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
2.
砥砺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4.
知人论世:了解文中提到的左联五烈士和写作背景。
1.
赏析会意:理解重要词句,把握文题及典故的内涵。
3.
&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常识
一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的文人,对鲁迅进行人身污蔑和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却是有些口吃的,至于用语,则只能“南腔北调”了。鲁迅反击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社团为基础,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联盟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 写作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又写下这篇纪念性文章。
梳理脉络,把握形象
二
&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抓关键词概括各小节的内容大意。
1.研读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积极追求真理、做事认真负责、阳光端正、直率坦诚、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认真负责,直率坦诚。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坚强乐观,勇敢无畏,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 研读文本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山陀尔,原译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裴多菲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驰骋于战场,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引用白莽亲自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来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亲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用生命和鲜血进行革命实践,表明他忠于这一崇高信念并认真地践行理想追求。
鲁迅先生以此方式热情赞扬了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白莽(1909-1931),即诗人殷夫,原名徐柏庭、徐祖华,浙江象山人。
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不辞劳苦,做事执着,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大部分稿子和杂务归他做;拼命地译书,准备还借款;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3.阅读二、四,理解柔石形象特点。
一:“硬气”。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
二:“迂”——①天真、单纯、善良
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很单纯,“相信人们是好的”,对鲁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说法,他“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 ——不至于此罢?······‘“。只要是损己利人的,就挑选上,自己背。
②局促拘谨、关心朋友
与女性一同走路,还要拉开距离。//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
三:努力向上、有孝心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他悲愤的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
4.白莽、柔石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对比人物形象简要概括。
刘和珍等进步学生和柔石等五烈士一样,都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们以青春和生命积极投身到创造崭新中国的历史洪流中,他们天真、热情、执着,同时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正直、善良的心灵,他们充满朝气、积极有为,勇毅坚决,不怕牺牲,他们是奋然前行的爱国青年。但最终都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无情杀戮。
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很特殊:从年龄上看,他们算是鲁迅的晚辈;从身份上看,他们是鲁迅培养和扶植的学生和朋友;从结果上看,他们是令鲁迅肃然起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赏析词句,体悟情感
三
相关语句 内涵意蕴
“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长期郁结累积在心的悲痛、愤慨等精神重负令人压抑近乎“窒息”。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过于沉浸在悲痛中是不利于战斗的,要节制感情,道阻且长,更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去战斗。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将来也一定会有人回忆他们、纪念他们的。
5.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结合文中所提到的“忘却”与“记念”的句子进行分析。
“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实际上是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记住愤怒(被反动派杀害),不忘先烈(为革命牺牲)。二者合起来,其含意为:对烈土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奋力前进,继续战斗。作者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6.赏析诗歌《无题》,分析作者的情感?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照黑衣,即生活苦难但有希望
月光清冷,但有光就有希望
无处发表
黑暗的社会现实
带领妻儿,自己年事已高。
母亲为我担心落泪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怎忍得
柔石等友人尽皆被杀,哀思深沉
敌人残暴,处境险恶。
万丈怒火,化作文字。
首联写实。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移居花园庄。
颔联:前后对比又构成因果关系。连年军阀混战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革命者惨遭迫害。故此联亦写实。
颈联充分表现了鲁迅面对战友被害时的愤怒,也反映出要与敌人勇敢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鲁迅: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袍子,故有缁衣之称。尾联同是写实。
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7.分析文中三处典故,思考作者的深意?
三个典故都是古代历史上的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正影射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罪行。
①用朱棣屠杀方孝孺十族:朱棣即映衬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方孝孺暗示的是柔石,既表现了柔石的“硬气”:威武不屈,舍生取义;也反映了他的“迂”:天真、单纯、愚忠,以致连累亲友。
②秦桧以“莫须有”构害岳飞并赶尽杀绝的行径:暗示了柔石等烈士遇难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的;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恐吓、通缉鲁迅的事类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正如巨奸秦桧当权而致社会黑暗压抑的局面等同。鲁迅“逃走”正是其不愿坐以待毙,而要保持“韧的战斗”的明智选择。
③司马政权杀害嵇康等文士:表明向秀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嵇康等友人的深厚情谊。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以简短笔墨曲折隐晦地表达哀伤愤激之情。鲁迅用此典,正揭露了蒋介石统治是极端黑暗的,毫无言论自由的,既类比了自己艰险处境,也表达了悲愤心情,更揭露了政治黑暗和专制压抑。
《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孩子去牺牲的画面。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两个幼子都死于战争中。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
8.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①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原来如此!……
①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
9.品析文中蕴含情感的句子。
②当得知烈士们被害时,仅用“原来如此!......”,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感叹号,强烈的愤怒和震惊,省略号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和对死者的哀痛之情。
③当时没有言论自由,只能用“原来如此”来抒发悲愤。
②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
①三组句子,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
②把“我”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进行对比,深刻表达了“我”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
③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①“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②“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
④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③“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④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①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反动统治如沉沉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②“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深情预言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表明他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也是历史趋势的必然。
③全句表达了鲁迅对革命烈士的追悼和热爱,也表达了誓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有对“革命必胜”信念的坚定与执着。
④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也呼应了要“为忘却而就此搁笔,待将来再说他们”的话意。
文章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同时融入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柔石与鲁迅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并能做到前后照应,内容深刻细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完整。
作者借用方孝孺、《说岳全传》高僧坐化、向秀《思旧赋》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 写作特色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①叙、议、情紧密结合。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 拓展延伸
试从主题、情感、写法、风格等方面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做比较阅读。
角 度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主 题 同 都是纪念那些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进步青年 异 呼吁不要像庸人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却那些烈士们,而使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继续维持,表达了对革命的热切期待。 摆脱悲痛的重压,化悲痛为力量,以继续战斗的方式来纪念死者,表现了对反动派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情 感 同 都热情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他们的牺牲,痛恨反动势力的残暴卑劣! 异 直露显赫,浓厚炽烈,是一种无法排遣难以控制的悲愤。 内敛深沉,含蓄隐晦,是一种痛定思痛后冷静的悲愤,有要化悲愤为力量的坚决。
写 法 同 都善于选取零碎片段刻画人物形象,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融的特点。 异 选材 着重介绍有关惨案本身的细节,以反击流言家的卑劣诬陷,揭露反动派的暴行。 较多回忆烈士们生前的为人处事及由被捕到遇难的详细情形,以控诉反动派屠戮无辜作家的血腥罪行。
表达 方式 有记叙,但着力点放在议论和抒情上,总结了请愿却遭镇压的血的教训,更呼唤沉默国人要奋起前行。 以记叙为主,多以事实说话,融入议论和抒情,从而揭示烈士们遇害的真相,抒发难以压抑的悲痛之情。
语言 激烈犀利,抑扬顿挫。 含蓄沉稳,隐晦曲折。
风 格 异 是拍案而起的严正控诉,在激愤沉痛的呼号中显示出一股喷薄而出、奋发突进的反抗力量,风格雄健激越。 是痛定思痛的冷静追忆,在悲愤沉痛的回忆中表现出一股强烈的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风格沉郁厚重。
鲁迅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