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课
(湘教版)七年级
上
凝聚的力量
导入
提问:
在生活中你见过相似的场景吗?你能从画中感受到一股“凝聚的力量”吗?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1870—1873 列宾(俄罗斯) 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1870—1873 列宾(俄罗斯) 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
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迥异的个性中聚起共识,从纷纭的悲欢中凝结情感和力量。富于真实质感的作品,总是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给民族、社会的凝聚与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
基本问题:美术作品怎样展现“凝聚的力量?
于细微处汇聚力量
新知讲解
在艺术作品中,群体场景里的人物互动增强了集体的力量和凝聚力,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是如何展现这股“凝聚的力量”,请从作品人物动态神情、构图形式等分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1870—1873 列宾(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博物馆藏
作品背景: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一起来到伏尔加河河畔写生。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中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画了很多纤夫真实的形象和素材,历时三年终于创作了这副经典画作。
沙皇统治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谁能描述一下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
描绘了烈日酷暑下,一队衣着褴褛的纤夫拖着平底货船步履沉重的前进的场景。画中共有11个纤夫,约略分成3组,每一个形象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各自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图像识图
图中哪一个纤夫形象比较吸引你,根据他们的神态、肢体动作具体分析一下。
“现实生活中伟大劳动人民的缩影”
画中昂首挺胸的少年在画面中起什么作用
少年身上有和其他纤夫不一样的亮色彩。使画面的第一眼看过去,能一下注意到这个少年。与其他垂首努力拉船的纤夫不一样的是,这个少年抬起来头望着前方,一边皱眉一边调节身上拉船的带子。男孩与其他人麻木没有生机的纤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
队伍的末端有位低着头看不清正脸的老者,还有一位看向后方的老者。其中画家画的众多纤夫都灰扑扑的,看着好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唯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凝聚力量向前
视线
在画面上,狭长的画幅展现了整个画面庞大的纤夫队伍。整幅画面运用了特殊的画面形式,整个纤夫队伍和天色各占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三排长的纤夫队伍,利用了近大远小的构图,突出纤夫队伍的庞大。利用沙滩的地形和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具有雄伟、深远的张力。
背景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巨大的货船,给人惆怅、孤独、无助之感。
活动:请你评价一下作品。(意义和影响)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成名作,反映了深刻的民族性和社会批判性,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我们走在大路上》(油画)1964 潘世勋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1870—1873 列宾(俄罗斯)
思考交流: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构图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它们体现的“凝聚的力量”给人的感受是相同的吗
表现出了斗志昂扬,意气风华的崭新精神面貌
沙皇统治下底层人民艰苦、挣扎、苦难的生活现状
西沙之晨(油画)1979 何岸 中国美术馆藏
草原盛会(油画)2007 吴云华中国美术馆藏
交流探讨:
比较《西沙之晨》《草原盛会》 两幅作品,说一说艺术家们分别怎样处理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VS
西沙之晨(油画)1979 何岸中国美术馆藏
弧线与三角形汇聚了视觉中心,逆光使人物的 外轮廓更加突出。
西沙之晨(油画)1979 何岸 中国美术馆藏
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现代化海军的憧憬,点明了保卫渔民安全与维护国家领海主权的主题。
草原盛会(油画)2007 吴云华 中国美术馆藏
相互连接
相互扶持
相互依靠
画面构图饱满、色调明快,描绘了少数民族妇女们在参加盛会前互整行装的欢快场景,令观者感受到少数民族崭新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建设成就。
凝聚生活之美
艺术家们作为“生活的阐释者”,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和风景,刻画出民族共同的记忆,用画笔讲述了为什么“美是生活”。
艺术
生活
美
情感表达
巡回画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一批现实 主义画家如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等组成艺术团体“巡回画派”,主张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画派的画家们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生活、历史事件和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
谈一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松树林 (油画)1872希施金(俄罗斯)
充满生机
昂然挺立
栩栩如生
“森林的歌手”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 (Ivan IvanovichShishkin,1832-1898)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同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感而著称,尤其是他对森林、树木和自然场景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他一生热爱自然并长期居住于林区之中,他这种对森林的熟悉热爱并发现森林秘密之美的人始终怀着诚垫的情感去作画。在他笔下的森林已经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融入了他对自己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俄罗斯民族雄实深沉豪放性格的赞美。
金色的秋天(油画)1895 列维坦(俄罗斯)
提问:
1、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2、画面中的地平线你能找到吗
3、画面中水是怎么表现的,与天空有什么不同
笔触:概括的色彩简练的笔触使得画面自然灵动。
色彩对比:清亮的小河水倒映着秋高气爽的天空,它的色彩与黄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中金黄的色调更加打动人。
平行透视:画面的地平线隐约可见,高高低低的树丛由近到远,展现了俄罗斯广袤的土地深远辽阔
月 夜 ( 油 画 ) 1 8 8 0 克拉姆斯柯依(俄罗斯)
1.你能说出这幅作品在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画家受到屠格涅夫的小说《僻静的乡村》的启发,创作了这幅《月夜》:在恬静的月色中,一个穿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忧伤地回忆着什么。画作中虽然没有出现月亮,但通过女子衣裙和地上的月影,都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静谧的夜晚。
这幅作品引入文学情节,委婉细腻,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流传极广。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是被誉为“爱情诗”的艺术作品。
画作中虽然没有出现月亮,但通过女子衣裙和地上的月影,都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静谧的夜晚。
画家对环境的塑造,为女子的形象平添了一份深邃。在整体的色调上,作家运用了银灰色的调子,奠定画面的哀伤和诗意的基调。同时采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将女子置于黑色背景之上,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在暗处的花草也被画家以细腻的手法呈现出来
小结:
《月夜》 这幅作品把万籁俱寂的夜晚景色描绘得真实、生动,夜景中人物的神态、心境与幽静的夜色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极其美妙的意境。
√√√
体验、经 历、故事 等素材
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背景:
造型:
色彩:
环境
明暗:
构图:
形式分析:
归纳、整 理、构思 → 创作
左图从左至右是艺术家们创作时需考虑的基本困素,请和同学们查找资料,一起探究一位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将构图分析简图画在虚线框内,并分工填写实线框中的项目。
活动建议:
文艺凝聚力量 作品传递真情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感悟到了美术作品中凝聚的力量和生活之美。希望你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也是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递和社会文化的反映。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观赏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们下次课再见!
课堂小结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