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1地球与地图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1地球与地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8-12 09: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考向一:经纬网的应用
(2024·山东)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F岛的位置可能是(  )
A.12°N,61°W B.12°N,121°W
C.20°N,61°W D.20°N,121°W
2.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  )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
(1)纬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性覆盖:经纬网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通过经纬度坐标系统可以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点。
网格化:经纬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许多小的网格,每个网格的交叉点都有一个唯一的经纬度坐标。
方向性:在经纬网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的方向参考。
距离和面积的测量:经纬度坐标可以用来测量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大圆距离)以及区域的面积。
定位功能:通过经纬度坐标,可以精确地确定地球上任何位置的地理位置。
导航和制图:经纬网是地图制作和导航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地图还是现代的电子地图,都依赖于经纬度坐标系统。
(2)日出和日落的方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纬度)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规律:
春分和秋分: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全球各地(除了极地)的日出和日落方位大致相同。
夏至:在北半球的夏至日(约6月21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会偏离正东和正西,向北方偏移。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约23.5°N)。在南半球则相反,太阳在南回归线上。
冬至:在北半球的冬至日(约12月21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会向南方偏移,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在南半球则相反,太阳在北回归线上。
纬度影响:纬度越高,日出和日落点的偏移角度越大。在赤道附近,日出和日落点的偏移角度较小,而在高纬度地区,如接近极圈的地方,偏移角度较大。
考向二:地图的基础知识
(2024·新课标)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4.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5.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北京)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采摘红花时,临近(  )
A.雨水 B.小满 C.小暑 D.处暑
8.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  )
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 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
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 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
(2024·浙江1月)我国K、Q两地中学生进行日出方位观测,下图为同学们测得的两地日出时直立杆影年变化图,阴影部分为杆影变化的范围,张角两边分别为甲、乙日的杆影(测量时间为北京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9.K地位于Q地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10.K、Q两地相比(  )
A.甲日日落地方时,K地比Q地大
B.甲日晨线与经线夹角,K地比Q地大
C.乙日白昼的时间,K地比Q地长
D.乙日正午太阳高度角,K地比Q地小K、Q两地相比(  )
(2024·福建)每天的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建筑物遮挡,树木遮挡影响极大。福建学者小明在美国波士顿访问,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来这张照片,虚线表示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个时间段(地方时)看到太阳(  )
A.8:00﹣9:00 B.10:30﹣11:00
C.13:00﹣13:30 D.15:00﹣15:30
13.图中行道树为地方树种,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  )
A.5月30日 B.7月1日 C.9月1日 D.11月30日
(2024·广东)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道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演遗址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图左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图右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图右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
A.D5→D6连线方向 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 D.D8和D9之间
15.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2024·广西)极北之城———朗伊尔城(78°12'N,15°30'E)常住居民仅约2000人。在极夜期间,城里居民会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以应对漫长黑夜与严寒的考验。在阳光重返小城后的3月8日,当地会迎来全年最重要的、持续一周的太阳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当地居民在极夜期间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主要是为了(  )
A.增加旅游收入 B.增进身心健康
C.减少能源消耗 D.减少户外活动
17.太阳节首日,当地居民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是(  )
A.正南 B.东南 C.正东 D.东北
18.(2024·上海)变暖中的格陵兰。
材料一 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屿,80%的面积被冰盖覆盖。冰盖是面积超过五万平方千米的冰川体,通常为穹形,冰盖会缓慢移动。冰盖对全球气候、大气环流、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格陵兰岛冰川加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各地的注意。
材料二 图1、图2。
(4)图3为上海(31°N)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据此在图4绘制该日格陵兰岛卡纳克(78°N)小镇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答案及解析】
1.A.12°N, 61°W - 这个位置在赤道以北,但远离北回归线(约23.5°N),8月21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12°N ,A选项正;
B.12°N, 121°W - 这个位置同样在赤道以北,但经度位置,在8点钟左右,时间不读符合,B选项错误;
C.20°N, 61°W - 这个位置更接近北回归线,C选项错误;
D.20°N, 121°W - 这个位置虽然纬度上接近北回归线,经度上位于西经,纬度为主距离折射点较远,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A.甲岛位于F岛的北侧,当地时间为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位,影子朝向东南,A选项错误;
B.乙岛区位于F到的东北侧,当地下午的时候,影子方位与乙到不在一个方位,B选项错误;
C.丙岛位于F岛的东南方位,当地下午的时候,影子方位指向东南,与船行驶的方向一致,C选项正确;
D.丁岛位于F岛的西南方位,与影子的朝向不在一个方位,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3.A、读图1可知,传统民居分布跨越多条等高线,没有沿等高线分布,A错误;
B、读图1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的大多沿溪流分布,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B正确;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读图1可知,公共建筑物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大部分传统民居分布在公共建筑上游河段,C错误;
D、读图1可知,传统民居并未沿公路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B。
4.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吊脚设计,通风透气,人住上层可以避免潮湿,不是转角设计的目的,A错误;
吊脚楼以竹木结构为主,在当地建造可以就地取材,不是转角设计的目的,B错误;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 双凤村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C正确;
