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报告指出,2023年11月27日和28日先后出现了四次日冕物质抛射,释放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带电离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会引起地磁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通过对太阳耀斑的观测,可以对地磁暴进行预警,主要原因是( )
A.粒子流的速度较光速慢 B.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C.臭氧层大量吸收粒子流 D.地球磁场能阻挡粒子流
2.受四次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我国( )
A.横断山区地震频发 B.黑龙江可见极光
C.南方地区降水增加 D.信鸽归巢率提高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北京时间2024年4月3日7时,台湾省花莲县西南海城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4.地震发生时,花莲机场候机游客与花莲港游船上游客感受的震动是( )
A.机场游客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B.机场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C.游船游客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游船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晚霞是指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火红色彩霞,是光线经空气分子、水汽及杂质的散射后形成的,形状多变,云体较小。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晚霞主要出现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6.晚霞的形态多变,主要是因为所处大气层( )
A.风力大 B.水汽多 C.对流强 D.气温低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草方格沙障是沙漠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研究发现,我国西北某沙地布设草方格沙障1年后,沙障内开始出现植物并不断自然演替。下表为该沙地布设草方格沙障后10年内0~40厘米深度土层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监测样地 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
0~10厘米 10~20厘米 20~30厘米 30~40厘米
裸沙地 2.50 3.61 2.32 2.14
沙障布设1年 3.25 3.76 2.47 2.40
沙障布设5年 3.38 4.03 3.47 3.04
沙障布设10年 3.62 4.56 4.22 3.16
7.沙漠道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延伸方向应( )
A.与道路平行 B.与道路垂直
C.与盛行风向平行 D.与盛行风向垂直
8.推测布设沙障后,沙障内最先出现的优势自然植被是( )
A.地衣苔藓 B.灌木 C.草本植物 D.乔木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下表为2023年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甲、乙两省份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人口数/万人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GDP/万亿元 前三城市GDP占比/%
第一 第二 第三
甲 6627 2.8:41.1:56.1 8.26 24.3 19.9 10.6
乙 8368 10.1:35.4:54.5 6.01 36.4 6.7 6.3
9.与甲省份相比,2023年乙省份( )
A.工业化程度高 B.农业生产规模大
C.人均GDP值高 D.区域发展均衡
10.关于两省份今后发展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省份大力承接乙省份产业转移
B.甲省份为乙省份提供资金支持
C.乙省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乙省份为甲省份提供电力市场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西气东输二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线路(部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继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之后,我国再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目的有( )
①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②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缓解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供需矛盾
④利用广州港的优势扩大我国天然气的出口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2.[新角度]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相比,二线管道的优点有( )
①沿线经济更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天然气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
③覆盖区域更广
④解决珠三角的能源短缺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回归系数是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参数,其绝对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回归系数的正负取决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研究人员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为5大区域:中南半岛区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亚—西亚区域、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下表示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5大区域直接投资动因的回归系数统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动因 ① ② ③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中蒙依经济走廊
市场规模(GDP) 2.50 5.32 2.74 2.93 0.11
劳动力成本 -1.20 -3.88 -2.33 -2.21 -0.69
资源禀赋 0.97 0.92 0.04 -0.07 0.38
战略科技 -0.10 0.52 0.47 -0.41 0.11
注:新亚欧大陆桥连接了中国与部分欧洲国家,包括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东亚、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海城。
13.表中①②③分别对应( )
A.中南半岛区域、新亚欧大陆桥、中亚—西亚区域
B.中亚—西亚区域、中南半岛区域、新亚欧大陆桥
C.新亚欧大陆桥、中亚—西亚区域、中南半岛区域
D.中亚—西亚区域、新亚欧大陆桥、中南半岛区域
1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我国对外投资最多的区域是( )
A.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B.中蒙俄经济走廊
C.中亚—西亚区域 D.中南半岛区域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16.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这就是拉尼娜现象,是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
(1)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图示底层洋流的成因。
(2)在图中上方的线段上加绘箭头,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
(3)分别指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18.(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该市煤铁等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2010年前曾是黑龙江省著名的“煤城”,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现仅有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一所科研院校,科研机构也很少。下图为2010—2020年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比重统计图。
(1)根据材料,归纳2010—2020年双鸭山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
