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俄.而( é ) 雪骤.( zhòu )
撒.盐( sǎ ) 柳絮.( xù )
无奕.( yì ) 王凝.之( níng )
é
zhòu
sǎ
xù
yì
níng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聚集
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
儿侄女
高兴的样子
大体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白雪纷纷/何所似
C.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 即/公大兄/无奕/女
点拨:C项,王凝之是人名,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应为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4. 填空。
《世说新语》是由 (朝代)临川王
(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
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南朝宋
刘义
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课文研读
阅读《咏雪》,完成题目。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案: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6.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极简练地交
代了时间“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寒雪日
谢太傅与儿女
讲
论文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7. 文中“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
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案:温馨融洽、欢快轻松且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8. [思维能力]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
“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谈谈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这
个比喻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
的,团状的,与雪花相似,“盐”却是沉重的颗粒,
缺乏灵动的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
骤”,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
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
的场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对比阅读[2024·湖南中考改编]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
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
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
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②局:这里指
棋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
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 “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
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 “看书竟”中的“竟”联系成语“未竟之业”可解释为
“完毕、结束”。
D. “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
“意色举止”中的“色”是“颜色”的意思。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 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公与.人围棋
连词,和、跟
B. 公欣然.曰 默然.无言
用于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
C. 白雪纷纷何.所似 更待何.时
D
疑问代词,什么
D.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势利导
介词,趁、乘
介词,凭借,根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点拨:A项,连词,和、跟;B项,用于形容词之后,意
为……的样子;C项,疑问代词,什么;D项,介词,
趁、乘/介词,凭借,根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1. 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破:①碎裂,不完整;②毁坏;③攻克,打败;
④破除,突破。
贼:①害;②杀,暗杀;③强盗;④对敌人的蔑称。
答案:孩子们大败贼兵。
小儿辈大破贼。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2. 在《晋书 谢安传》中,【乙】文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
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
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
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
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共13张PPT)
第二单元
7 散文诗二首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半夜里听见 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
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
白瓣儿小船般散 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
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
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2
3
4
5
6
1
仍是不适意!—— 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
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烦闷.( mèn ) 菡.萏( hàn )
mèn
