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论教养》同步练习(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论教养》同步练习(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9 11:16:17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论教养》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自吹自擂(léi)
B.恪守(kè) 箴言(xián) 忸怩作态(ní)
C.妨碍(ài) 絮叨(xù) 疲惫不堪(kān)
D.涵养(hán) 尴尬(gà) 稳重随和(hé)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遵循 愚蠢 喧哗 莫不关心
B.汤匙 自持 贸然 理所当然
C.聪慧 慎重 难堪 随心所欲
D.汲取 典范 实践 一意孤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B.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C.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D.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自己吹奏自己擂鼓)
4.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复句)
B.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因果复句)
C.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条件复句)
D.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递进
复句)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桂梅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建华坪女子高中,让山区近1800多个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她们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把“创建”改为“创立”)
B.这些文章无一体现出淳朴的社会风气,字里行间自有一番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无一”后加“不”)
C.“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在“星际探测征程”后加“的重要一步”)
D.“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是由于其人格高洁的结果。(删去“由于”)
6.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注射部位    不要沾水,以免细菌感染,还要注意饮食和休息。
②面对困境,他们或豁达乐观,或坚定    ,以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成就了自己。
③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历经打磨和历练,才能    下精华。
A.切记 自持 积淀    B.切记 自制 积累
C.切忌 自持 积累 D.切忌 自制 积淀
7.(8《论教养》同步检测(原卷版)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④②③⑤①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成由节俭败由奢
①俭,即节俭,不靡费。因为节俭,所以清心寡欲,没有贪念,心地坦荡,正气长存。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
②首先,俭可以治国。墨子有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看到臣子送他的镂金床,非常气愤,说:“这与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用金银装饰便壶有什么区别?”立刻命人将它捣毁,又说:“即使富有了,又岂能放纵?即使显贵了,又岂能奢侈?”一国之君,抑奢倡俭,上行下效,节俭之风由此盛行全国,明朝国势日益昌盛。  
③其次,俭可以持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汉朝的杨王孙虽然家境富有,却对当时大办丧事的陋习深恶痛疾,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吾以羸葬(羸葬:不用衣衾棺椁下葬),将以矫世也。”他用裸葬自己的行为树立了节俭的家风。以俭教子,家风淳正;以俭治家,家业兴旺。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用一生书写了“俭朴”二字。他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上朝时乘坐的是劣马拉的破车,并婉言谢绝了景公赏赐他的骏马豪车。他身居高位,却能抑制奢侈之心,力求俭朴,“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能兴家;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侈能败家。可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能否厉行节俭息息相关。
④再次,俭可以修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官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这正应了颜真卿所说的“不节则志倾”。
⑤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原文有改动)
8.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9.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10.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2.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选文第②段的论据?说说理由。
【甲】隋炀帝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后,为了出游更舒适方便,他特意建造了高大华丽的“龙舟”。每次出游,他都要带着数十万随从,还下令沿途百里内的百姓都要贡献食物,劳民伤财。他的奢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亡国。
【乙】清代和珅,凭借乾隆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地索取贿赂,盗窃国库,财富多到了难以统计的程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嘉庆即位后,和珅被绳之以法,身败名裂。
三、语言综合运用
13.班级拟开展“说教养”主题演讲活动,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演讲稿。
材料一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要提高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材料二 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傅雷)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利哈乔夫)
材料三 周总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
四、综合性学习
1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同步练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们班级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的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注“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辨析。B:有误。箴言:读作zhē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和辨析。A:有误。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D: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语句用的是比喻义,不是其本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答案】D
【知识点】并列复句;假设复句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与其……不如……”是选择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句类型的辨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复句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复句辨析此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复句辨析所需要的关联词,然后细细分析句子,谨慎辨析。
5.【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语义矛盾“近1800”和“1800多”表意不同,可删掉“近”或“多”;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6.【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A、“切记”的意思是务必记住、牢记,用在①句中恰当;“自持”的意思是自我克制和把持,用在②句中恰当;“积淀”的意思是积累沉淀,用在③句中恰当;
B、“自制”的意思是自我克制,在词义范围上,不如“自持”表达的意思多,用在②句中不恰当;“积累”在词义范围上不如“积淀”表达的意思多,用在③句中不恰当;
C、“切忌”的意思是务必防止,不使发生,和“切记”的意思相反,用在①句中,“切忌不要沾水”双重否定表肯定,不恰当;“积累”用在③句中不恰当;
D、“切忌”用在①句中不恰当,“自制”用在②句中不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辨析近义词的方法:①从感彩和语体色彩方面辨析:词的感彩分为褒义词(肯定或赞许)、贬义词(否定或贬斥)和中性词(不表示褒贬),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常见于对话/文艺作品,风格通俗朴实生动)和书面语(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风格文雅庄重);②从词义方面辨析: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③从搭配习惯上辨析:词语习惯搭配不同,比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④从运用上辨析:适用的对象不同(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同级同辈)、词性的不同(动词/名词)。