(2)推测双鸭山市近年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3)请根据双鸭山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因地制宜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9.(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阜新因煤而立且因煤而兴,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1年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省提出要发挥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依托阜新、朝阳、葫芦岛率先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积极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下图示意阜新的位置。
(1)说明煤炭资源对阜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评价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出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
(3)简述阜新市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会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1.A、太阳耀斑发生时会伴随大量高能粒子的抛射,但粒子流的传播速度比光速慢得多。我们能够先观测到太阳耀斑的发生,从而提前对可能随之而来的地磁暴进行预警,A正确;
B、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说的是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与太阳耀斑和地磁暴无关,B错误;
C、臭氧层主要吸收紫外线,对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吸收作用有限,C错误;
D、地球磁场能对粒子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能够通过观测太阳耀斑进行地磁暴预警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2.A、日冕物质抛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B、日冕物质抛射带来较多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冲击地球磁场,产生极光,四次日冕物质抛射叠加,导致极光观测范围变大,使黑龙江可见极光,B正确;
C、日冕物质抛射与南方地区降水增加关系不大,C错误;
D、地磁暴会干扰地球磁场,影响信鸽的导航,导致信鸽归巢率降低,而不是提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3.图中圈层①是地壳,②是软流层,③是地幔,④是地核。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厚度为5-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且震中位于海域,震源深度大于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机场游客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地震波在通过海水时,由于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游船游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不会感觉到水平晃动,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5.A
6.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5.由题可知,晚霞中有大量红色云块。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以空气中的微尘为凝结核,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各大气层中,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加上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其它层次水汽和尘埃稀少,因此缺乏云形成必要的条件,不易形成大量云块,所以晚霞这种现象出现在对流层。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C、晚霞发生在对流层,受地面蒸发旺盛、对流运动显著影响,晚霞的形状千变万化,C正确;
A、风力大易吹散空气分子、水汽及杂质,不利于形成晚霞,A错误;
B、水汽多是形成云的必要条件,但与晚霞形态无关,B错误;
D、由图可知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范围接近,晚霞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D
8.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主要的措施有:①消除贫困;②旱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
7.CD、布设草方格沙障是为了削减风速、减小风蚀,所以其延伸方向应该与盛行风向垂直,与盛行风向平行阻碍作用小,C错误,D正确;
AB、与道路平行或垂直不能起到阻沙作用,AB错误。
故答案为:D。
8.C、布设沙障后,土壤含水量虽有所增加,但依然属于干旱缺水的环境,草本植物对水分要求较少,生长较快,故草本植物先出现,成为早期的优势植被群落,C正确;
ABD、地衣苔藓、灌木、 草本植物对水分要求较高,不会最先出现,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B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与转型
【解析】【点评】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9.A、乙省份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低于甲省份,工业化程度较低,A错误;
B、乙省份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高于甲省份,产值(约0.61万亿元)高于甲省份(约0.23万亿元),农业生产规模大,B正确;
C、根据公式:人均GDP=GDP/人口数可以计算出,乙省份人均GDP值较低,C错误;
D、与甲省份相比,乙省份的前三城市GDP占比差异大,说明区域发展不均衡,D错误。
故答案为:B。
10.AB、据材料可知,甲省份经济较发达,乙省份经济相对较落后,应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区域联系,加强分工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更高一级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甲省份应该是产业转移的转出地,并为转入地——乙省份提供资金、技术支持,A错误,B正确;
CD、乙省份地处西部,应大力吸引甲省份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利用能源、资源优势为东部地区提供能源(电力市场应该是甲省份),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D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点评】为了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减少施工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风险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天然气管道线路多经过地形相对平坦、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例如,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都经过河西走廊河流跨越河流会增加施工难度,增加建设成本,因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应尽量少穿越河流。
11.天然气是清洁能源,西气东输可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消费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①正确;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投产以来,国内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二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③正确;其建设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小,②错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南至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市场用气问题,不是为了出口,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天然气来源于中亚、塔里木盆地等地,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②正确;读图可知二线的覆盖区域更广,③正确;二线工程沿线不比一线工程沿线经济发达,①错误;二线工程可缓解珠三角的能源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3.B
14.D
【知识点】“一带一路”战略
【解析】【点评】“一带一路”线路经过了东南亚、西欧、中亚、非洲等地。能够促进整个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同时可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适合各地区之间的共赢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13.中亚—西亚区域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区域,且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资源方面的突出优势,对应①;中南半岛区域经济规模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比较廉价,具有市场、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应②;新亚欧大陆桥区域资源比较欠缺,对应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5大区域中,中南半岛区域各动因的回归系数绝对值都具有明显优势,对我国对外投资吸引力最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5.D