hàn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繁 飘 徘
B. 烦 漂 悱
C. 繁 漂 徘
D. 烦 飘 悱
C
2
3
4
5
6
1
2. 【陕西人文信息】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①“三秦楷模”张淑珍一生致力商南“以茶富
农”的脱贫事业;在家庭教育上也可谓榜样。②于她
而言,茶事永远大于家事,就连自己的儿女,都是从
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的。③她的儿子继承了她艰苦奋
斗,一毕业就到偏远地区工作。④“母亲在我心中是伟大的,她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要 为人民服务。在母亲的感召下,我会教育子女 做事, 做人。”其子焦岩飞说。
2
3
4
5
6
1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
在下面。
答案:将分号改为逗号。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示例:在“艰苦奋斗”后加“的意志”。
①“三秦楷模”张淑珍一生致力商南“以茶富农”的脱贫事业;在家庭教育上也可谓榜样。
③她的儿子继承了她艰苦奋斗,一毕业就到偏远地区工作
2
3
4
5
6
1
(3)结合上下文,将以下词语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只填
序号)
A. 踏踏实实 B. 清清白白 C. 全心全意
④“母亲在我心中是伟大的,她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要 为人民服务。在母亲的感召下,我会教育子女 做事, 做人。”其子焦岩飞说。
C
A
B
2
3
4
5
6
1
拓展阅读[2024·深圳宝安区月考改编]
2
3
4
5
6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24-25页第3-6题。
3. 小语根据全文内容梳理了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3分)
(1)
(2)
(3)
妥协
兴奋、感恩
父亲砍掉老苹果树
2
3
4
5
6
1
4. 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甲】
【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从修辞或用词的角
度加以品味。(3分)
答案:示例一:【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
出小树苗悠闲、可爱的状态(1分),体现了小树苗对未来的
期望(1分)。
2
3
4
5
6
1
示例二:【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苹果树拟人
化(1分),体现了苹果树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表现了父
亲为之妥协的原因(1分)。
示例三:【丙】“轻轻地”写出了衰老的苹果树倒地时
的情形(1分),“躺”字传神地表现了老树对土地的眷恋
(2分)。
2
3
4
5
6
1
5. 文章第⑨段写道:“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
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请你结合上
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合理想象它想对父亲说什么。
(4分)
2
3
4
5
6
1
答案:示例:老伙计,别悲伤!三十年了,是你把我种在
这片土地上,细心培育,促我成长。如今,我们都老了,
感谢你陪我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我可以为你留下一
缕清香、一份温暖。(第一人称1分,说话对象为“父
亲”1分,想象合理2分)
2
3
4
5
6
1
6. 本文与课文《荷叶 母亲》都运用借物喻人来丰富文章
深层意蕴。请你分析本文“树”蕴含的深层意蕴是什
么。(4分)
答案:指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年轻时为幸福生活贡
献力量,年老后甘愿退出的人;也指顽强的生命力,给人
以希望和馈赠;还启示我们:付出就会有收获,生活不会
辜负辛劳付出的人。(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
3
4
5
6
1(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小文有感而发,写出了下面的文段,
请你帮她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生命,因为感知而变得丰富。朱自清看着泛着黄晕.的
灯光,感受到雨夜的平和与宁静;老舍品味着济南温晴的
冬天,感受到水藻中贮.蓄的绿色生命力;刘湛秋观赏着田
野上的秋雨,感悟到一脉悠远的情思;tān痪的史铁生在秋
天烂màn的菊花中,在怀念与母亲的jué别的时光中,感悟
到“好好儿活”的生命真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黄晕.(A. yūn B. yùn)( B )
②贮.(A. zhù B. chū)蓄( A )
B
A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烂màn( 漫 ) jué( 诀 )别
漫
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 雪花泼.泼.洒.洒.地在空中飞舞,爱雪的人都喜上眉梢。
指水从容器中洒出来的样子,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
大,也形容花开得茂盛
B. 2023年2月,受强冷空气影响,黄山出现了初春罕见的
雾凇现象,让游客喜.出.望.外.。
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特别高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C. 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
河水泛滥、大海怒吼、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对人类
的破坏性行为进行疯狂的报复。
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
没有规律
D. 他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久不成眠。
躺在床上来回转动身体,多指睡不着觉;也形容某个动作多次重复地进行
答案: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 【跨学科·数学】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分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课文共有两条叙事线索,第一条为作者对“看花”这件
事的情感态度变化,第二条为母亲的病情变化。你认为
第一条叙事线索应为上图中的叙事线( ① ),第二条
叙事线索应为上图中的叙事线( ② )。(填序号)
①
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分析课文内容,找出两条叙事线中暗含的三个比较。
①( 作者与母亲人生态度 )的比较:
作者与母亲人生态度
“我”的暴怒无
常和母亲隐忍坚强的比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②( 作者与母亲对彼此关注程度 )的比较:
