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21: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4《延安,我把你追寻》
【单元人文主题】 “家国情怀” 【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教学目标 (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不少于 3 个, 不超 过 5 个)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描述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组“延安”图片。 2.谁来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延安? 3.齐读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首新体诗。 1.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延安。 2.读准课题,了解时代背景。 介绍背景,让学生有时代感。思考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二、预习反馈,梳理结构 1.预习检查。 满目琳琅 灿烂辉煌 展翅飞翔 昔日的春光 温热的土炕 美妙的交响 2.这些词语和词组有什么共同点? 总结:押韵,押的是“ang”韵。 3.“琳琅满目”不是固定的成语吗?作者为什么写成“满目琳琅”? 4.指名朗读。 1.生试读。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生字。 四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课前导语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一)学习第2小节,理解“追寻什么” 1.自读第2小节,作者到了哪儿追寻,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预设: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读第二小节,我发现诗人选择了哪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来追溯延安的光荣历史,由此我体会到了诗人是在追寻 。 3.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二)归纳学习方法 1.自由朗读,围绕主要问题,找出关键词句; 2.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 (三)学生自学第3—5小节,理解“为什么追寻” 1.小组合作: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小组合作,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这一问题。 2.小组内合作探究,继而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3.分小组朗读课文第3—5小节。 (四)学习第1和第6小节 1.诗人把自己对延安的追寻比作什么呢? 2.课堂练笔:像( ),在( )。 3.对照阅读第1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是在追寻—— 4.诗歌的语言就是形象的语言,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的表达特点。 学生活动(一) 1.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根据自己读文的感受进行交流。 3.初步体会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活动(二) 1.学生交流,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2.讨论交流(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3.根据老师板书进行归纳。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激发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诗歌内容。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对照阅读贺敬之《回延安》。 生朗读。 生体会情感。作者对延安怀着怎样的情感?(热爱、怀念、珍惜等)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总结、思考、内化。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新时代少年应该怎样弘扬延安精神。
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理想 春光 太阳 枣园 延安精神 (事物—意境) 南泥湾 信念 温暖 光明 杨家岭
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 (一)熟练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一项完成。 1.将《延安,我把你追寻》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将查阅的资料选择性地运用到文章里。 2.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和家长一起去找有关抗日战争地电影看看,推荐老电影《南泥湾》,写一写自己观影的感受。 3.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找找有关延安的文章、“南泥湾开荒”和“杨家岭讲话”的相关资料阅读。 【达成目标】 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