳为三大板块——19世纪40年代“冲破藩篱看世界”、19世纪60——90年代“半信半疑学西方”和19世纪90年代“痛定思痛图改良”,并根据时间顺序步步深入,使学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由学习“器物(物质、技术)”到学习先进“制度(政治)”再到学习“思想(精神)”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些整合与设计都利用PPT课件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课件23张PPT。 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20课 西学东渐
21课 新文化运动
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资)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
西 学 东 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
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1)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3)思想上仁人志士为抵御侵略,了解西方。1、背景:第一章:冲破藩篱看世界
林则徐: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设立_____、翻译_________、编译________。
魏源:编写____________一书,提出向西方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主张。
基础知识落实2、人物简介: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译馆报纸、书籍《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1)“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2)抵御外侮、探究和学习西方成为思想主流。3)局限性: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未付诸实践。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3、影响: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学习西方有何局限性?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一、二的主张有何不同? 材料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
义为干橹。”
材料二:“今日宜日鉴诸国,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善之善者哉。”
第二章:半信半疑学西方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以__________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即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_,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顽固派:反对“西学中用”,主张中学中用。即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____________。VS传统纲常名教物质精神文化政治文化格局如何认识体用之争? 认识:
(1)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感悟历史 “中体西用就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鲁迅结果: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章:痛定思痛图改良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关系?)最初支持 :为洋务谋划奔走或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中法战争后
分道扬镳原因:中法战争暴露洋务弊端,发觉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主张: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2、90年代的维新思潮
(1)背景:
①社会因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及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意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阅读课本整理他们的维新观点和主张托古改制,
传播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抨击纲常礼教、专制君权,倡导男女平等主张人民享有自由权利;
进化论观点《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维新派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激烈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维新派思想:
要变法;兴民权、行立宪;废科举、倡导西学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3)、论战 “宁亡国,不变法”;“民权之说,无一益有百害”;坚持科举“八股取士”正面交锋
有何作用?问题探究——维新思想的作用材料一:我读民国那些大师们的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受到过梁启超他们深深的影响……除了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一般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像法国那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余秋雨
材料二: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
——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
材料三:“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民族意识、民主意识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后——冲破藩篱看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后——痛定思痛图改良(学习器物)(制度模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洋务运动中——半信半疑学西方向西方学习
与
探索救亡的道路结合体系再现、课堂小结:(审视西方)小结: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戊戌变法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激进派 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技术(器物)制度思想 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
2.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②义 和 团: 扶清灭洋—盲目排外。
3. 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中体西用到“君民共主”制度;
②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 感悟历史 鸦片战争的硝烟,让林则徐、魏源注目世界,探索新知;英法联军的大火,让古老的中国发出了渴望自强的声音;北洋舰队的覆没,让维新志士斗志昂扬,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
自强的路虽然坎坷,但每一次努力都留下了中华儿女奋斗的足迹,每一次努力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更新发展。
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业布置1、必做: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2、选做:《精讲精练》当堂训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