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百色市平果市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平果)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侦探(zhēn) 鼻涕(dì) B.焚烧(fén) 燕山(yàn)
C.皮靴(xuē) 鸿毛(hóng) D.铭记(míng) 追悼(diào)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项“鼻涕(dì)”应读tì;
B项中“燕山(yàn)”应读yān;
C项汇总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没有错误;
D项中“追悼(diào)”应读dào;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2023·平果)下列词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价格 清脆 B.盗版 通霄 C.阶级 衰思 D.疑固 哄亮
【答案】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没有错别字;
B项中“通霄”应写作“通宵”;
C项中“衰思”应写作“哀思”;
D项中“疑固”应写作“凝固”;“哄亮”应写作“洪亮”;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2023·平果)“殍”这个字可能与以下哪一项有关?( )
A.漂浮 B.饿死 C.下降 D.游荡
【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殍”这个字是歹字旁,与“死”有关系,阅读各项,应该选择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汉字的结构和偏旁部首,根据字形理解汉字的意思,结合各项做出选择。
4.(2023·平果)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燃”是形声字,形旁是“火”。
B.“铺”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钅”部,再查8画。
C.“章”用音序查字法,先查Z,再查zhang。
D.“成”字的第六笔是点。
【答案】B
【知识点】音节;音序;部首与偏旁;笔画与笔顺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CD三项中对汉字结构和音序、音节的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汉字的特点;
B项中“铺”部首是“钅”部,除去部首还有7画,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查字典相关知识。根据平时查字典的要求,结合汉字音序、音节、偏旁和笔顺笔画等概念的认识,即可作答。
5.(2023·平果)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比喻)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C.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D.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排比)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春节眨眼就到了”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项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表述是错误的;
BCD三项中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特点;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
6.(2023·平果)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不会不去的。”“我怎么会不去呢?”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B.“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中国最东端高寒高铁线路试跑。”缩句应为:动车组试跑。
C.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改为转述句应为: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
D.“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答案】C
【知识点】句式转换;缩句;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各项的表述,ABD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述的原意;
C项中对“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这句进行转述时,应该把句子中的“我”改成“她”,把冒号和引号改成逗号,这项对句子的转述改写时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分析和理解能力。要结合题目的要求,对每一选项中的句子进行正确分析,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进行作答。
7.(2023·平果)哪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 )
A.面对我犯下的过错,爸爸没有责备,而是心平气和地给我讲道理。
B.艺术家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找到灵感,发现美。
C.“三星堆”遗址的再度发掘,使得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
D.疫情的到来让原本热闹的大街空空荡荡,真是万象更新。
【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中句子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D项中“万象更新”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这项句子中用来描述“疫情到来大街上空荡荡”,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8.(2023·平果)哪一个句子没有毛病?( )
A.看完他的答案,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B.这篇文章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读一读。
C.作为少先队员,我们要热爱祖国和公物。
D.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刻苦训练。
【答案】B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项句子中“估计”和“一定”意思前面矛盾,这句存在语病;
B项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
C项中“热爱”与“祖国”搭配正确;与“公物”搭配不当,应该在前面加上“爱护”;
D项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在句子前面加上“我”,进行修改。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的句子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句子的语病所在,然后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修改,以便正确作答。
9.(2023·平果)默写句子。
(1)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良药苦口利于病, 。
(3)王维送别友人:“ , 。”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关怀祝福之意融入一杯离别之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毕业在即,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不断进步,像《荀子》中说的那样:“青, , ”,今后比老师更优秀!(《荀子》)
【答案】(1)千磨万击还坚劲
(2)忠言逆耳利于行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故答案为:(1)千磨万击还坚劲(2)忠言逆耳利于行(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10.(2023·平果)综合性学习。
班里准备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请你也来参加吧。
(1)完成阅读摘抄卡,分享交流。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 “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毛主席在花山》 批注:从“皱了皱眉”和主席所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和平易近人的态度。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飞夺泸定桥》 批注:从 描写中,我感受到了 。
(2)同学们正在讨论搜集红色诗词的主题活动,请发表你的看法。
明明:我想搜集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
我:
(3)同学们在制作“红色诗词集”,下列哪句诗词不适合放进诗词集里?(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为了号召更多的同学参加此次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
【答案】(1)“心惊胆寒”和“涛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
(2)我觉得可以搜集一些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诗词,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
(3)D
(4)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1)结合前面的批注,抓住《飞夺泸定桥》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作答;写出自己从句子中获得的感受。
(2)结合“搜集红色诗词的主题活动”这一主题,进行表述作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阅读各项,A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出自夏明翰《就义诗》;C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毛泽东《七律 长征》;这三首都是描写革命题材的红色诗词;