16.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稳定在适当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15.AB、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故①为生态破坏,AB错误;
CD、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故②为环境污染,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个人需求等多方面问题仍会产生环境问题,A错误;
B、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B正确;
C、人口合理增长不会带来环境问题,C错误;
D、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1)东南信风将表层海水向西吹送;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
(2)顺时针
(3)太平洋东岸旱灾;西岸洪涝灾害。
【知识点】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示底层洋流分布在南美洲的西海岸,为上升流,其形成过程为:南美洲西海岸盛行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将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升,补充表层流走的海水,形成上升补偿流。
(2)读图可知,正常年份,太平洋东岸水温较低,西岸水温较高,太平洋东西岸之间由于受热差异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由材料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低,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高,因此将会加强该区域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如图:
(3)结合上题分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低,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高,因此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将更旺盛,降水更少,可能出现旱灾;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将更旺盛,降水更多,可能出现涝灾。
【点评】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影响:
(1)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2)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3)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18.【答案】(1)2013年前,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三产业比重较低;2013年后,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占比整体缓慢上升;第二产业2013年之前占比较多,之后减少;第三产业2013年之前占比较少,之后增多)
(2)资源储量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失业人口过多等。
(3)深度开发煤铁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煤铁资源的利用价值;依托中俄边境位置优势,发展边境进出口加工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依托中俄边境贸易优势,加快边境贸易集散基地建设,推动边贸物流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依托耕地、湿地等资源,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推动转型发展等。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2010年后,双鸭山市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之前和2013年之后。2013年前,双鸭山市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13年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较多,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上升。
(2)结合所学知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以某种资源开发为主,资源消耗量大,面临资源储量下降甚至枯竭的问题;资源开发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以某种资源开采及其加工利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随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下降,产业萎缩,失业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缓慢等。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一方面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开发新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东北土壤肥沃,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产业比重,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开发湿地资源和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依托中俄边地境优势,打造边境进出口加工和贸易集散基地,从原有重工业为主逐渐向多元化工业发展,并推动贸易和物流发展;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传型升级,推动转型发展等。
【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19.【答案】(1)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阜新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煤炭资源开发和加工增加了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以煤炭资源为中心发展工业,促进了阜新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有利影响:京津冀地区向外转出相对落后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比重,减轻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压力。不利影响:在短时间内导致京津冀地区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配套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交流协作;完善当地的交通和物流体系。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材料辽宁阜新因煤而立且因煤而兴可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阜新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涉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以煤炭资源为中心发展相关工业,促进了工业的集聚,利于阜新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产业转移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考虑。有利影响:由于京津冀地区向外转出的产业是相对落后的产业以及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因此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出利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减少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比重,较少大气污染,从而减轻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压力。不利影响:随着产业的转出,在短时间内会导致京津冀地区就业岗位减少,使得居民的就业压力增大。
(3)从政府层面来讲,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移;为了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该地区需要完善配套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好的促进产业的发展;其次需要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交流协作,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当地的交通和物流体系,方便产品和原料的运进和运出。
