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唐红岩
单位
平度市第九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甲午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19世纪列强侵华史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史的继续,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列强 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渐变为以政治控制为主,直至在华扶植代理人。因此本节课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出题形式 多样化,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解读本课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重点:甲午战争的背景
本节课难点:甲午战争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对于本节课内容,初中课本涉及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的结论,高中课堂 应该由教师补充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但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讲解读有些史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从做题方法,提取信息能力,归纳概括信息等多 个方面帮助、指导学生。同时高一学生对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本节课内容与一些时政结合起来,比如钓鱼岛问题,中日教科书分歧等 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如果教师语言特别具有感召力的话,一段较好的抒情小结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1894—1895年日本侵华的史实,分析总结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解读,中日战前对比,战后国际反响等多个方面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列强侵华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屈辱史,通过战争背景和影响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热情,深刻牢记“落后加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共创和谐世界。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播放视频,适当还原历史,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比如在导入阶段,时政新闻的导入,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及时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课堂积极性,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在讲授阶段(2),插入一段甲午战争简单经过的视频,真实而震撼学生的思想,特别是日本在旅顺的大屠杀,更能加深学生对日本侵华本质的认识。在讲授(4)中,使用视频讲授甲午战争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数据表格对比,通过对比,加深两方的比较,更易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授(1)背景中,通过表格比较战前两国改革的不同成效,更好理解日本的蓄谋已久和势在必得。在探究环节,通过中日两国在三个方面的不同态度,更直接的总结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3、思维导图的使用。在本节课最后小结部分,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提出问题并播放视频
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
PPT.视频
讲授(1)
摆出日本学者观点,提出问题:“你是否认同?”并补充战争两国改革的对比表格和相关史料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PPT.表格数据对比
讲授(2)
播放视频
学生简单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
视频
讲授(3)
地图显示三次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
通过观看动态地图,认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PPT.动态地图演示
讲授(4)
提出问题并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视频播放
探究
出示三组材料,对比中日两国在对待铁路、科举考试和两国皇帝对待战争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失败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PPT.材料表格对比
小结感悟
感悟历史
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并有感情的齐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PPT.思维导图,音乐与文字的有机结合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 开篇音乐和动态图片导入,易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时政视频的播放,将学生的兴趣点从图片转入本课内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史料,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极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养成一个辩证思维的好习惯。
3、?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形成一个共识的结论,并在课堂上当堂展示,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信息能力的提取与归纳概括,同时通过课堂竞争比赛,易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
4、? 做题方法的课堂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而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采用学生自制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感悟历史阶段,文字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课件31张PPT。 美丽的钓鱼岛日本意欲何为?以史为鉴,日本——敌人、朋友? 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侵华的史实,分析总结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中日甲午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史学观点:
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你认同以上观点吗?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改革比较西方列强入侵、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加剧,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明治维新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统治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旧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贫乏的资源既不能容纳急剧增加的产品,也不能保证足够的原料供应……在各种原因的交织下,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日本:“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小日本,大野心!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国际: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清政府:腐朽落后
(3)日本: 大陆政策,蓄意侵略中国
转嫁经济危机
(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威海卫1894.11邓世昌旅顺大屠杀2、甲午战争经过旅顺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2、经过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财政不堪重负大举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新阶段这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大大加深大大加深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在甲午战争尚未散尽的硝烟中,日本乘中国败局已定之机对钓鱼岛下手:1895年1月内阁会议通过了窃取钓鱼岛的决议。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侵夺了中国大片领土。在其获得的土地中,有通过《马关条约》公然割占的,如台湾;有在战争中抢先攻占的,如澎湖列岛;有的则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乘人之危,不进行谈判,也不缔结任何条约偷偷侵占的,如钓鱼岛。 日本非法窃取钓鱼岛知识链接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分析甲午战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合作讨论:1、日本:3、列强: 实力增强,进一步侵略扩张2、朝鲜:(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合作讨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在远东矛盾尖锐,加紧对华争夺
拉开瓜分序幕(三国干涉还辽)加速了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过程? (1)图中的“渔夫”代表哪个国家? (2)你知道这幅漫画代表甲午战后的哪一件事件? (3)渔夫虽然丧失了鱼,但在中国仍获取了什么补偿? 漫画解析日本三国“干涉还辽”3000万两赎辽费辽东辽东1、日本:3、列强: 实力增强,进一步侵略扩张2、朝鲜:(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合作讨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在远东矛盾尖锐,加紧对华争夺
拉开瓜分序幕(三国干涉还辽)加速了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过程4、中国:特点:—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②政治:直接割地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4.对中国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1)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3)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挽救危亡(4)清政府:军事改革自救(5)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 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2)严重阻碍民族资义合作讨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清政府:
维新派:
革命派:
农民阶级:进行军事改革戊戌变法暴力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 中国各阶层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合作探究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官兵贪生怕死?武器装备悬殊极大?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甲午战争中,日军17万人,清军约25万。
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4.战争败因 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当时的清政府害怕火车的隆隆声惊动东陵的先王神陵,于是用马来拉火车,人称马车铁路。
1872年,明治天皇亲自参加通车典礼,当时国人虔诚的脱掉鞋子在月台上欢呼雀跃。7年后,他们修建出自己的铁路。第一组:中日对待铁路的不同态度请思考:①从材料中找出两国对待铁路态度的关 键词。
②两国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什么?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
明治政府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第二组:中日教育内容的不同请思考:①结合当时的世界潮流分析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 到甲午战争前,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1894年11 月7日,日军攻陷大连的当天,迎来了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在颐和园受贺,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第三组:战争中的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请思考:①战争之际,慈禧和明治各自关心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政治: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
军事: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消极防御、
武器装备落后、军纪散漫等
思想: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①制度先进
②日本蓄谋已久内 因外 因(根本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达标练习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C 2、 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一战让中国这个亚洲大国彻底丧失了尊严一个东亚小国打败了一个拥有波澜壮阔的帝国五千年的天朝上国历史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衰颓中华民族觉醒了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救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古老的中国在苦难中被唤醒了感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