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想一想,绿春县城建在山顶上可能有哪些优势?
议一议,绿春县城怎样利用地形地貌彰显其景观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称作“聚落”。聚落分两类,即城市和乡村。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景观特征
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
乡村
◎人口较分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建筑较低矮。
◎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鱼塘等。
◎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城镇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
◎规模较大,建筑密度较高,社会经济活动频繁。
◎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
◎交通线密集,生活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比较项目 乡村 城镇
房屋建筑
公共设施
道路交通
自然环境
生产活动
密度小且低矮,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交通线路狭窄、稀少
道路纵横交错, 有的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
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
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
耕种、放牧、捕鱼等农生产活动
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返回目录
课堂活动
1.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在农村还是城市?
2.角色代言(一名男生、女生代表发言):谈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之处?
乡村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
深圳40年沧桑巨变
下面两组图反映的是由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仔细观察这两组图,思考以下问题。
(1)乡村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且由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逐渐演变为城镇。
用地规模扩大,建筑密度增大。
活动
(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地扩大和集中,城镇逐渐扩展为城市。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城市道路系统质量和等级提高,越来越密集、复杂。
活动
(3)城镇与城市的景观特征越来越相似,如何区分?
城市比城镇的规模更加宏大、功能更加密集,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人口更加密集,经济活动更加集中。
活动
城镇
城市
(4)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人们的生产方式由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从事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二、三产业的生产为主,生活节奏速度加快,拥有更加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5)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等。
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①
③
②
地形平坦开阔,为城市规模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交通便利。
②
你听过“大城市病”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污染加剧
噪声干扰
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
潮汐车道
城市绿化
合理建议: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绿色出行,增加绿化等。
团块状
条带状
下图中的聚落分别呈什么形态?形成原因是?
聚落与地理环境
水源充足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
渔区,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
哈萨克毡房是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逐水草而迁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所以很受牧民的欢迎。
主要位于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多草场,适合放牧。
洞里萨湖主要观光是居住在此的高棉水上村落,这些居民常年生活在水上,所有房屋都是建在水面上,除少数高脚屋外,大部分船屋建在多个大汽油桶组合制成的平台上面,最大的好处是随着湖水的涨落随时迁徙,除住户外,村落中学校、商店等一应俱全。
位于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区,雨季降水量大,易引发洪涝灾害。
①读图4-17、4-1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活动
干栏式民居(俗称“高脚屋”)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形式,多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
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多洪涝灾害,高脚屋可减少洪涝的影响,有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当地多林木和竹子,建房时可就近取材。
①读图4-17、4-1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活动
北非的传统民居窗户较小,房屋多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修建,墙体较厚实。
北非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植被少,且多风沙灾害,当地缺少林木等建筑材料,小窗可减少风沙影响,小窗和后墙有利于隔热。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②根据下列资料,解释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活动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有利于保暖
有利于防风
有利于排雪
有利于通风散热
有利于排水
③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
拆旧建新
整旧如新
修旧如旧
建新如旧
平遥古城
歌曲《水母鸡》中唱道“水母鸡,游呀游,你莫飞上天,莫要去很远,就在咱壮乡,游在田里边。……哎嗨,哎嗨,你莫飞上天,哎嗨,哎嗨,莫要去很远。就在咱壮乡,游在田里边,游在田里边,游在田里边,游啊游。”根据歌词完成下面小题。
1.歌词描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B.城市,这里以旅游业为主
C.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D.乡村,这里以工商业为主
2.歌词描述的地方最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稀树高草、一望无际
C.山清水秀、田园风光 D.雄浑大漠、苍茫荒凉
(23-24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下图是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气候因素
B.团块状,地形因素
C.条带状,气候因素
D.条带状,河流因素
4.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影响甲、乙、丙、丁四地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人文条件是( )
A.水源 B.交通 C.地形 D.政策
(2024·山东烟台·二模)聚落是人类的居住地,随着聚落的发展,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读德国地形图及埃森市景观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埃森市( )
A.位于德国东部 B.地形平坦,起伏小
C.位于莱茵河干流沿岸 D.现在工厂烟囱密集
7.100多年来,埃森市的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本
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发生改变 B.气候变化 C.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8.随着时代变迁,埃森市一些老工厂已成为工业文化遗产。对待这些工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重建厂房,延续传统工业生产 ②全部拆除,打造现代居民小区
③适度改造,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④保存特色,留住城市文化记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24七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意大利“五渔村”由五个悬崖边上的村镇组成(如下图)。村镇依山而建,背倚青山,面朝大海,彩色房屋错落有致,点缀其间。村后山坡上是种满葡萄和其它香草的梯田,海边码头停靠着渔船。“五渔村”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9.“五渔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凭借它( )
A.历史悠久的古迹 B.优美的自然风光
C.人地和谐的景观 D.繁华的都市生活
10.我国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少渔村计划效仿“五
渔村”,主要措施应是( )
A.将房屋粉刷成各种颜色 B.村子周围种满葡萄和香草
C.保护村落特色文化传统 D.修建高级欧式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