【点评】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
1 / 1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报告指出,2023年11月27日和28日先后出现了四次日冕物质抛射,释放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带电离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会引起地磁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通过对太阳耀斑的观测,可以对地磁暴进行预警,主要原因是( )
A.粒子流的速度较光速慢 B.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C.臭氧层大量吸收粒子流 D.地球磁场能阻挡粒子流
2.受四次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我国( )
A.横断山区地震频发 B.黑龙江可见极光
C.南方地区降水增加 D.信鸽归巢率提高
【答案】1.A
2.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会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1.A、太阳耀斑发生时会伴随大量高能粒子的抛射,但粒子流的传播速度比光速慢得多。我们能够先观测到太阳耀斑的发生,从而提前对可能随之而来的地磁暴进行预警,A正确;
B、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说的是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与太阳耀斑和地磁暴无关,B错误;
C、臭氧层主要吸收紫外线,对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吸收作用有限,C错误;
D、地球磁场能对粒子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能够通过观测太阳耀斑进行地磁暴预警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2.A、日冕物质抛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B、日冕物质抛射带来较多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冲击地球磁场,产生极光,四次日冕物质抛射叠加,导致极光观测范围变大,使黑龙江可见极光,B正确;
C、日冕物质抛射与南方地区降水增加关系不大,C错误;
D、地磁暴会干扰地球磁场,影响信鸽的导航,导致信鸽归巢率降低,而不是提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北京时间2024年4月3日7时,台湾省花莲县西南海城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4.地震发生时,花莲机场候机游客与花莲港游船上游客感受的震动是( )
A.机场游客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B.机场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C.游船游客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游船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3.图中圈层①是地壳,②是软流层,③是地幔,④是地核。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厚度为5-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且震中位于海域,震源深度大于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机场游客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地震波在通过海水时,由于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游船游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不会感觉到水平晃动,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晚霞是指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火红色彩霞,是光线经空气分子、水汽及杂质的散射后形成的,形状多变,云体较小。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晚霞主要出现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6.晚霞的形态多变,主要是因为所处大气层( )
A.风力大 B.水汽多 C.对流强 D.气温低
【答案】5.A
6.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5.由题可知,晚霞中有大量红色云块。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以空气中的微尘为凝结核,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各大气层中,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加上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其它层次水汽和尘埃稀少,因此缺乏云形成必要的条件,不易形成大量云块,所以晚霞这种现象出现在对流层。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C、晚霞发生在对流层,受地面蒸发旺盛、对流运动显著影响,晚霞的形状千变万化,C正确;
A、风力大易吹散空气分子、水汽及杂质,不利于形成晚霞,A错误;
B、水汽多是形成云的必要条件,但与晚霞形态无关,B错误;
D、由图可知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范围接近,晚霞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草方格沙障是沙漠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研究发现,我国西北某沙地布设草方格沙障1年后,沙障内开始出现植物并不断自然演替。下表为该沙地布设草方格沙障后10年内0~40厘米深度土层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监测样地 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
0~10厘米 10~20厘米 20~30厘米 30~40厘米
裸沙地 2.50 3.61 2.32 2.14
沙障布设1年 3.25 3.76 2.47 2.40
沙障布设5年 3.38 4.03 3.47 3.04
沙障布设10年 3.62 4.56 4.22 3.16
7.沙漠道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延伸方向应( )
A.与道路平行 B.与道路垂直
C.与盛行风向平行 D.与盛行风向垂直
8.推测布设沙障后,沙障内最先出现的优势自然植被是( )
A.地衣苔藓 B.灌木 C.草本植物 D.乔木
【答案】7.D
8.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主要的措施有:①消除贫困;②旱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
7.CD、布设草方格沙障是为了削减风速、减小风蚀,所以其延伸方向应该与盛行风向垂直,与盛行风向平行阻碍作用小,C错误,D正确;
AB、与道路平行或垂直不能起到阻沙作用,AB错误。
故答案为:D。
8.C、布设沙障后,土壤含水量虽有所增加,但依然属于干旱缺水的环境,草本植物对水分要求较少,生长较快,故草本植物先出现,成为早期的优势植被群落,C正确;
ABD、地衣苔藓、灌木、 草本植物对水分要求较高,不会最先出现,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下表为2023年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甲、乙两省份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人口数/万人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GDP/万亿元 前三城市GDP占比/%
第一 第二 第三
甲 6627 2.8:41.1:56.1 8.26 24.3 19.9 10.6
乙 8368 10.1:35.4:54.5 6.01 36.4 6.7 6.3
9.与甲省份相比,2023年乙省份( )
A.工业化程度高 B.农业生产规模大
C.人均GDP值高 D.区域发展均衡
10.关于两省份今后发展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省份大力承接乙省份产业转移
B.甲省份为乙省份提供资金支持
C.乙省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乙省份为甲省份提供电力市场
【答案】9.B
10.B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与转型
【解析】【点评】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9.A、乙省份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低于甲省份,工业化程度较低,A错误;
B、乙省份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高于甲省份,产值(约0.61万亿元)高于甲省份(约0.23万亿元),农业生产规模大,B正确;
C、根据公式:人均GDP=GDP/人口数可以计算出,乙省份人均GDP值较低,C错误;
D、与甲省份相比,乙省份的前三城市GDP占比差异大,说明区域发展不均衡,D错误。
故答案为:B。
10.AB、据材料可知,甲省份经济较发达,乙省份经济相对较落后,应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区域联系,加强分工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更高一级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甲省份应该是产业转移的转出地,并为转入地——乙省份提供资金、技术支持,A错误,B正确;
