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 在上海自贸区挂牌18个月之后,2015年4月21日上午,天津、福建、广东三大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自贸区2.0时代由此开启。至此,由北至南、我国四大自贸区将各有优势与侧重,其中,天津自贸区的定位是要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福建自贸区的特色是对台,定位是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而广东自贸区的发展重点,将会是贸易、航运和金融三大块,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本课提纲 1978年底邓小平访问日本。当时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每个人年均生产94辆汽车,则中国最大的长春一汽每人年均生产1辆。当参观君津钢铁公司时,邓小平问:“今天是休息日吗?为什么没有人呢?”陪同的日本官员告诉他,这儿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一按这个红色按纽一炉钢就炼出来了。这些都给邓小平以巨大的震惊,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人的面前……
请回答:上述材料表明怎样的现实问题?中国已经严重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习目标一:了解我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
参观日本尼桑汽车生产线 邓小平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请回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70年末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考虑)国际条件:⑴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⑵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这一切推动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⑴“文革”结束,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安定的国内条件。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阅读图片,国家为何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⑴靠近港澳,便于吸引外资。
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⑶华侨众多,是著名的侨乡。学习目标二:分析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理解经济特区的权限和历史意义。材料一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号,在80年代初那个闻利色变、谈富色变、谈钱脸红的年代,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泛滥……
材料二 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对特区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1982年,深圳特区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严峻考验。许多内地老干部到深圳参观后议论: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飘扬之外,遍地都是资本主义,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已经被“断送”了……
请回答:特区是资本主义么?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分析它究竟“特”哪里?不是。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表现在以下方面:⑴资金来源:
⑵所有制:
⑶资源配置:
⑷产品销售: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以市场调节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材料一 “我们从来不等待奇迹,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奇迹。”--厦门特区设立30周年
材料二 3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第一次”。例如: 深圳首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震动全国;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在深圳成立;首先实行政企分开的大胆尝试;正式启动国企改革,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全国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一一招商银行成立,第一家由国家、企业、私人三方合股的股份商业银行一一深圳发展银行开业;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在深圳敲响,开始了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先河;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引进了我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请回答: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设立的影响。 不仅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本地和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对深圳和珠海分别题词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学习目标三:论断归纳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浦东开发的相关史实,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并掌握表格式材料题的做题方法。结合图片及教材内容,归纳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哪些特点?1、地理位置:
2、设立目的:
3、生产要素
的依赖: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浦东位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远远落后于仅一江之隔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片瓦,不要浦东一间房 ……”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是基于哪方面的考虑?结合教材加以归纳。角色转换1990年前的上海浦东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1)目的:(2)有利条件: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如今的上海浦东 “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浦东开发决策英明,规划周密,办法聪明。”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请回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浦东开发的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阅读下图,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有何特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经历了从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根据材料,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并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变化:⑴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
⑵90年代前,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90年代后,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做法:⑴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
⑵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2001年,加入WTO。横比纵比知识拓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2002年,党的第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走出去" 自1996年起,海尔先后在印尼、菲律宾、美国、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建厂,生产海尔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使海尔产品的生产、贸易都实现本土化,不仅有美国海尔,还有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使海尔真正成为世界的名牌。(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建厂 )世界的海尔2015年10月16日,中国和印尼正式签署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高铁协议,预计将在2018年完工,并于2019年上半年开通运营。2015年9月,中美就建设美国西部快线高铁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是美国的首条高铁建设项目,中国高铁输出在美开花结果。学习目标四:对比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树立开放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事件是我国两次开放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政府正式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都集中于东南沿海材料二 下列内容是我国关税的两次调整:1843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新税则,新税则将中国关税税率定得很低,中国土货出口税率高于洋货的进口税率;经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1月1日起,我国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从16.4%调到15.3%。
(2)材料二中,两次关税调整的目的各是什么?第一次:以低关税打开中国大门,便于英国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第二次:与世界经济接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材料三 下列历史事件标志着两次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95年,中日双方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
(3)评述材料三中所反映的两个事件在我国开放史上的地位。第一件:《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二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有何不同?⑴近代的开放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平等基础上的被迫开放。
⑵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平等互利原则下的主动开放 。本课小结达标检测1、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A2、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东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3、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B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79年的30.6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606.3亿美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450家落户我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在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注重风险防范,提高海外权益保障能力。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全国推广成熟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高地。
……“一带一路”建设未发现,等待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郑乐赓
单位
乳山市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它上承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既是与对内改革并行的战略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可以说,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课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本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生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形成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但学生以前的学习是按照基本的史实来叙述这段历史,没有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说明和阐释。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结合课前给学生布置的查阅、了解有关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并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图片、材料、音频、视频、微课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学生情感教育、开放精神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
2、分析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理解经济特区的权限和历史意义。
3、归纳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浦东开发的相关史实,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并掌握表格式材料题的做题方法。
4、对比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树立开放意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前利用微课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为课堂学习和小组交流做好准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教师的二次备课提供素材。
2、利用视频“中国自贸区2.0时代开启”导入本课,在放映课件的同时后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3、运用插入SmartArt图形清晰展示本课学习提纲,以利于学生构建本课知识体系;运用白板展示表格式材料题的做题步骤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
4、运用量规等多种评价工具,对班级进行总体评价和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景导入
利用视频“中国自贸区2.0时代开启”,是中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观看视频“中国自贸区2.0时代开启”,感受其建立的影响。
PPT;视频
课标及学习目标展示
展示课标要求、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并加深印象
PPT;白板
完成学习目标
展示与四个学习目标相关的材料、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完成
逐次完成各个学习目标,夯实教材基础,提升学习能力
PPT;白板
合作探究
展示材料及探究问题――“特区是资本主义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深入学生中间适时引导
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最后由小组长总结答案
PPT
复习
引导学生复习课前预习的微视频――《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加深理解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微视频
读图识图
展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背景播放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归纳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在地图上找到答案,提升读图识图能力
PPT;音频;白板;图片
做题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做答表格式材料题,并归纳该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横比纵比”
通过此类型题目的练习,培养答题方法,提升答题能力
PPT;白板
拓展资源
展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世界的海尔”和“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感受并体验中国对外开放向深入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PPT;图片
情感升华
结合材料探究“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
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树立开放意识。
PPT;白板;图片
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展示相关概念图的基本架构及组成部分
通过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提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
PPT
目标评价
精选与学习目标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逐个达标
限时完成反馈练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PPT;白板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把握课标要求,细化学习目标,强化目标教学。认真解读课标,结合教学实际把课标细化成多个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个达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实现了有的放矢。
2、融入社会热点,拓展学生视野,形成历史意识。精心挑选了一些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如“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中国高铁落户印尼”等,尽可能地为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历史,活跃课堂氛围。
3、注重学法培养,争取事半功倍,提升课堂效果。通过做答表格式材料解析题,引导学生归纳该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实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充分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论从史出”的观点,锻炼学生分析材料、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共同努力,参与自主探究,实现开放课堂。利用课堂探究,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将开放意识与足够的弹性相结合,不但整个课堂富于灵动性,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课堂资源的生成也有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