视觉美观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5.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乡村公共空间,根据题干可知,其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是从事商贸活动的地方,没有体现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流经传统民居河流的下游,没有体现均衡性,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6.由材料“红花、茜草和苏木等草本和乔、灌木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优质红色染料植物。”可知,红色染料植物应生长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图①为高寒山地地区,图②为草原地区,图③为沙漠地区,图④为山地森林区,图④所示地区水热条件好,组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红色染料植物资源应最丰富,D正确。
故答案为:D。
7.由材料可知,本地采摘红花的时间为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
故答案为:C。
8.A、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先向北移动(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后向南移动(从夏至日到秋分日),导致日落方位也相应变化。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因此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
B、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
C、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
D、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减小,因此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
故答案为:A。
9.C
10.C
9.由所学太阳视运动知识可知,夏至日,日出东北,且最偏北,影子朝向西南;冬至日,日出东南,且最偏南,影子朝向西北;其余日期的日出方位和影子均位于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故张角两边的甲、乙分别为夏至日或冬至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日K地日出变化时间为1小时56分,Q地日出变化时间为3小时14分,Q地昼长年变化幅度大于K地,说明Q纬度位置更高,两地都位于北半球,说明Q更靠北,K更靠南。甲日日出早,为夏至日;乙日日出晚,为冬至日。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时间关于地方时6时对称。由图中可计算出,K地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关于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6时18分对称,可计算K地经度为115.5°E;Q地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关于北京时间5时33分对称,可计算Q地经度约为127°E;可知K位于Q地的西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K地位于Q地的西南,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0.图示为日出杆影年变化,甲日日出地方时更早,两地都位于我国,所以甲日应为夏至日,根据上题分析可知,Q纬度位置更高,所以甲日的日落地方时Q地更大;同一日期的晨线与经线夹角相同,乙日为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位置越高,昼越短,Q纬度位置更高,昼长更短;乙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两地都位于北半球,纬度位置更低的K地太阳高度角更大。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11.B
12.C
13.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11.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于波士顿(北半球)来说,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题目中给出的春分日太阳移动轨迹为虚线,春分日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夏至日相比春分日,太阳升起时更偏北,因此,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②,即比春分日更偏北的东北方向正确;选项A,①位置偏东,且更接近南方,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向的特点,故排除。选项C,③位置偏东,且更接近南方,同样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时太阳的位置,故排除。选项D,④位置偏南,明显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时太阳的位置,故排除。
故答案为:B。
12.A、在春分日,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太阳的高度角适中。而到了6月25日,太阳直射点已经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波士顿作为北半球的城市,太阳的高度角会比春分日更高,太阳在天空中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8:00﹣9:00,这个时间段太阳刚升起不久,高度角还较低,不符合6月25日太阳高度角较高的特点,故A错误。
B、10:30﹣11:00,此时太阳的高度角虽然有所上升,但还未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故B错误;
C、13:00﹣13:30,这个时间段接近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符合6月25日太阳高度角较高的特点,故C正确;
D、15:00﹣15:30,此时太阳已经开始西下,高度角逐渐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题干要求分析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影响极大,太阳高度角越大,日照时间越长。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A、C、D选项,分别为5月30日、9月1日和11月30日,这三个日期太阳直射点都位于北半球,但都不在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因此太阳高度角都不如夏至日大,日照时间也相应较短。B选项,7月1日接近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波士顿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因此日照时间也最长。
故答案为:B。
【答案】14.B
15.D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14.根据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律可知,春、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冬至日时,日出方位是东南方向,夏至日时,日出方位是东南方向。结合图中的方位信息,该地冬至日的日出方位应该在东南方向,夏至日的日出方位应该在东北方向,且从D5看日出的方位,冬至日的日出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应该和夏至日日出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相等,且两天日出方位线分居在正东方向的两侧,故该地夏至日日出方位应该是图中所示的红线。
结合图中的信息看,B正确。
故答案为:B。
15.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极圈的度数变小,极昼极夜区(寒带)变大,但赤道上仍是昼夜等长,春分、秋分日出时间仍是地方时6:00,日落时间仍是地方时18:00,由于极昼极夜范围增大,因此非极昼极夜区的昼长年变化增大,即夏半年昼长变大,冬半年昼长变小。因此该地夏至日经历更长的昼长,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6.B
17.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16.根据材料可知,“ 极北之城———朗伊尔城(78°12'N,15°30'E),在极夜期间,城里居民会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以应对漫长黑夜与严寒的考验 ”,故可以判断,当地居民在极夜期间举办很多团体活动,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B正确。
故答案为:B。
17.据材料可知,太阳节时,当地(78°12'N,15°30'E)结束了极夜现象,说明3月8日当地处于极夜与非极夜区的分界线上,该地位于北半球寒带地区,该地该日太阳最高时是0°,即太阳升起、同时也是落下的地方在该地正南方。A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
(4)
【解析】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位于78°N的卡纳克小镇,会出现极昼现象,太阳全天有高度,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从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
(分析)太阳方位: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在地平线上的位置随季节变化。在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在冬季则相反。
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