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7 14:1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分。考试时间1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辩证法的学理性,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往后看,海德格尔哲学“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谓“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同时,政治需要哲学。如果说“哲学家不时地以其哲学名义,投身于政治研究乃至政治进程中”,那么,“政治家或有时利用哲学概念使其政治企图合理化,或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汉斯·斯鲁格语)。的确如此。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哲学,重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还原为一般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就索然无味。当然,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哲学不应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脱离政治,因为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如此,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
例外。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并使二者达到
高度统一,从而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
(摘编自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全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全都具有一定
的政治效应。
B.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
全人类解放而斗争。
C.解构主义哲学与政治有关,表现在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
现实的政治结构。
D.政治家为了使政治企图合理化,有时需利用哲学概念,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这是政治
需要哲学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治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具有理性和逻辑力量,具有理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获得人
民大众的拥护。
B.哲学具有政治效应是一定的,但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不同的历史
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C.哲学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哲学也不应远离
或者脱离现实政治。
D.哲学学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解构
主义哲学高深莫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与政治相辅相成,哲学家想脱离现实政治去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与政治
是密切联系的。
B.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产生之前,法国和德国的哲学都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
喊或者鸣锣开道。
C.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都是为了批判错误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或者建
设的道路问题。
D.使自觉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
势,这就需学哲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
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
归,教授乡里。
岁癸已,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
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
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
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那?”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翁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释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筋大笑而卒,
年七十。赐谧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
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
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B.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C.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D.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杨奂出身有传奇色彩,他受人尊敬。他出生之前,母亲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
上;赵寿之将他请来,以师友之礼相待,严实询问他的行止。
B.杨奂关心民生,办事坚持原则。他巡视河南辖境时,过问盐税情况,严厉批评提出增加
盐税的人,下令减少盐税,官府百姓两相便利。
C.杨奂敢言劝谏,心直口快。他作万言策上奏皇上,批评当时的弊政;他向耶律楚材吐露
心声,得到称赞;别人有小过,他毫不顾忌地予以指出。
D.杨奂为文喜新,著作丰富。他写文章绝不因袭古人,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他著有《还山
集》和《正统书》等,一共一百多卷流传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功分)
(1)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5分)
(2)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客 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再至梓州。因秋夜而赋此诗。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辛卜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均在《离骚》中,屈原用“ ▲ , ▲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 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 ,
▲ ”。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词人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两句
是“ ▲ ,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抉 择
杨邪
早晨,教官通知我,半小时后他要坐直升机去一个地方,让我先在机场准备一下。“今天,我
带你去见一个人!”说完,他就撂下了电话。
二十分钟后,教官到了。
“教官,我们去哪?”
“行程一个半小时!”“这么远,哪儿?”“上了天再告诉你!”
当直升机完成升空,教官才说,我们要去沿海的某机场。
“那好像是个民用的小机场?”“它以前是部队的!”
想起来了,我听说教官曾是沿海某部的模范飞行员。
“您以前在那儿待过?”“待了十年!”
“噢……您说要带我去见一个人?”
“对!他是我的教官!”
教官突然收紧了下领,于是我也就闭了嘴。
没过多久,我发现教官的神情有点忧惚。
印象中,教官几乎从来没有走神的时候,他总是那么精神,像时钟的秒针,时刻都在做规律
而精确的运动。可这回,教官真的走神了一神情忧惚的教官,看上去忽然老态了许多。
“您经常来看望您以前的教官吗?”我小声打断了教官的思绪。
“是!”教官闻声立刻改变了一下坐姿,集中了精神,“每年的今天,我都独自驾机来看望他一次!”
接着,教官又沉默了。在接近那个机场的上空时,教官说了一句话。
“飞这一趟,我用的时间都在八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之间,而你只用了七十三分钟!”
教官似乎是感叹自己上了年纪吧,可他清楚,其实驾驶速度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那个简陋的小机场降落后,我们走出机场,走上了一条几近废弃的土路。
“您教官退休了吧?他家就在这机场附近?”我疑惑。教官抬头看着远处。“偌一就在前
面!”我们约莫步行了两公里,来到一带小山丘的脚下。“到了!”教官说。
我正纳闷,这时前面豁然出现的小山坳让我愣怔住了一山坳周围的山坡上根本没有人
烟,只有一座孤坟!
“这就是我教官的家,三十六岁那年,他就住在这儿了!”教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一个非
常严肃的幽默!