7.【答案】C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此题排序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序。本语段讲了“扌德”与“美的人”的关系②无疑地体现了与文段开头句句意的承接可作为第一句⑤句中同时体现了与上一句句意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3可更解为对以上两句的总结可作为第三句④与上一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句意衔接最紧密①但是一词虽体现了语意转折也可理解为对以上句段的总结可作为来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⑤③④①。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答案】8.成由节俭败由奢(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9.首先解释“俭”的含义和作用(或:重要性),揭示论题;接着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或:提出、强化、重申)中心论点。
10.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1.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与第①段中“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相照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
12.材料【甲】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从反面论证了“俭可以治国”的观点;而材料【乙】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查找中心论点的方法是:看标题→看开头→看文中→看结尾→概括归纳。①看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②看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看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④看结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对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标志性词语入手,中心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⑤概括归纳,有些文章对中心论点表述不够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即论证过程,答题格式为: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中间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结尾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提出......的中心论点。需要注意中心论点可能在开头提出,也可能在结尾提出。如果开头结尾都有,那么按照“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结尾是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的格式回答。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五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格式: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趣味性。④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论点)。⑤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本题考查段落顺序的分析。段落顺序能否颠倒,从论述顺序、段落关系和议论文语言特征三方面来分析。①论述顺序包括时间顺序(从古到今)和逻辑顺序(从小到大/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②段落关系包括:并列关系,段落2、段落3、段落4分别与首段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递进关系:第X段论述了......第X段是对前一段的递进,逐层深入;条件关系,X段是后一段的前提;③议论文语言特征是准确、严密。答题结构为: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顺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段落关系),如果如果调换就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5)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某个事例或名言能否充当某段的论据,答题格式为:这个事例叙述的是....../这句名言强调的是......,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论点,可以充当本段的论据。或:这个事例叙述的是....../这句名言强调的是......,论证了......的论点,与本段......的论点无关,不能充当本段的论据。
8.根据标题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成由节俭败由奢;根据结尾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两个答案都可。
故答案为:成由节俭败由奢(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9.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解释“俭”的含义和重要性,揭示论题;第②-④段分别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第⑤段总结全文,提出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首先解释“俭”的含义和作用(或:重要性),揭示论题;接着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或:提出、强化、重申)中心论点。
10.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的画线句子,该句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于成龙常年布衣蔬食的节俭事例,该句采用了对比论证,还将大清廉吏与当今贪官进行对比,具体、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1.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②-④段,这三段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与第①段“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中的“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所以这三段的顺序不能颠倒。
故答案为: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与第①段中“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相照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
12.材料【甲】叙述了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第②段“俭可以治国”的观点,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
材料【乙】叙述了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与第②段“俭可以治国”的观点无关,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
故答案为:材料【甲】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从反面论证了“俭可以治国”的观点;而材料【乙】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
13.【答案】范文:
示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什么是教养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知识点】应用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教养的定义和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材料二则是两则关于自身教养的名人名言,材料三叙述了周总理外出视察工作时的行为表现。依据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结合活动主题“说教养”可以这样写演讲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什么是教养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故答案为:示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什么是教养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作。演讲稿要依据活动主题“说教养”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可结合题目中的材料来写。写作时,尽可能地使用短句。演讲稿的特点:①针对性。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易,十分注意效果。②鼓动性。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③有声性。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写得琅琅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14.【答案】(1)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2)【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3)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有一个“约”字,“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论教养
【解析】【分析】(1)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并概括。(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寓意。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⑵【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⑶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有一个“约”字,“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点评】(1)此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 /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论教养》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自吹自擂(léi)
