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20: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石钟山记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泊:停泊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5.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探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        ,        。”表现山石被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        ,        。”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            !”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这)奇石乎 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冠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7.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8.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江阴三山①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结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迨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亻兀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江阴三山:江阴秦望山、观山、白石山。后文中灵岩、惠山也为江南名山。②傲亻兀:动摇不安的样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亥,中国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与“三五”相同。
C.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类似的词语还有“伏惟”“犬马”“敝人”。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第3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姑且写下来作为已逝岁月的纪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
(2)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
13.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12 石钟山记
1.D 解析 考:敲打。
2.D 解析 前三项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3.A 解析 B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其”,代词,那,“实”,指“事实真相”;今义,副词,实际上。
4.B 解析 “余”是“欺”的宾语。
5.(1)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古之人不余欺也
6.C 解析 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标示强调的内容。A项,句中引号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B项,句中引号标示特定称谓。C项,句中引号标示强调的内容。D项,句中引号标示特定称谓。
7.参考答案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 ①文中作者引用了李渤的原文《辨石钟山记》,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结合“跻崖穿洞”“询诸水滨”等语句可知李渤写作时曾进行实地考察并详细了解其情况,以此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李渤的表现不可讥之为‘陋’”,使论证更让人信服。②由文中“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可知,李渤曾“穿洞”考察遇“双石”,而苏轼因无缘得见而没有深刻印象;李渤“询诸水滨”,而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作者将李渤的考察与苏轼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体现李渤的考察更严谨,说服力更强。
8.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9.B 解析 “至佗村”中“佗村”是“至”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岸”作“高丈余”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D两项;“江阴州治”是“抵”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晚”是时间状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前,与下句“谒”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0.C 解析 “类似的词语还有‘伏惟’”错误,“伏惟”指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不是谦称自己。
11.C 解析 “第3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析错误,第3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为以游踪为立足点。
12.(1)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
(2)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泊下来。
13.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景色的事。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小舟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行得慢,追不上他,于是由无锡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野地荒庐,沿途草木已枯萎凋谢。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屈折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相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瞭望敌情的城堡一个挨着一个,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船夫曲折牵引,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打柴的少年,村妇到田头送饭,村姑在水井边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里饲养,鸟儿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石级上涂刷着朱红色和白色的泥土。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慢慢变宽敞。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了解温州的雁荡山如何,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它们。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已逝岁月的纪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