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题解
“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及特点
研习重点
故都的秋景及特点
五幅画面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清秋佳果
清
静
悲凉
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小院的牵牛花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残荷
秋雨话凉
清秋佳果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温和,味润
清淡,味浅
机巧灵秀
鲜嫩,味淡
浓烈,味烈
厚重,味深
醇美,味浓
朴实沉稳
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味短
味久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 ” “静”“悲凉”
因此:“想饱尝一尝”
(对比衬托)热爱、眷恋北国故都
对南国之秋的感受:“慢 ”“润”“淡”
因此:“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
与性格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
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与时代有关: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背景了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于同年8月写下此文。
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视觉效果
秋晨庭院
碧绿的天色
漏下来的日光
牵牛花(蓝色或白色)
尖细且长的秋草
孤寂、落寞的情怀
情景品读鉴赏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花铺满地,脚踏落花,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
触觉效果
传达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作者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自然流露出来。
秋蝉残鸣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
听觉效果
用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秋雨话凉
散文鉴赏方法
1.整体把握文章;
2.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
归纳小结
请同学写出有关“秋”的四个名句,并赏析其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课堂练习
咏秋诗句示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