③作者境况的比较:母亲在世时“看花”不成与“我”
去看花时母亲已过世的境况比较。
作者与母亲对彼此关注程度
母亲对
“我”的爱深沉、热烈、无私与“我”一直忽略母亲的
感受、病情的比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4. 仿照示例,对下列语句进行朗读设计。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
着我的动静。
朗读设计:读“悄悄地”“偷偷地”这些词语时语速要慢
一点,“躲”“听”等动词可以着重去读,读出母亲的
小心谨慎,对儿子的体贴包容。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朗读设计:语速要缓慢,语气应沉重,重读“绝、竟”等
字,读出作者对母亲离世的无比沉痛、追悔莫及、肝肠
寸断的情感。
语速要缓慢,语气应沉重,重读“绝、竟”等
字,读出作者对母亲离世的无比沉痛、追悔莫及、肝肠
寸断的情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5. 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
你去看看吧。”
答案:“挡在窗前”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怕“我”
看到秋叶飘零的景象而伤感,因此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理,
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和深沉的爱。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拓展阅读[2024·西安月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9-20页第6-11题。
6. 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下表。(2分)
妈妈的言行 “我”的表现
妈妈要求粗枝大叶的“我”要温柔细腻、
漂亮干净 觉得厌烦
①
不以为意
妈妈原先每天都吃得很少,怀孕后为
了让“我”得到足够的营养,拼命吃东
西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妈妈央求老师让“我”参加文艺汇演并帮
“我”设计动作 ②
妈妈的言行 “我”的表现
不愿(不接
受、拒绝、嘲
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7.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我搀扶她起来,站在她身后,眼泪猝.不.及.防.地悄然滑
落。(赏析加点词)(2分)
答案:“猝不及防”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1
分),形象地写出“我”不由自主、无法抑制的伤心和
难过(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妈妈是不熄的篝火,一直在为我燃烧。(从修辞角度赏
析句子)(2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比作不熄的篝火
(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一直为“我”付出,突出
了她对“我”无私的爱(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8. 文中两次出现“我真是妈妈的好女儿”,有什么不同含
义?(4分)
答案:第⑨段中“我真是妈妈的好女儿”运用了反语的修
辞手法,有懊悔、自责之意,自责自己气病了妈妈。(2分)
第 段中“我真是妈妈的好女儿”含有自信、自我赞扬
之意,体现了“我”对妈妈的爱。(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9.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结构:总结全文,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
谨。(2分)②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抒发了“我”对妈妈的
爱、心疼与感激,表达了“我”要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
(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0. 本文与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刻画母
亲。请从本文中找出与链接材料相类似的句子,并说说
你的感受。(4分)
链接材料: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
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秋天的怀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答案:文中句子:有一天晚上,她突然醒了,嘴一
直在动,很虚弱地说:“女儿放学了,该去做饭
了……”(2分)
感受:文中的妈妈和史铁生的母亲在病重、病危时仍记
挂着孩子,从中可感受到母爱是多么无私伟大。(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1. 【以读促写·微写作】《秋天的怀念》和本文都在细枝
末节中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母爱如歌,深沉隽
永。试着使用细节描写,写一段你的感悟,不少于200
字。(5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答案:示例:母亲常常穿着用我那件旧大衣改制的、又
长又大、极其厚重的围裙,戴着老花镜,俯身在厨房碗
柜上看菜谱。(细节描写)
母亲的菜谱上,有些菜用铅笔或钢笔画了钩,就像老师给学生批作业、判卷子时打的对钩。那些铅笔画的钩,下笔处滑出一个起伏,又潇洒地扬起它们的长尾,带着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的自如。那些钢笔画的钩,像被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走出把握不稳的笔尖,小心拘谨,生怕打扰谁似的,缩在菜名的后面(拟人)。这些对钩个个都是母亲这一辈子的注脚,就是用水冲、用火燎、用刀刮,也磨灭不了。(5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共17张PPT)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shě )
尊君在不.( fǒu )
非人哉.( zāi )
友人惭.( cán )
shě
fǒu
zāi
cán
2
3
4
5
6
7
8
9
10
1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过中不至.
(3)太丘舍去.
(4)元方时.年七岁
(5)尊君在不.
约定
到
离开
当时
同“否”
2
3
4
5
6
7
8
9
10
1
(6)相.委.而去
(7)君与家.君.期日.中.
(8)友人惭.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丢下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正午时分
感到惭愧
2
3
4
5
6
7
8
9
10
1
3. [2024年1月宁波江北区期末]小江与小宁尝试在具体场
景中使用敬辞、谦辞,下列场景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C )
场景一:奶茶店
店员:欢迎光临本店,请随意挑选!