平缓的山坡只有稀疏的山草和矮树,有一条小径,笔直通向半坡的坟墓一墓周围有很大一圈青石砌成的坟围,非常醒目。
“教官,我看您来了一”教官轻声说。他俯下身,双手抚摸着墓碑。
我看清楚了,墓碑上刻着“李为军之墓”这几个字,还有就是下面的一个括号,刻着“一九三
八至一九七三”。
教官开始动手拔草。我也要动手,被他制止了,他说让他一个人来。后来,长达数十分钟的
时间,教官就肃立在墓前。
关于他的教官的故事,他是在离开墓地回机场的路上告诉我的。三十年前的今天,他和他
的教官驾机上天,在正准备降低高度回机场之际,机尾失火。那时,他还是个半生不熟的新手,
教官坐前舱,他坐后舱。面对碎发的事故,地面指挥部下了紧急跳伞的命令,而他的教官只是命
令他立刻跳伞,他的教官说,下面全是居民区。就这样,他先跳了伞,在空中,他看见教官驾着一
团浓烟,反向朝某处俯冲下去一最后,那架战斗机在爆炸解体前的一刻,被他的教官带到了一
处没有人烟的田野里。
返程时,我和教官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直升机飞行了八十九分钟才回到部队机场。“教
官,这事您可从没和我说起过!”
“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和我的任何一名学员说起过
“为什么?”
除了你!”
“现在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要是在那样的紧急关头,如果你是教官,你会怎么做?”
“我?”
“你可以仔细设想,现在不必回答我……”
下了飞机,已是午后。
“在我的教练生涯中,你是我碰到的最有天赋的一个飞行员一我相信,以后你可以成为一
名比我更称职、更出色的飞行教官!”
拍了拍我的肩膀,教官走了。午后的阳光有些灼热,它在机场地面上的反光很刺目。
“教官!”我追上几步,喊住了他,“刚才一路上,我都在思考您的问题,可是……可是很渐愧,
我想……假如,假如当年我是您的教官,我会和您·····一起跳伞……”
教官停下脚步,回过身。“你是个诚实的人!”教官脸上很平静,“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三十
年,现在我告诉你我的答案:如果当年我是教官,我想,我也许能够做得到像我的教官那样!”
面对教官,我不由自主地立正了一下,而发烫的两颊更烫了。
“但是,如果同样的紧急关头出现在今天,作为一名教官,我又会怎么做?”教官自问自答,他
的脸色忽然变幻,仿佛有些难以捉摸了,“对于这一个问题,现在我还没有想好答案……”
(有删改)
(均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口的含意是在紧急关头,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生死。“抉择”一词比“选择”显得庄重,从
而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教官对带“我”去见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一步到位地明白说出来,是想给“我”一个惊喜,并
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C.“这就是我教官的家”,教官没有说“坟墓”而委婉地说“家”;教官的话很含蓄,所以说“教
官好像对我幽默了一下”。
D.去沿海机场时,“我”开得快,回来时,开得慢,直升机飞行了八十九分钟,才回到部队机
场,这是因为听了教官的感叹。
E.通过“不由自主地立正了一下”和“两颊更烫了”等动作描写,表现“我”对教官由衷的敬
意和对自己的惭愧。
(2)为了突出紧急关头时生死“抉择”这一情节,小说是怎样进行铺垫的?其好处是什么?请简
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我”的教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主要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C8分)
(4)小说最后一段写“我”的教官的自问自答,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革命,像春潮,席卷南方,直捣军阀的巢穴。许多有识之士,热血的青年,都投入了这场革命。
“如果你不参加革命,你的婚姻痛苦解决不了,你的文学天才也无从发展,为了你将来的前
途,从军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谢冰莹的二哥,是封建婚姻下的栖牲者,他的妻子又丑又恶,但他不能离婚。他爱母亲,所
以不敢违母命,宁愿自己栖牲,但他同情妹妹,怂己、支持她逃婚。当他从报上看到中央军校招
收女兵的新闻后,急忙跑到学校告诉妹妹,要她赶快报名,并讲了以上那些坚定她出走当兵、逃
出封建樊笼的话。后来,她感慨道:“我是多么感激二哥呵,我得到了生的启示,发现了光明。”于
是, 1926年犯月巧日,她经过许多曲折和艰苦来到武汉,投入革命的洪炉,在两湖书院的中央
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女生部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与她同时受训的二百多名女同
学中,有小姐、太太、生过三四个孩子的母亲,还有母女两代人,不少人是小脚,“她们穿着军服,
打着裹腿,背着枪,围着子弹,但是走起路来像鸭子似的一扭一拐”,然而她们是勇敢的新女性,
都是栖牲了家庭享受和学校舒适生活而到有着铁一般纪律的军事集团来受苦,来锻炼身体和培
养精神的。谢冰莹热爱这样的生活。
1927年,她随中央独立师叶挺副师长率领的讨伐杨森、夏斗寅的革命军西征,狂风淫雨不
能阻止她们前进,“只觉得明天就是暖和的晴日,血红似的太阳,前面是光明的大道,美丽的花”,
“平均每天至少要走八九十里路,晚上有时睡在一张门板上,有时睡在一堆稻草里。”谢冰莹说,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我忘记了自己是女人,从不想个人的事,我只希望把生命贡献给革命,只
要把军阀打倒了,全国民众的痛苦就都可以解除;我只希望跑到战场上去流血,再也不愿为自身
的什么婚姻而流泪叹息了。”这就是她那时崇高的精神境界。西征途中,她利用行军与作战的间
隙,或在白天休息、晚上睡眠的时间,往地上一坐,把两膝并拢一起当桌子,把她北伐途中的经
历,所闻所见所感,废寝忘食地用火一样的热情急就成章,这就是她的成名之作一著名的《从
军日i}))o
这些日记体、书信体的文章,表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伟大时代,反映了青年们的爱国热忱,
