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0: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8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课标〗1.2夏商周时期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⑶了解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⑷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知道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及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⑸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⑹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二单元 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 第8课 百家争鸣
2)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这一课将介绍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更替。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尽管其具体历史细节仍有争议。商朝以其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而著名。西周则见证了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周礼的建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东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以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政治动荡为特点。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儒家思想的兴起时期,孔子等思想家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是东周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以更加激烈的国家间战争和政治变革为特征。各国为了争霸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第7课 《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探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即“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哲学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则重点介绍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二单元的标题页如下: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4课引语旁配有《史记 夏本纪》书影,第5课引语旁配有《春秋时期青铜牺尊》,第6课引语旁配有《战国策》书影,第7课引语旁配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第8课引语旁配有《太阳神鸟金饰》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7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的故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8课新增了【学史崇德】“端午节的由来”的史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1.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①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②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朝代兴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2.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①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历史解释)
②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认识诸侯争霸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③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
4.百家争鸣
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实证)
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5.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①知道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史料实证)
②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知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代表器物。知道三星堆遗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家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封制、春秋战国的纷争、商鞅变法、百家争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3课时)《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认识诸侯兼并是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内容。(重点)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了解各国的改革;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重点、难点)3)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点)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第七课。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本课关键词: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兼并战争趋统一(大动荡)——战国七雄二:变法图强促发展(大变革)——商鞅变法三:造福千秋都江堰(大发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由于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对历史图片和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史料探究、情景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文字、地图、图片、视频等大量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在历史史实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小知识: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之后,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后来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整体感悟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原因、影响。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兼并战争趋统一(大动荡)——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的形成[播放视频]观看视频,初步了解七雄兼并战争,并思考以下问题。对比两幅图片结合课本,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讲述:卿大夫、士等上位,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夺权。宗法制破坏、分封制瓦解。提问:迅速找出战国七雄并找到其地理方位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反映出战国怎样的权力特点和变化?时期春秋战国政治体制(分封制)瓦解旧制崩溃,新制(中央集权、县制)正式形成生产力(铁犁牛耕)出现进一步推广战争性质争霸对土地的争夺和控制(兼并)2、疯狂的兼并战争【小小故事会】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播放视频】围魏救赵、纸上谈兵①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②马陵之战: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能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观察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③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 ( https: / / baike. / lemma / ShowInnerLink.htm lemmaId=123370&ss_c=ssc.citiao.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思考:这一时期的战争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呢?结果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材料: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3、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评价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材料1: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力图拓展疆域。材料2:《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3: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他主张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教师讲述: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是秦国实现了统一? 变化之一:晋国一分为三(三家分晋);变化之二:田氏取代齐国(田氏代齐);变化之三:列国数量较少;变化之四:匈奴在北方兴起;变化五:各国修建长城;变化六:战争更加频繁。师生合作完成战国七雄的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作战时间长、伤亡大。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春秋是争霸战争,战国是兼并战争。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积极影响:由分裂走向统一。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利用视频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知欲望。通过地图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通过知识延伸,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辩证历史观,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 ( http: / / www. / s q=%E5%88%9B%E9%80%A0%E6%80%9D%E7%BB%B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的能力。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变法图强促发展(大变革)——商鞅变法战国各国变法:①背景据材料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②表现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出现了哪几次著名的变法?【知识拓展】李悝(kuī)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赵国:胡服骑射——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劲敌。教师讲述:变法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势所趋。商鞅变法①背景材料一: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zu )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中国通史·第二卷》材料二: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②开始【播放视频】商鞅变法材料: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公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③内容与作用【合作探究】商鞅实行了哪些变法措施,这些变法措施分别带来了哪些影响?对哪些阶层有利?又伤害了谁的利益?政治方面:确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最触犯贵族利益。这些措施废除了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地主阶级;鼓励耕织,有利于农民;这些措施废除了旧制度;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国富。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兵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执政二十年,法令深入人心。秦国封建制从此确立,实现社会转型。④影响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1: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材料2:经过商鞅的艰苦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出示材料:⑤评价【活动探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教师指导:衡量变法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看变法者的生与死,而是看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拓展提升】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师:改革创新是强国之路【教学过渡】: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确立了新的制度,而战争 也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秦国在变法图强之际同样重视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一年距离商鞅开始变法正好一百年。 经济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原因: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目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生思考并回答: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知识延伸,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通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概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身份互换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带来的影响,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都江堰(大发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的表现【说一说】观察下图,阅读教材,简述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图说历史】将下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学法指导:强调历史图片的史料价值,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是历史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2、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自主学习】学法指导:阅读都江堰示意图,结合视频,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功能、影响。【播放视频】都江堰材料一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岑参《石犀》材料三 “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间人物地点三大工程功能影响学生回答后。师生归纳:教师总结:都江堰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观察图片、梳理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图说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视频资料,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探知的欲望。通过图片,形象直观地了解都江堰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原理,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军事上,战争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出现战国七雄。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外交上采取合纵与连横两种策略;政治上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各国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课堂巩固 1.“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2.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C.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答案】C3.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功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答案】C4.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答案】B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家国情怀】畅想篇: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今天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滥成灾,又便利了航运,灌溉农田300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古今闻名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繁荣的“天府之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为历代赈灾,为战胜外侮,为今天成都平原的现代文明,作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