小宁:小江,我有选择困难症,你有何(A)拙.见.呀?
小江:我推荐这家的杨枝甘露,我经常(B)惠.顾.这家店。
2
3
4
5
6
7
8
9
10
1
场景二:小江家
小江:欢迎来到(C)寒.舍.。
小宁:听说(D)家.父.爱喝龙井茶,我特意从家乡带了两罐
来!
小江爸爸:太客气啦,来玩就好了。快来吃饭吧!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0
1
课文研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案:跟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案:正午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
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
3
4
5
6
7
8
9
10
1
5. 【真实任务情境】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朗读
下面的句子时,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你更赞同谁的想法
呢?请说明理由。
2
3
4
5
6
7
8
9
10
1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甲同学,重读“久”强调父亲等待
了很久和友人没有遵守约定的事实,用稍显不悦的语气表
现出元方对遵守承诺的重视。
2
3
4
5
6
7
8
9
10
1
示例二:我赞同乙同学,重读“已去”强调了友人不遵
守约定的结果,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元方对父亲坚守原
则行事的认可。
2
3
4
5
6
7
8
9
10
1
6. 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失礼。友人毕竟是长辈,应该尊重
他,且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元方应该给他一个
改错的机会。
示例二:不失礼。友人毕竟有错在先,元方义正词严,
“入门不顾”表现了他的正直不阿。
2
3
4
5
6
7
8
9
10
1
对比阅读[2024·西安高新一中期中改编]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3
4
5
6
7
8
9
10
1
【乙】晋文帝①与二陈②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
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
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③懿实④,何必同
群!”
(选自《世说新语 排调》有删改)
【注释】①晋文帝:指司马昭。②二陈:即陈骞和陈泰。
③矫然:形容挺拔出众的样子。④懿实:指美好诚实。
2
3
4
5
6
7
8
9
10
1
7.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2)即驶车委.去
(4)与人期.行
拉
回头看
丢下
约定
2
3
4
5
6
7
8
9
10
1
8.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俄”“而”连用,表示“不久,一会儿”的意思
连词,表示承接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王凝之是人名
C
代词,指元方
C. 陈太丘与.友期行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
连词,和,同
D. 去后乃.至 失败乃.成功之母
副词,才
副词,是
2
3
4
5
6
7
8
9
10
1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答案:等您很久您都没有来,(我父亲)已经离开了。
(2)比出,已远。
答案:等到(钟会)出来的时候,(车子)已经走远了。
2
3
4
5
6
7
8
9
10
1
10. 面对他人的责难,陈元方和钟会的应对各有怎样的妙
处?