B.恪守(kè) 箴言(xián) 忸怩作态(ní)
C.妨碍(ài) 絮叨(xù) 疲惫不堪(kān)
D.涵养(hán) 尴尬(gà) 稳重随和(hé)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辨析。B:有误。箴言:读作zhē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遵循 愚蠢 喧哗 莫不关心
B.汤匙 自持 贸然 理所当然
C.聪慧 慎重 难堪 随心所欲
D.汲取 典范 实践 一意孤行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和辨析。A:有误。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B.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C.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D.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自己吹奏自己擂鼓)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D: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语句用的是比喻义,不是其本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复句)
B.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因果复句)
C.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条件复句)
D.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递进
复句)
【答案】D
【知识点】并列复句;假设复句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与其……不如……”是选择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句类型的辨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复句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复句辨析此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复句辨析所需要的关联词,然后细细分析句子,谨慎辨析。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桂梅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建华坪女子高中,让山区近1800多个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她们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把“创建”改为“创立”)
B.这些文章无一体现出淳朴的社会风气,字里行间自有一番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无一”后加“不”)
C.“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在“星际探测征程”后加“的重要一步”)
D.“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是由于其人格高洁的结果。(删去“由于”)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语义矛盾“近1800”和“1800多”表意不同,可删掉“近”或“多”;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6.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注射部位    不要沾水,以免细菌感染,还要注意饮食和休息。
②面对困境,他们或豁达乐观,或坚定    ,以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成就了自己。
③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历经打磨和历练,才能    下精华。
A.切记 自持 积淀    B.切记 自制 积累
C.切忌 自持 积累 D.切忌 自制 积淀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A、“切记”的意思是务必记住、牢记,用在①句中恰当;“自持”的意思是自我克制和把持,用在②句中恰当;“积淀”的意思是积累沉淀,用在③句中恰当;
B、“自制”的意思是自我克制,在词义范围上,不如“自持”表达的意思多,用在②句中不恰当;“积累”在词义范围上不如“积淀”表达的意思多,用在③句中不恰当;
C、“切忌”的意思是务必防止,不使发生,和“切记”的意思相反,用在①句中,“切忌不要沾水”双重否定表肯定,不恰当;“积累”用在③句中不恰当;
D、“切忌”用在①句中不恰当,“自制”用在②句中不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辨析近义词的方法:①从感彩和语体色彩方面辨析:词的感彩分为褒义词(肯定或赞许)、贬义词(否定或贬斥)和中性词(不表示褒贬),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常见于对话/文艺作品,风格通俗朴实生动)和书面语(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风格文雅庄重);②从词义方面辨析: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③从搭配习惯上辨析:词语习惯搭配不同,比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④从运用上辨析:适用的对象不同(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同级同辈)、词性的不同(动词/名词)。
7.(8《论教养》同步检测(原卷版)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④②③⑤①
【答案】C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此题排序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序。本语段讲了“扌德”与“美的人”的关系②无疑地体现了与文段开头句句意的承接可作为第一句⑤句中同时体现了与上一句句意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3可更解为对以上两句的总结可作为第三句④与上一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句意衔接最紧密①但是一词虽体现了语意转折也可理解为对以上句段的总结可作为来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⑤③④①。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成由节俭败由奢
①俭,即节俭,不靡费。因为节俭,所以清心寡欲,没有贪念,心地坦荡,正气长存。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
②首先,俭可以治国。墨子有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看到臣子送他的镂金床,非常气愤,说:“这与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用金银装饰便壶有什么区别?”立刻命人将它捣毁,又说:“即使富有了,又岂能放纵?即使显贵了,又岂能奢侈?”一国之君,抑奢倡俭,上行下效,节俭之风由此盛行全国,明朝国势日益昌盛。  
③其次,俭可以持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汉朝的杨王孙虽然家境富有,却对当时大办丧事的陋习深恶痛疾,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吾以羸葬(羸葬:不用衣衾棺椁下葬),将以矫世也。”他用裸葬自己的行为树立了节俭的家风。以俭教子,家风淳正;以俭治家,家业兴旺。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用一生书写了“俭朴”二字。他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上朝时乘坐的是劣马拉的破车,并婉言谢绝了景公赏赐他的骏马豪车。他身居高位,却能抑制奢侈之心,力求俭朴,“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能兴家;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侈能败家。可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能否厉行节俭息息相关。
④再次,俭可以修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官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这正应了颜真卿所说的“不节则志倾”。
⑤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原文有改动)
8.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9.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10.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2.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选文第②段的论据?说说理由。
【甲】隋炀帝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后,为了出游更舒适方便,他特意建造了高大华丽的“龙舟”。每次出游,他都要带着数十万随从,还下令沿途百里内的百姓都要贡献食物,劳民伤财。他的奢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亡国。
【乙】清代和珅,凭借乾隆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地索取贿赂,盗窃国库,财富多到了难以统计的程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嘉庆即位后,和珅被绳之以法,身败名裂。
【答案】8.成由节俭败由奢(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9.首先解释“俭”的含义和作用(或:重要性),揭示论题;接着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或:提出、强化、重申)中心论点。
10.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1.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与第①段中“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相照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
