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歌表演 老鼠和大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歌表演 老鼠和大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8-08 16: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鼠和大象》
——小学四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老鼠和大象》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音乐 学段:中年级 年级 四
相关 领域 核心内容:歌曲《老鼠与大象》的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 相关内容: 音乐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
教材 书名: 音乐(五线谱) 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音乐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本课以正确学唱《老鼠与大象》并表现歌曲为核心,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特点与情感变化。 歌曲《老鼠与大象》具有较强叙事性与表演性,抓住此音乐特点,教学环节围绕旋律﹑歌词﹑角色变化与肢体表现展开,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角色,将表演唱贯穿课堂始终,最终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 《老鼠与大象》为一首充满童趣的叙事性歌曲,活泼风趣,动静结合,演唱形式为表演唱,包含齐唱与合唱。歌曲生动地叙述了大象和老鼠在广场上的遭遇,表现了大象的硕大与老鼠的渺小,最后老鼠自不量力的下场。 1.曲式分析 《老鼠和大象》F大调,四二拍,行进速度,节奏稳健,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歌曲曲调流畅、节奏稳健。歌曲中分别表现三个角色:大象﹑老鼠﹑花猫。 A B A’ 1-12 13-20 21-30 2.旋律分析 A乐段:演唱方式为齐唱,共三个乐句。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均由弱起节奏进入旋律,第三乐句为正拍进入旋律。 第一乐句: 由完全重复的两部分组成。运用了以下节奏型 ,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给人以俏皮童趣之感,并采用了同音反复和级进的创作手法,生动模仿大象行走的形象。将故事展开。 第二乐句: 延续第一乐句中末尾音do,但升高八度,由于音区上的变化,使旋律变得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同样弱起进入,并采用下行模进的创作手法,并在模进中加入八分附点节奏,给人强调之感。紧接着大跳进,音区降低后立马又升高让旋律更具有立体性。 第三乐句: 与一二乐句节奏完全不同,第三乐句采用跳进的八分音符组成,节奏的变化使音乐由一开始的跳动多变逐步趋于平稳。在结束小节出现了此节奏,旋律回归到F大调的Ⅰ级。 B乐段:演唱方式为二声部合唱,共两个乐句。节奏舒展﹑音域开阔﹑旋律富有歌唱性。 第一乐句:由不稳定的Ⅵ进入,乐句中包含八分音程关系,使音乐丰富立体。二分音符与四分附点音符将旋律由最初的短促俏皮转变为连贯流畅之感,并加入了大连线进行强调,在音乐情绪上出现对比。 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将第一乐句中的较长时值音符(二分音符与四分附点音符)变为均分的八分音符,同样采用大连线,给人以连贯抒情之感。 A’乐段:此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演唱方式为齐唱,包含两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相比,减少了第一乐句中的铺垫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完全重复,给人以前后呼应之感。 3.场景与歌词分析 第一场景(齐唱与合唱):一只驼着“糖果和鲜花”的大象,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将物品送往不同地方。大象笨重的行进感体现在音乐中。 第二场景(说唱):第二段描述一只不劳而获的老鼠嘲辛勤劳动的大象后,并想要偷吃大象所驼的食物。老鼠运用了灵活多变的节奏进行表现形象。 第三场景(齐唱与合唱):出现了花猫,将自不量力的老鼠吃掉的故事。尽管第三场景与第一场景旋律相同,但由于形象的不同,也产生出不同的感受。 4.音乐要素与角色分析 角色力度音色情绪大象稳健,行进略显笨重勤勤恳恳老鼠由弱至强轻巧,音调逐渐升高狡猾, 自以为是花猫稳健,行进明朗,坚定代表正义, 惩奸除恶
5.体裁特点 《老鼠与大象》为表演唱。表演唱:表演唱是曲艺范围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既有舞台表演(动作)的技巧,又有唱腔设计的运作,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多人多角的演唱特点。它与民间音乐及各地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方特色鲜明,最富群众性。表演唱演出人数较少,道具简单,形式多样,多以演当地、唱当地为主。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已能够说出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也能够准确根据歌词说出音乐形象。 演唱能力:歌曲中出现的弱起﹑四分附点节奏﹑八分附点节奏﹑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均为已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二声部合唱基础。 识谱能力:学生对F调的乐谱比较熟悉,可通过“移动的do”进行识读乐谱。 表现能力:学生能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通过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进行表现。 2.学生的未知能力 演唱能力:歌曲音域为小字一组C到小字二组F,音域高,四年级学生演唱较为困难,会造成音高不准确与声音虚的情况。尽管有一定合唱基础,但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有所欠缺。 识谱能力:歌曲为三段歌词,每一段歌词的节奏均有所不同,并包含多处一字多音,需多次练习;歌曲其中一乐段为合唱形式,在音准上容易会出现偏差;弱起与正拍进入旋律多次互换。 肢体表现能力:对于角色的对比表现不够准确。 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 .