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陈培谭
单位
昌邑市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一、教材分析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教材中的第22课,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 的先进思想》。本课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内容、发展和影响。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都是高考重点考察的范围。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缺乏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2、掌握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及影响。
3、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启发学生体会历史学习的别样滋味,主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孙中山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百折不回的坚毅品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技术:PPT制作技术、图片剪辑处理技术、表格绘制技术等。
使用和使用效果:
??本课侧重于理论的梳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可以将孙中山的事迹及精神重点补充。??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知识更为系统化,用孙中山先生的不同时期的图片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用线索和图表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引导学生知道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三大思想理论改变中国历史。从而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和他的民主追求是20世纪改变中国进程的开端。
?
学生回答:三位伟大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功绩和理论成果。
图片剪辑,呈现在ppt中
讲述新课
一、提问:一个伟大的思想和什么有关?从社会背景(政治、经济)个人经历和学识角度去思考。通过材料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
学生根据多媒体和教材内容从多角度综合分析
?
ppt展示补充史料
?
二、请学生来讲一讲三民主义(提出、内容、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总结。对回答正确的给以表扬,对回答有问题的给以鼓励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用幻灯片展示重要信息。
?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谈论解决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用幻灯片展示重要信息。
?
?
三、1、过渡: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实践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孙先生均以失败告终,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和共产党合作,从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 通过材料分析,探究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如何评价?
?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表格绘制技术,学生宏观上对比新旧三民主义。
深入思考
1、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总结三民主义的发展历程,探究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什么精神,我们如何评价其一生,向他学习什么?
?
学生思考、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
?
总结升华
总结:本课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献给了国家,他的伟大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他做人更应该学习。思想决定高度,我们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人,这也是历史学习的价值。
?
初步感悟历史
感悟历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做题技巧的点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相关材料,创设相关历史场景。通过文字史料让学生能够提高汲取材料信息能力以及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视频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的历史场景,最大限度引起学生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
?
课件22张PPT。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材料一:探源三民主义政治: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
③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转向民主革命材料二: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探源三民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探源三民主义组织: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并制定其纲领走近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三民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中国前途》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意义: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评价三民主义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族主义 材料一: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孙中山(1906)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民权主义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局限: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未明确民众的基本权利民生主义局限: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材料一: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不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思想转变——新三民主义一、背景 (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以及反袁、护国、护法运动相继失败。(2)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影响(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4)孙中山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二、提出: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1,广州)①通过了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②提出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③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思想转变——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第一组: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
材料二:“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第二组: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第三组:
材料: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
“农民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不明确反帝→明确反帝
反满→民族平等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扶助农工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平等与自决;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工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提供思想理论依据核 心政策原则纲领方法、手段四、影响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实现国共合作,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孙中山遗嘱: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弥留之际,孙中山提到国事的遗言是:
“和平……奋斗……救中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国,百折不挠;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顺应历史潮流1.融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
2.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3.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是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