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 第二课
芦 花 荡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具有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文体常识积累卡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你会读吗? 竹篙 寒噤 舀水
蹿 仄歪 飒飒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吆喝gāojìnyǎocuānzèsàmòhuánghe闷热mēn泅着qiú提防dī疟子yào
请读准下列的字词 :趴下 pā 扒手 Pá 浸透侵略竹篙 蒿草 荷花淀 diān 绽开gāohāodiànzhànqīnjìn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抗日时期 白洋淀感知课文:
1、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梗概。
2、文中有哪些人物?
3、主人公是谁?
4、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情节结构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1.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2.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序幕故事(1------8)(9------63)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愧疚结局:复仇(9------24)(25-----34)(35-----54)(55------63)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主要人物:老头子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人物形象对其描写方法: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思考讨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1.过于自信: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人物形象分析2.过于自尊:如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人物形象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信 自尊 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英雄性格哪些内容证明老头子的话并非虚言,确实有一套“水上的能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小组讨论: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并细细体味。(读来试试看)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探究二:1、请在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把你认为写得最美丽的地方摘录下来。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A、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B、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环境描写的作用课堂小结:本课环境描写异常优美,故事情节充满传奇色彩。课文塑造一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从他身上,我们可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芦花荡——情节——传奇色彩人物——立体美、真实美环境——诗情画意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