12.材料【甲】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从反面论证了“俭可以治国”的观点;而材料【乙】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查找中心论点的方法是:看标题→看开头→看文中→看结尾→概括归纳。①看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②看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看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④看结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对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标志性词语入手,中心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⑤概括归纳,有些文章对中心论点表述不够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即论证过程,答题格式为: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中间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结尾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提出......的中心论点。需要注意中心论点可能在开头提出,也可能在结尾提出。如果开头结尾都有,那么按照“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结尾是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的格式回答。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五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格式: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趣味性。④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论点)。⑤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本题考查段落顺序的分析。段落顺序能否颠倒,从论述顺序、段落关系和议论文语言特征三方面来分析。①论述顺序包括时间顺序(从古到今)和逻辑顺序(从小到大/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②段落关系包括:并列关系,段落2、段落3、段落4分别与首段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递进关系:第X段论述了......第X段是对前一段的递进,逐层深入;条件关系,X段是后一段的前提;③议论文语言特征是准确、严密。答题结构为: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顺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段落关系),如果如果调换就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5)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某个事例或名言能否充当某段的论据,答题格式为:这个事例叙述的是....../这句名言强调的是......,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论点,可以充当本段的论据。或:这个事例叙述的是....../这句名言强调的是......,论证了......的论点,与本段......的论点无关,不能充当本段的论据。
8.根据标题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成由节俭败由奢;根据结尾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两个答案都可。
故答案为:成由节俭败由奢(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9.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解释“俭”的含义和重要性,揭示论题;第②-④段分别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第⑤段总结全文,提出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首先解释“俭”的含义和作用(或:重要性),揭示论题;接着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或:提出、强化、重申)中心论点。
10.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④段的画线句子,该句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于成龙常年布衣蔬食的节俭事例,该句采用了对比论证,还将大清廉吏与当今贪官进行对比,具体、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1.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第②-④段,这三段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与第①段“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中的“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所以这三段的顺序不能颠倒。
故答案为: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与第①段中“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相照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
12.材料【甲】叙述了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第②段“俭可以治国”的观点,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
材料【乙】叙述了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与第②段“俭可以治国”的观点无关,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
故答案为:材料【甲】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从反面论证了“俭可以治国”的观点;而材料【乙】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
三、语言综合运用
13.班级拟开展“说教养”主题演讲活动,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演讲稿。
材料一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要提高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材料二 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傅雷)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利哈乔夫)
材料三 周总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
【答案】范文:
示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什么是教养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知识点】应用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教养的定义和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材料二则是两则关于自身教养的名人名言,材料三叙述了周总理外出视察工作时的行为表现。依据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结合活动主题“说教养”可以这样写演讲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什么是教养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故答案为:示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什么是教养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作。演讲稿要依据活动主题“说教养”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可结合题目中的材料来写。写作时,尽可能地使用短句。演讲稿的特点:①针对性。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易,十分注意效果。②鼓动性。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③有声性。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写得琅琅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四、综合性学习
1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同步练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们班级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的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注“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答案】(1)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2)【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3)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有一个“约”字,“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论教养
【解析】【分析】(1)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并概括。(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寓意。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⑵【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⑶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有一个“约”字,“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点评】(1)此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