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和拥护,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思想、感情及其艰苦的生活;她们从被封建锁链
捆得紧紧的家庭里逃出,经过侮辱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小脚到天足,然后“和男子站在一条战
线上共同献身革命”。她把《从军日记》投寄到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主笔孙伏园见到后极为兴
奋,就陆续把这组文章刊登在从1927年5月14日至6月22日的副刊上。《从军日记》立即轰动了文坛,接着林语堂把它译成英文,也在《中央日报》英文版上连载,后又有法、俄、日、朝鲜等文的版本问世,于是“谢冰莹”便名扬天下了。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曾向她致函,表示敬意祝贺。但这时,作者没有在一片赞许声中飘飘欲仙,她说:“我只觉得太渐愧,太恐惧,我生怕有负他们的热望和读者们对我的热情,从此我对于文学由欣赏慢慢转变到批评的态度,自己学习的态度愈来愈严肃了。”
1931年谢冰莹写过一篇《<从军日记>的自我批判》,说这些文章“没有系统”“日记太少”“杂
文太多”“没有组织,没有结构”“谈不上技巧”“忽略了战争和民众反抗统治阶级及他们被压迫的
描写”等等。但《从军日记》对读者确实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在作者的生命史上留下了痕迹,
而且摄下了历史风暴的一个侧影,作者那颗对民众的爱心和对土豪劣绅、地主、军阀的仇恨,还
是表现得明明白白的。
后来,她在《怎样写<从军日记>和<女兵自传>》一文中说,要是当初没有孙伏园、林语堂两人
的爱护和栽培,“我想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艰辛的道路”……还说,初次走上写作道路,便懂得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伟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
(摘编自阎纯德《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相关链接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风宝,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谢冰心、苏雪林、冯沉君等“五四”时期
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最壮美、最坎坷的,她也
是和中国的命运联系最紧密的一位。(百度百科)
(均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革命席卷南方时,许多有识之士、热血青年都投入了这场革命。谢冰莹在哥哥的爱国
热情感染和鼓动、支持下,离开家庭从军。
B. 1926年论月16日,谢冰莹来到武汉,成为两湖书院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女生部
的学生,虽然遭受心理折磨,但她喜欢这样的生活。
C.谢冰莹随中央独立师叶挺副师长率领的革命军西征,她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只希望将
生命贡献给革命,解除民众的痛苦,不想个人的事。
D.谢冰莹善于自我批评,当她的《从军日记》得到了一片赞誉时,她并没有飘飘欲仙,而是
认识到了《从军日记》这组文章的某些缺陷。
E.谢冰莹的同谢冰心、苏雪林、冯沉君等都是“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但是,她与她们不
同,她还是一个女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兵作家。
(2)谢冰莹的《从军日记》轰动文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3)为什么说“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最壮美、最坎坷的,她也是和中国的命运联系最紧密的一
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6分)
(4)谢冰莹说创作作品的原则:“那就是没有伟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与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专家认为,这些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和艺术
水准,五位茅奖得主,可谓 。
②雨后初晴,嘉陵江间中段江面上白雾茫茫,两岸的小山头、树枝若隐若现,美丽极了。间苑
仙境果然 。
③韩国一直要求日本就历史问题再次道歉,对此日本已经感到不耐烦,韩国则对日本的态度
反驳道“加害方即使道歉100次也是 。”
A.理所当然 实至名归 名不虚传
B.实至名归 理所当然 名不虚传
C.实至名归 名不虚传 理所当然
D.名不虚传 理所当然 实至名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
为主要形式,帮助1万个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B.中英双方教育交流合作已全面覆盖口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取得
了丰硕成果,为推动中英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C.这是一届规模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96个参展国家的数量打破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纪
录,688件参展作品,其整体艺术水平也比往届有所加大。
