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群文阅读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群文阅读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9 09:5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理性之光 人性之美 求真求善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
1.了解作者张岱年和卢梭,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清论述思路并细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3.分析论证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欣赏论证艺术。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真”和“善”的美好品格。
学习目标
为什么取这样一个标题?
1.紧扣单元教学主题:“理论的价值”。
2.抓住两篇文章的关键内容与共性所在。
两篇文章的文体都是?
这类文章在考试中如何考的?
社会科学论著
论述类文本:(客观题)+(主观题)
张岱年 (1909-2004) ,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主要著作: 《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
活动一:知人论世
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活动一:知人论世
《修辞立其诚》:写于1992年4月,本文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当时,中国市场经济虽蓬勃发展,但人心浮躁,甚至一些文人学者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有感于此,张岱年先生写作本文,呼吁作文、为人都要“立其诚”。张岱年治学也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为一生立身之则。
了解背景
《怜悯是人的天性》: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体系上,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第一部分中,卢梭进行了一个自然人的假设,认为自然的最初的人是感知优先于理性的自爱之心与对他人的怜悯之心都是人天生就有的,其观点体现了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活动二: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一)《修辞立其诚》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引论,提出问题,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10):本论,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问题。
第一层(2—5):从“立其诚”的含义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层(6—10):从“立其诚”的重要性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11):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1.阅读第1段思考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明确:“修辞立其诚” ,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活动二: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2.阅读2—5段: 思考“立其诚”是什么意思?三层含义强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立其诚”的意思是坚持真实性。它有三层含义:
名实一致:强调理论和实际一致,即理论要符合实际。
言行一致:强调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表里一致:要求将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达出来。
3.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 论述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相同点: 都运用了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具体论述的方法。
效果:名实一致从“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论及属性相异“文学”展开分析,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言行一致从浅、深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并引用古语印证,最后得出结论,逻辑感强,有说服力。表里一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活动二: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4.阅读6-10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就认识世界、端正学风和社会现实三个方面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的。
论述角度 观点阐述
认识世界 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端正学风 端正学风,“务正学以言”。
社会现实 人应当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活动三: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1.整理《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引出对天性和美德的思考。
第2段:先批驳错误观点,然后明确怜悯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第3段:强调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运动。
第4段:论述怜悯心派生出种种美德,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
第5段:论述怜悯心的作用是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2.思考卢梭所说的“怜悯”指什么?
明确:他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从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可以指代我们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活动三: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3.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的,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
4.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与怜悯心有何不同?
明确:自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
活动三: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5.怜悯之心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
②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③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
活动三:细读文本,梳理探究
4.阅读6-10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就认识世界、端正学风和社会现实三个方面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的。
论述角度 观点阐述
认识世界 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端正学风 端正学风,“务正学以言”。
社会现实 人应当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类型
论点
核心词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论述思路
三、对比阅读
1.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并用表格梳理。
第1段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7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第9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诫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引用名言古语,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修辞立其诚》主要的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怜悯是人的天性》主要的论证方法
①类比论证,第2段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
②举例论证,第2、3段《蜜蜂的寓言》、苏拉、亚历山大等事例指出即使是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会对他人的痛苦起恻隐之心;
③对比论证,第4段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④演绎论证(推理),第2段“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
《修辞立其诚》
9-10 怎么办
7-8 为什么
1 引论
2-6 是什么
11 结论
本论
《修辞立其诚》:第1段是引论,引出观点”修辞立其诚”;第2-8段为本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2-6段,阐明“是什么”,具体分析“立其诚”的三个内涵;第二层次是7-8 段,分析“为什么”,为什么要“立其诚”?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原则;第三层次是9-10段,指明“怎么办”,针对现实问题,指出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第11段为结论, 总结全文。
《修辞立其诚》论证结构
并列结构
5 结论
2 以破为主
3-4 以立为主
怜悯是人的天性
1 引论
本论
《怜悯是人的天性》:第1段为引论,从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提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第2-4段为本论,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破中有立;然后正面阐述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第5段是结论,阐述怜悯心的作用。
《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结构
《修辞立其诚》论证思路
①首先,提出“修辞立其诚”的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②其次,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③接着,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④最后,阐明“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①首先,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引出善、恶话题。
②其次,在批驳霍布斯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③接着,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④最后,深度阐释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思路
小结:论证思路
(1)常见设问方式:
①论述文的论证思路?
②本材料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2)答题步骤:
①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关注每段中心句,理清各段落的逻辑关系。)
②组织答案。
(3)注意:①用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②不能只答纲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类型 立论文 驳论文
论点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 怜悯是人的天性
核心词 真 善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论证结构 总分总、层进式结构 先破后立对照式结构
论述思路 ①首先,提出“修辞立其诚”的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②然后,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③接着,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④最后,阐明“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①首先,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和社会状态的人哪种更幸福。
②然后,在批驳霍布斯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③接着,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④最后,深度阐释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三、对比阅读
2.关于立论与驳论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一种论证方法。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
思考比较《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什么?
明确:《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引出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3.问题延伸:分析两篇文章论证特点。
《修辞立其诚》
①开门见山,巧妙引出观点。通过引用《易传·文言》里的名言来引出中心论点。
②论证结构清晰严谨。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大致遵循由浅入深的思路;中间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③论证方法综合多样。多处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文中引用了《易传·文言》《管子·心术上》《汉书·儒林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④论证语言理性严谨,深刻中富含理趣,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①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②综合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第2段结尾举《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描述的一个事例,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第2段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第4段拿哲学家和野蛮人对比,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存在本身便是源于自然的天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③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再从正面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
④论证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多组关联词的综合使用,使句与句之间形成缜密的逻辑,大大增强了批驳的力度。
四、合作探究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讲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这两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人生智慧,真和善给予了当代社会的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1:从人生修养角度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真实,“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张岱年在评析儒刻“五常”伦理时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信”即诚实即说话符合事实,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参考2:从著书立说来看,“修辞立其诚”就是说信念面要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要表现于生活行动之中。简而言之,“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诚”。著书立说,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乃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甚至成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尺。真理首先源于求真。求真是人类完善自我,追求价值的历史性行为;求真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境界;求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3: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
总之,在当代社会,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说真话,坚持真理。真诚、诚信、友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修辞立其诚》告诉我们“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告诉我们“善”。 “真”和“善”都是人们积极追求并且保持的美好品质。
不同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真”和“善”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政治混乱时期,“讲真话”可能就会被迫害,但是不等于应该放弃对“真”和“善”的追求,而是可以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去坚持。
“善”作为人的自然情感,先于理性,纯粹的天然的“善”可能无法适应当代的社会关系和政治需要,但是它可以是现代社会公民情感的基础,应该在“善”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更切合当今社会的道德。
“真”与“善”构成了美的和谐统一。社会发展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人类实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人类对自己本质、需求和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时代,也就是人们所期望的和谐美好的社会。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作文。
注意:1.学习使用“破立结合”的驳论法;
2.借鉴使用例证法、引证法。
课堂作 业
【参考示例】
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
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争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也认为人天生是恶的。不管这种争论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持续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编者按】文风无小事。
近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消解媒体公信力,污染舆论生态,扭曲国民心态,不利于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为了匡正各媒体浮夸自大、华而不实的文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风“短、实、新”的要求,倡导清新文风,崇尚风清气正,今天起,人民网观点频道推出“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系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