通过编创歌曲,加入拟声词解决歌曲中的演唱难点,即弱起与正拍连续互换的节奏型。 2. 通过对音乐中旋律、节奏、歌词的感知,感受角色形象,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的转变进行演唱、创编,最终更好地表现歌曲。 技术准备 1. 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课件。 2. Overture五线谱打谱软件。 3. 用cool 2.0音频编辑软件。 4. 用KK录相机制作音乐视频。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状况问题对策节 奏歌曲中多次出现弱起与正拍节奏互相交替进行的情况。 学生不容易找准进入的拍点1.划拍演唱 2.教师改编歌词,加入“呲溜”模仿老鼠声音,加入“哈哈”模仿嘲笑声,代替四分休止符歌曲中包含较多一字多音情况。例如: 学生容易字与音对应不准确运用PPT将一字多音的音标记出来,用以提示; 运用听辨法,教师给出两个选项,学生聆听后选出正确位置的一字多音旋 律高音区的音准,如歌曲中高音fa的准确演唱。音区较高,演唱困难1.提示学生用高位置进行演唱 2.教师示范。 3.较多运用假声演唱,避免喊唱二声部合唱声部间的音准与和谐不易把握师生合唱,并互换进行声部练习 教师运用柯达伊手势提示演唱,并请两名同学承担“手势小助手”,分别提示各自声部。 演唱中时刻关注“抒情”的音色与均衡的音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老鼠与大象》,喜欢表演唱的演唱方式,并乐于进行歌曲角色表现;感受大象勤勤恳恳的生活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法﹑听辨法﹑接龙法,改编法学唱歌曲旋律,解决歌唱难点,达到正确演唱歌曲; 通过改变音乐要素进行感受音乐角色形象,并表现歌曲; 将肢体动作、演唱歌曲、设计剧情与乐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唱。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感受二声部间三度音程关系 2. 学会加入肢体动作与角色形象进行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演唱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难点: 将角色形象带入表演唱中进行综合性艺术表现。
教学过程整体框架
教学过程
聆听全曲 初步感知 [阶段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歌曲,初步感受表演唱的特点。 1.情境导入,完整聆听 (1)教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老鼠和大象》,引出课题。 提问:同学们,请你一边聆听一边思考,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又讲述了什么故事? 2.初步感知,音乐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并交流音乐信息,初步感知歌曲中三个音乐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关注学生对旋律﹑歌词的自主感受与提炼,了解歌曲所包含的三个角色形象,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唱歌曲 感受场景 [阶段目标]:正确演唱歌曲,代入角色形象 第一幕:稳重踏实的大象 1.学唱A乐段 (1)学唱第一乐句 ①学生通过听辨法﹑观察法,得出结论:第一乐句中两部分完全重复。 ②教师提示弱起节奏,学生进行演唱。 ★可能出现的问题:弱起节奏进行不太准确。 解决办法:1.通过划拍法练习,掌心向下——八分休止,掌心向上——起唱。 2.教师进行范唱。 学唱第二乐句 ①学生根据“移动的do”进行识谱,教师提示部分唱名。 ②师生进行接龙演唱。 ★可能出现的问题:十六分休止符级进演唱不够清楚与准确 解决办法:1.教师通过画旋律线,引导学生感受级进多次听辨,加深听觉印象。 2.多次听辨,加深听觉印象 学唱第三乐句 学生自主划拍演唱乐句。教师针对最后一个小节节奏进行提示。 (4)用“La”进行模唱A乐段 (5)代入歌词演唱A乐段 ★可能出现的问题:歌曲中出现一字多音 解决办法:1.将一字多音通过多媒体进行勾画标记,以提示学生, 2.采用听辨法,由学生听出词的正确问题并填空。 分析形象 进行表演唱 教师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角色特征与性格,体会“稳健行进”与大象“笨重”的音乐形象,采用自主编创肢体动作与模仿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唱。 2.学唱B乐段 (1)再次聆听 关注演唱方式 教师提问:同学们,歌曲中除了齐唱,还有什么演唱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演唱方式由齐唱变为二声部合唱 (2)学唱高声部 ①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学生默唱 ②学生运用“啊”进行模唱高声部,同时运用柯尔文手势感受音高。 ★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歌曲出现了最高音小字二组F,演唱有困难 解决办法:1.教师引导学生用“抬眉毛,高位置,笑一笑”的方式进行演唱,用假声成分更多,避免喊唱。 2.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声音与歌唱表情 (3)学唱低声部 ①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关注声部间的三度音程关系 ②学生运用“啊”进行模唱低声部,同时运用柯尔文手势感受音高。 (4)二声部合唱练习 ①学生随钢琴演唱高声部,教师演唱低声部并用柯达伊手势提示学生 ②学生随钢琴演唱低声部,教师演唱高声部并用柯达伊手势提示学生 ③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声部进行演唱,并选出两名“柯尔文手势小助手”,分别引导各自声部同学用手势提示音高。 ★可能出现的问题:两个声部的音准把握不够准确 解决办法:1.教师监听,在节奏、音准、声部均衡中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 2.同时运用钢琴伴奏与柯达伊手势,并选出“小助手”,进行辅助教学。 3.学唱A’乐段 (1)再次聆听 听辨联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旋律是否熟悉? (2)引导学生发现A’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学生自主总结歌曲结构ABA’。 ★可能出现的问题:旋律最后一个音时值发生变化,演唱不准确。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回顾同音连线,引导学生进行划拍演唱。 4.完整演唱歌曲第一幕 学生自行选择所喜欢的声部,并加入肢体动作,通过表演唱的方式演唱出“笨重,稳重”的大象形象。 第二幕:自以为是的老鼠 1.聆听音频 感受音乐要素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如:歌曲的演唱方式有什么变化?与第一幕大象对比,老鼠的力度﹑情绪﹑音调有什么不同? 可能得到如下反馈: 角色力度情绪音色大象笨重,较强沉稳,稳重音色低沉,厚重老鼠轻巧,由弱至强偷偷摸摸→洋洋得意音色较细,音调逐渐升高