CD、乙省份地处西部,应大力吸引甲省份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利用能源、资源优势为东部地区提供能源(电力市场应该是甲省份),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西气东输二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线路(部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继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之后,我国再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目的有( )
①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②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缓解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供需矛盾
④利用广州港的优势扩大我国天然气的出口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2.[新角度]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相比,二线管道的优点有( )
①沿线经济更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天然气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
③覆盖区域更广
④解决珠三角的能源短缺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11.B
12.D
【知识点】资源跨区调配与区域发展;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点评】为了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减少施工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风险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天然气管道线路多经过地形相对平坦、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例如,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都经过河西走廊河流跨越河流会增加施工难度,增加建设成本,因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应尽量少穿越河流。
11.天然气是清洁能源,西气东输可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消费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①正确;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投产以来,国内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二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③正确;其建设对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小,②错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南至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市场用气问题,不是为了出口,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天然气来源于中亚、塔里木盆地等地,来源多元化,供气更稳定,②正确;读图可知二线的覆盖区域更广,③正确;二线工程沿线不比一线工程沿线经济发达,①错误;二线工程可缓解珠三角的能源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回归系数是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参数,其绝对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回归系数的正负取决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研究人员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为5大区域:中南半岛区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亚—西亚区域、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下表示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5大区域直接投资动因的回归系数统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动因 ① ② ③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中蒙依经济走廊
市场规模(GDP) 2.50 5.32 2.74 2.93 0.11
劳动力成本 -1.20 -3.88 -2.33 -2.21 -0.69
资源禀赋 0.97 0.92 0.04 -0.07 0.38
战略科技 -0.10 0.52 0.47 -0.41 0.11
注:新亚欧大陆桥连接了中国与部分欧洲国家,包括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东亚、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海城。
13.表中①②③分别对应( )
A.中南半岛区域、新亚欧大陆桥、中亚—西亚区域
B.中亚—西亚区域、中南半岛区域、新亚欧大陆桥
C.新亚欧大陆桥、中亚—西亚区域、中南半岛区域
D.中亚—西亚区域、新亚欧大陆桥、中南半岛区域
1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我国对外投资最多的区域是( )
A.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B.中蒙俄经济走廊
C.中亚—西亚区域 D.中南半岛区域
【答案】13.B
14.D
【知识点】“一带一路”战略
【解析】【点评】“一带一路”线路经过了东南亚、西欧、中亚、非洲等地。能够促进整个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同时可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适合各地区之间的共赢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13.中亚—西亚区域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区域,且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资源方面的突出优势,对应①;中南半岛区域经济规模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比较廉价,具有市场、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应②;新亚欧大陆桥区域资源比较欠缺,对应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5大区域中,中南半岛区域各动因的回归系数绝对值都具有明显优势,对我国对外投资吸引力最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16.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答案】15.D
16.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稳定在适当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15.AB、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故①为生态破坏,AB错误;
CD、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故②为环境污染,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6.A、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个人需求等多方面问题仍会产生环境问题,A错误;
B、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B正确;
C、人口合理增长不会带来环境问题,C错误;
D、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这就是拉尼娜现象,是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
(1)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图示底层洋流的成因。
(2)在图中上方的线段上加绘箭头,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
(3)分别指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答案】(1)东南信风将表层海水向西吹送;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
(2)顺时针
(3)太平洋东岸旱灾;西岸洪涝灾害。
【知识点】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示底层洋流分布在南美洲的西海岸,为上升流,其形成过程为:南美洲西海岸盛行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将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升,补充表层流走的海水,形成上升补偿流。