D.生态文明是全面、科学、系统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念,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矛盾的重大战略抉择,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长期执政。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地域诗歌的写作,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并不少见。 。 , ,
。 , 。而新世纪的地域诗歌之所以可贵,就在于改变了地域写作的主观视野,努力呈现地域特征与精神气象的一致性。
①成为他写作与阅读最主要的背景
②独特的地域经验和它的灵魂、气质反而被固定的抒情观点遮蔽了
③但以往大多数的地域诗歌,呈现的不过是对故土的主观感情
④地域往往是诗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山川河流,风俗人情,都给诗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⑤因为这是诗人最熟悉、最称心的经验空间
⑥而不是独特的地域经验本身的诗意
A.⑤④①③⑥②B.④⑤①②③⑥C.②⑤⑥④③①D.③⑥⑤①④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地球表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结构疏松的成土母质。 ,这就给土壤肥力
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矿物质来维持。土壤中除了这些元素之外, ,这些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土壤中不同元素的形态转换,这一过程对植物根系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在严寒的冬天或者酷热的夏天,如果没有土壤对外界温度的“屏蔽”作用,根系可能会被“冻伤”或者“烧伤”。
17.下面是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学生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一不放松。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大臂传到小臂,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有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B(因果颠倒)
2.C(有两处错误“哲学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不是决宗“官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的条件,而是“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的内容“哲学巾‘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的原因,是“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诵讨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
3. C(“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概述有误,邓小平是“重申实事求是”)
4. D(原文标点为“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溃民无儿,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5. 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6. C(“他作万言策上奏皇上”错,万言策并没有上奏皇上)
7. (1)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十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得分点:既、招致、一各1分,句意2分)
(2)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虽然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得分点:周、赡、勉强各I分,句u2分)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他的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旁边一位神人将笔交给自己,不久杨奂就出生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文德辉耀的象征,因此给他取名为奂。金朝末年杨奂考进士落榜,于是作万言策,指摘当时的弊政,都是人们所不敢说的,没有等到策书奏上就返回家乡,在乡里教授学生。
癸已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发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到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奥就试于东平,两道者试者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康访使。杨奂即将就任,对那律楚材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误蒙破格任用,以一介书生来管理财赋,已不是我所擅长,更何况河南经过战乱灾荒之后,百姓所剩无几,老子所谓治理大国应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谨慎的比喻,正合于今日,如果着急而频加扰动,一定会糜烂。希望你给我一段时间,使得我能够安抚平息战争的创伤,作为为朝廷爱护恩养百姓的一点帮助” 耶律楚材非常赞许他。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巡视河南辖境以内,亲自询问盐务每月赋税多少、难易情况。有人以增加盐税进言,杨奂责备他说:“盘剥百姓欺瞒朝廷,你想要我这样做吗?”于是他减去原税额的四分之一,官府百姓两相便利不过一个月,政事已经整顿完毕,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以往的赋税所长官从未做到过的。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世祖用释车召来杨奂参议京兆宣抚司的事务,杨奂多次上书(告老回乡),所请获准而回家病重,处理后事就像平时办事一样,举杯大笑而去世,享年七十岁。赐予谧号文宪。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杨奂不经营产业,家中财产不足十金,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虽然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别人有一点小善,就委婉称赞,唯恐他的名字不被人所知:如果别人有小过失,必定竭力劝阻,而不顾忌别人的怨恨。著作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米,流传于世。