答案:陈元方既有理有据地回击了客人,同时又维护了
父亲的尊严;钟会既化解了他人嘲讽,又暗示了自己德
行美好,不屑与他们合群。
2
3
4
5
6
7
8
9
10
1(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6 散 步
七年级(1)班围绕“品味亲情”的主题举办了一场圆桌分
享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1—4题。
【活动一:感温暖亲情】
1. 下面是小秦同学对课文的感悟,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
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寻一方静谧之处,读一本成长之书。春日里,我看
见城里乡下,老老少少都出来活动筋骨,抖擞.精神;来
看北海的菊花,我想起史铁生答应母亲去看花时,他母
亲那喜出wàng外的神情,不禁.感kǎi母爱的深沉;和母亲
一起散步时,我又不禁想到莫怀戚笔下散步的一家人,
虽然有分qí,但奶奶为了孙子甘愿走小路。读书,读人,
养心。阅读使人心怀美好的情感,奋然前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抖擞.(A. lǒu B. sǒu)( B )
②不禁.(A. jīn B. jìn)( A )
B
A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喜出wàng( 望 )外 感kǎi( 慨 )
分qí( 歧 )
望
慨
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小语无法分辨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请你帮他找出
意义相同的一项( B )
A.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②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
B. ①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
意。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②同学们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羽毛球,各.得.其.所.,互不
打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C. ①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理所当然
②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D. 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情趣,趣味
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思想内容
答案: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 小秦在朗读课文时,对下列句子的感情基调进行了设计,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悲
伤难过)
B.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
妈妈和儿子!”(欢快活泼)
C.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
母亲的时日已短。(温和舒缓)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吧!”(亲切自然)
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点拨:A. “总算”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企盼,“熬”写
出了母亲是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又写出了作者为母亲
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本句的情感应该是欣慰、
开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活动二:承优良家风】
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注重家教,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②现
在,家教是家长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③父
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④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其言
行无一不受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⑤ ,成功的
家教,首先是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请把第①句的主语部分写在下面。
答案:注重家教
(2)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
下面。
答案:现在,家教是家长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传
身教。
①注重家教,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②现在,家教是家长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第⑤句的横线处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把它写
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⑤ ,成功的家教,首先是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
所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5. 本文以“散步”为线索,记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
散步的情景,文章一波三折,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事件
过程的梳理。
时间:初春的某天 地点:南方的田野
人物:一家四口,祖孙三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起因:春天来了,“我”劝
母亲外出散步,她同意了 出现分歧:①母亲要走大
路,儿子要走小路
解决分歧:②“我”决定走
大路,母亲却依从了儿子走
小路 结局:“我”背母亲,妻子
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母亲要走大
路,儿子要走小路
“我”决定走
大路,母亲却依从了儿子走
小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6. 【中考趋势·新题型】请从以下两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课
文《散步》的插图,并说说你的理由。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我选择 图,理由:这幅图可为“但我和妻子都是慢
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内容配图,符合文章情节,体现
了责任担当的主题。
乙
这幅图可为“但我和妻子都是慢
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内容配图,符合文章情节,体现
了责任担当的主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示例一:甲 这幅图符合“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
路”的内容,表现了文章关键情节。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7. 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
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以小见大,“我”背上的是
母亲,代表老一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代表年幼的一
代。“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敬老爱幼是“我们”的职
责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表达了“我”
希望家人平安快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8. 结合全文,说说因为什么事“我”对老爸的手有了颠覆性
的认知。(2分)
答案:“我”受伤后,老爸每天凌晨用手给“我”焐热膝
盖,坚持了7年,帮“我”战胜病魔。(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拓展阅读[2024·西安高新一中期中]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22-23页第8-12题。
9.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5分)
(1)他扭.过头偷偷地抹.着眼泪,又沉重地摇.了摇.头。(请分
析加点字体现的人物心理)(3分)
答案:“扭”体现了老爸不想让“我”看到他哭,怕
“我”担心的心理;“抹”体现了老爸看到“我”被
烫伤后心疼、难过的心理;“摇”体现了老爸不知怎
样帮“我”的无奈、痛苦的心理。(每点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我梦见老爸的两只大手把我的整个身体包裹在里边,像
个小火炉一样,温暖着我,烘烤着我。(请从修辞角度
赏析句子)(2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老爸的手比作小
火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爸的手给“我”的温暖,
表达了“我”对老爸的感激之情(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0.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示例:①无私关爱孩子,如:用手给儿子焐热膝
盖;②坚韧不拔,如:坚持7年为儿子焐热膝盖,帮儿
子战胜病魔。(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1. 文章标题《冬日暖炉》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表层含义:老爸冬天用手给“我”焐热膝盖,他
的手像暖炉一样。(2分)深层含义:老爸的爱就像冬日暖
炉一样温暖了“我”的心灵。(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2. 文章结尾写到阳光,你认为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渲染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的气氛;②体现父
爱像阳光一样温暖;③体现了“我”战胜病魔迎来了生
命的阳光。(每点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