(2)读图可知,正常年份,太平洋东岸水温较低,西岸水温较高,太平洋东西岸之间由于受热差异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由材料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低,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高,因此将会加强该区域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如图:
(3)结合上题分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低,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更高,因此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将更旺盛,降水更少,可能出现旱灾;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将更旺盛,降水更多,可能出现涝灾。
【点评】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影响:
(1)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2)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3)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18.(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该市煤铁等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2010年前曾是黑龙江省著名的“煤城”,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现仅有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一所科研院校,科研机构也很少。下图为2010—2020年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比重统计图。
(1)根据材料,归纳2010—2020年双鸭山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
(2)推测双鸭山市近年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3)请根据双鸭山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因地制宜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2013年前,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三产业比重较低;2013年后,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占比整体缓慢上升;第二产业2013年之前占比较多,之后减少;第三产业2013年之前占比较少,之后增多)
(2)资源储量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失业人口过多等。
(3)深度开发煤铁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煤铁资源的利用价值;依托中俄边境位置优势,发展边境进出口加工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依托中俄边境贸易优势,加快边境贸易集散基地建设,推动边贸物流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依托耕地、湿地等资源,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推动转型发展等。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2010年后,双鸭山市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之前和2013年之后。2013年前,双鸭山市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13年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较多,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上升。
(2)结合所学知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以某种资源开发为主,资源消耗量大,面临资源储量下降甚至枯竭的问题;资源开发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以某种资源开采及其加工利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随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下降,产业萎缩,失业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缓慢等。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一方面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开发新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东北土壤肥沃,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产业比重,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开发湿地资源和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依托中俄边地境优势,打造边境进出口加工和贸易集散基地,从原有重工业为主逐渐向多元化工业发展,并推动贸易和物流发展;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传型升级,推动转型发展等。
【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19.(2024高二下·白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阜新因煤而立且因煤而兴,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1年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省提出要发挥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依托阜新、朝阳、葫芦岛率先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积极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下图示意阜新的位置。
(1)说明煤炭资源对阜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评价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出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
(3)简述阜新市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阜新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煤炭资源开发和加工增加了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以煤炭资源为中心发展工业,促进了阜新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有利影响:京津冀地区向外转出相对落后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比重,减轻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压力。不利影响:在短时间内导致京津冀地区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配套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交流协作;完善当地的交通和物流体系。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材料辽宁阜新因煤而立且因煤而兴可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阜新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涉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以煤炭资源为中心发展相关工业,促进了工业的集聚,利于阜新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产业转移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考虑。有利影响:由于京津冀地区向外转出的产业是相对落后的产业以及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因此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出利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减少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比重,较少大气污染,从而减轻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压力。不利影响:随着产业的转出,在短时间内会导致京津冀地区就业岗位减少,使得居民的就业压力增大。
(3)从政府层面来讲,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移;为了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该地区需要完善配套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好的促进产业的发展;其次需要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交流协作,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当地的交通和物流体系,方便产品和原料的运进和运出。
【点评】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