8.秋天拂晓,北风凛冽,落叶纷纷,太阳从寒山上升起,浓雾锁江渲染了一种凄寒冷落的秋晨之景(3分)为下文抒发诗人的悲情渲染了氛围(2分)。
9.诗人表达了自己老而无用,年老体病,余生飘零的悲叹(3分)诗人早晨起来,面对萧瑟的秋江秋景,顿时想起了自己一生往事,而如今即使圣朝不把自己看作无用的人,自己也已病老,只能在飘零之中了却残生(3分)
10.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力死其犹未悔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1.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D`‘听了教官的感叹”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去时心情轻松,回来时心情沉重B“是想给‘我’一个惊喜”,分析错误,没有此点E“动作描写”分析错误,应是细节描写)
(2)为了突出这一情节,小说讲行了层层铺垫先写教官带“我”去贝一个人,在飞行中才告诉“我”贝的人是一位教官;(l分)到了坟前才知是一位死去的教官;(l分)在飞回的讨程中才告诉“我”这位教官牺牲的原因;(1分)回到机场,才向“我”提出在紧急关头如何抉择的问}} , }X时,带“我”去贝一个人的真相才大白(1分)这样层层设疑,层层揭疑,将情节引向高潮,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分)
(3)①重情义,有良心对自己的教官,即为人民牺牲的英雄李为军充满敬意,年年为之扫墓;②关心他人用英雄事迹教育青年飞行员,启发其抉择③真情直率对青年飞行员叶露自己在现实面前,面对紧急关头的抉择的迷茫(每点2分)
(4)不多余。它使“抉择”的情节由讨去向现实延伸,讨去在紧急关头毫不犹豫地洗择牺牲自己而保护人民和战友,但是现实却使人迷茫,犹豫。这引起人们思考,这是为什么?怎样解决?同时使“我”的教官的形象显得真实、丰满;使小说反映现实更加真实、深刻,增强了主旨的深刻性和含蓄性(共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2.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哥哥的爱国热情”,文中无此信息。B“遭受心理折磨”错。E"唯一”错,“相关链接”中是说“第一个”)
(2)①孙伏园刊登在《中央「报》副刊卜得到了读者的热情阅读②被译成英、法、俄、日、朝鲜等文字版,名扬天下③得到了法国作家罗昌·罗兴的敬意和祝贺(每点2分)
(3)①在哥哥的怂恿下逃离封建牢笼、封建婚姻;②经过曲折和艰苦投身革命,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③跟随叶挺率领的革命军西征;④在北伐途中,将所闻所见所感写成了著名作品《从军日记》(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4)示例:好的作品来源于作家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谢冰莹写的《从军日记》就是在行军途中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诉之于文字,反映了当时青年的爱国热情,反映了当时妇女痛苦、挣扎、奋斗的历程和精神。同样,清代曹雪芹创作伟大作品《红楼梦》、鲁迅创作的伟大作品《呐喊》等等,都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共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3. 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誊自然就随之而来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①句强调获奖人的作品水准高,应选“实至名归”。②句强调阆苑仙境不是空有虚名,应选“名不虚传”。③句强调日本按道理应向受害者道歉,应选“理所当然”)
14. A(B语序不当,把“目前”移到“合作”后面。C搭配不当,可以把“加大”改为“提升”。D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责任相当”)
15. A(⑤句中的“因为”跟上文构成因果关系。④句中的“地域”紧接上文,①句中的“成为”是“永恒的记忆”的谓语,③句中的“但”与上文构成转折,⑥句中的“而不是”紧接上文,②句中的“遮蔽了”与下文衔接紧密)
16.①岩石中的矿物质种类含量比较丰富(2分)。②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l分)。③土壤还具有温度调控的功能(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会徽以一只昂首挺立的凤为主体形象,表达了“时逢盛世,有凤来仪”的美好寓意;(2分)“凤头”与“凤身”又变形为"T”和“S">将凤的精神与唐山的概念紧密相连;(2分)“凤”环绕在花蕾之中,传达出园艺事业锦簇缤纷的景象(2分)。
18.参照201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当你越放松,你就变得越有力量,当你很放松,你就会累积更多的力量。你放松自己,就像像螺丝那样,那些原本你所抗拒的、阻挠你前行的部分都会伴随放松轰然溃散。也可以把“放松”的含意引申为“不经意”“不刻意”“无心”“不在意”“顺应本性”等,相应的“力量”的含意,也可以作合理引申,从而拓展写作 的深度和广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