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做的“文具”
一、教材分析
《我做的“文具”》是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文具,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对美术的兴趣。教材强调了将创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美术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文具的形状和功能;学习运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文具模型。
2、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制作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珍惜文具、爱护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文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创意,设计出独特的文具造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材料,使制作的文具既美观又实用;培养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耐心和细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文具实物、自制文具范例、制作材料(如彩纸、卡纸、废旧物品、胶水、剪刀等);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具图片和制作过程。
学生准备:收集的废旧材料(纸盒、塑料瓶、吸管等)、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精美的文具实物,如彩色铅笔、卡通造型的橡皮、创意文具盒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这些文具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些特别的文具呢?”从而引出课题《我做的“文具”》。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文具的形状和结构,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文具及原因。
教师将各种文具有序地摆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形状和结构。看一看铅笔是长长的、圆柱形的,橡皮是方方的或者是各种有趣的形状。然后想一想,在这么多文具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会喜欢它?”
邀请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启发:“那你能详细说一说它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的颜色是不是很吸引你?”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2、展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文具范例,如用纸盒做的笔筒、用塑料瓶做的削笔刀等,让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文具。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纸盒做的笔筒、用塑料瓶做的削笔刀等自制文具范例,一一展示给学生看。
边展示边讲解:“同学们,看老师这里,这个漂亮的笔筒是用废旧的纸盒改造而成的,是不是很神奇?还有这个削笔刀,是用废弃的塑料瓶做的。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创意和双手变成有用的文具。”
把文具范例传阅给学生,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3、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自己制作文具,你会选择什么材料?想制作什么样的文具?”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
提出讨论的问题:“同学们,现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们自己动手制作文具,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呢?是家里的旧布料、废弃的易拉罐,还是其他的东西?你们又想制作出什么样独特的文具呢?比如,是一个超级酷的书包,还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具盒?”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倾听各个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创意和实用相结合。
讨论结束后,教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的信息,如学生提到的材料和想制作的文具有哪些。
总结学生的讨论:“同学们的想法真是丰富多彩!大家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材料和创意十足的文具。老师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制作文具的时候,不仅要有创意,还要考虑文具的实用性,让我们制作出来的文具既好看又好用。”
5、优秀作品欣赏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优秀的学生自制文具作品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问:“大家看看这些作品,它们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是独特的创意,还是精美的制作?”
针对每一幅作品,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突出作品的创意点和实用价值,如“这个用旧袜子做的笔袋,不仅有可爱的装饰,还能装很多笔,非常实用。”
鼓励学生从这些优秀作品中获取灵感,为自己接下来的制作做好准备。
(三)教师示范
教师选择一种简单的文具,如用卡纸制作一个书签,向学生示范制作过程。
先展示所需材料和工具。
讲解制作步骤,如剪裁、折叠、装饰等。
制作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如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的适量使用等。
鼓励学生在观看示范过程中提出问题。
(四)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废旧材料或彩纸等,制作一种文具。
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分工合作,发挥创意。
(五)作品展示
各小组将制作好的文具摆放在展示台上。
组织学生有序地参观展示作品。
(六)评价
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制作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七、板书设计
我做的“文具”
形状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