2.慢速朗诵,及时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划拍慢速朗诵,并及时纠正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歌曲中包含三连音与连续十六分音符,学生对于节奏把握不够准确。 解决办法:1.对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进行知识回顾 2.教师示范,学生运用听唱法进行练习 3.歌词编创 解决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创编拟声词,既解决难点,又表现“老鼠”形象。 ★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歌曲中多次出现弱起与正拍节奏互相交替进行的情况。 解决办法:1.划拍演唱 2.教师改编歌词,加入“呲溜”模仿老鼠声音,加入“哈哈”在嘲笑月觉中,代替四分休止符 4.分析形象 进行表演唱 教师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老鼠的特征与性格,体会老鼠的自以为是与想要不劳而获的音乐形象,采用自主编创肢体动作与模仿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唱。 5.对比演唱,突出特点 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第一幕“大象”的笨重沉稳与第二幕“老鼠”的轻巧得意,将两幕完整演唱,感受并对比表现出两个音乐形象的特点。 场景三:正义化身的花猫 关注演唱顺序 通过谈话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演唱顺序,并引出DS.Fine。并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聆听歌曲第三幕 学生聆听歌曲第三幕,得出结论:与第一幕的旋律一样。 自主演唱第三幕 学生自主学唱第三幕,教师及时纠正演唱中所出现的问题。 分析形象 进行表演唱 学生自主感受由于花猫出现后所带来的变化,感受花猫“代表正义”的形象,并通过自主编创与模仿法带入肢体表现进行表演唱。 加入肢体动作,完整进行《老鼠与大象》的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法﹑对比法﹑模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乐谱,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关注实际获得的音乐能力;通过创编拟声词,既解决难点节奏,又贴近角色形象,利于表现歌曲;并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多次体会角色形象;在每一幕学习后立即加入表演唱形式,将表演唱贯穿课堂始终。 综合表演 多种展示 阶段目标:表现歌曲角色,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 扮演角色 综合表演 根据每一幕的表演唱学习,推荐出三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共同演唱歌曲,并用不同的脚步声来为歌曲伴奏。比如:大象的脚步声“咚咚”,老鼠的脚步声为高频率踮脚。 演出流程表演图: 开场:今天的广场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教师说旁白) 前奏:由1名学生敲击堂鼓,力度由弱至强,模仿大象走过来 第一幕:由1名学生扮演大象,其余学生共同演唱并发出“咚咚”声 第二幕:由1名学生扮演老鼠,对大象进行嘲笑。其余学生共同演唱并踮脚。 间奏:由1名学生使用串铃,预示花猫的到来。 第三幕:由1名学生扮演花猫,其余学生共同演唱。 面向全体 表演展示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结合肢体动作﹑编创拟声词﹑加入乐器与剧情进行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对表演唱的创编及展示,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裁的特点,并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与表现;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体裁。 课堂小结 [阶段目标]:总结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歌曲中所学知识,例如:音乐体裁,音乐知识。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量规 评价角度目标量化感受与欣赏能感受歌曲情绪,并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描述能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特点歌唱技能正确演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准确演唱歌曲中出现的二声部对歌曲《老鼠和大象》进行角色表演识读乐谱学生能够对F大调歌曲进行识谱乐谱歌曲创编学生能够积极的加入创编中课堂表现 能够参与进多种音乐活动实践中,并积极演唱
本教学设计特点
(一)用有趣切贴合角色形象的办法解决节奏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于专业的知识讲解,学生会失去兴趣,因此采用有趣的方式解决问题,再师生共同总结原因。 例如:在弱起与正拍互相交替进行中,出现了一个四分休止符,学生容易节拍不准确,我采用了加入对应拟声词“呲溜”以及“哈哈”,既贴近角色形象,学生又认为有趣,这样就更能把握音乐情绪的特点。 抓住音乐形象,贯穿课堂始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唱歌曲并表现三个角色形象为核心,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均从此出发点展开,将歌曲分为三幕学习,并在每一幕学完之后立即进行表演唱,力求在不同的音乐要素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而学生在各种音乐活动实践中真正的体验音乐与感受音乐。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 本节课所学歌曲为表演唱,而音乐活动都应在一切音乐实践中进行感受与体验。本课多次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编创与展示,力求在音乐活动中提升音乐素养与直接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