D项“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韩翃《寒食》,描写了寒食节的习俗。这首不是红色诗词。
(4)结合活动主题,写一句宣传红色诗词的标语,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心惊胆寒”和“涛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2)我觉得可以搜集一些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诗词,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3)D(4)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二、阅读理解
(2023·平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1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1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1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1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C
12.B
13.A
14.誉;xiàn
1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1.结合相关知识,《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故答案为:C
1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指刺破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3.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BCD三项中句子朗读节奏的停顿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A项中“”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朗读停顿应该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项朗读停顿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14.“誉”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言”;“陷”应读xiàn,是刺破的意思;
故答案为:誉;xiàn
15.结合短文内容,根据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进行表述作答,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清楚。
故答案为: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6.结合短文内容,卖矛和盾的人,因为说话过于绝对,造成前后矛盾,成为笑柄。说明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思虑周全,不能自相矛盾。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2023·平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父亲教会我爱的意义
①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②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我( )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父子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 )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 )跟在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
③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他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④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为我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⑤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⑥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吗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⑦对我的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
⑧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17.在第②自然段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静地 怯怯地 紧紧地
B.怯怯地 静静地 紧紧地
C.怯怯地 紧紧地 静静地
D.静静地 紧紧地 怯怯地
18.关于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下哪一项的概括最恰当?( )
A.文章具体描述了作者与父亲的相处经历,展现了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父爱的意义。
B.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成长毫不关心。
C.文章主要探讨了爱的本质和定义,提出了关于爱的全新理解和观点。
D.文章描述了作者成年后如何独立面对生活挑战,最终体会到父亲爱的深远影响。
19.第⑥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A.环境描写,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特色风情。
B.心理描写,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与变化。
C.外貌描写,刻画了父亲的外貌特征。
D.细节描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20.文中两次写到了父亲对“我”的称呼,这些称呼蕴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
A.称呼的变化反映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B.第一次称呼表示父亲对“我”的严肃和不满,第二次表示了认可。
C.两次称呼的变化都体现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独到的理解及对“我”浓厚的爱意。
D.称呼的不同显示了父亲在不同场合下对“我”的不同态度。
21.父亲对“我”的态度随着“我”的成长不断变化,请依据原文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间 态度
再见到父亲,八岁 父亲对“我”感到陌生
再见到父亲,十五岁 ①
②在 时 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来看“我”
“我”的婚事 ③父亲
22.你认为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7.B
18.A
19.D
20.C
21.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②苏联留学;;③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22.我认为作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慈父,也不是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确实是个复杂的父亲。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7.“我( )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这句应选“怯怯地”是心里害怕的意思;“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 )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这句应选“静静地”,指安静的意思;“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 )跟在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这句应选“紧紧地”,指紧跟在后面;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做出选择。
故答案为:B;
18.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从两岁零三个月到八岁、十五岁时、高中毕业后、苏联留学、外出出差等成长中与父亲交流的日常,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阅读各项,A项的表述正确,符合短文内容。
故答案为:A
19.结合第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段主要描写了自己和父亲相处的细节描写,通过“我”出差时父亲提醒带车票和带皮带,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故答案为:D
20.结合文中描写,第一次父亲称呼我“小乙”,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十五岁以后,父亲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平等对待;这种称呼的变化体现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独到的理解。阅读各项,应该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21.结合短文内容,十五岁时再见到父亲,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对我采取平等态度;在我苏联留学时,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来看“我”;对于我的婚事,父亲采用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结合文中描写,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②苏联留学;③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22.结合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关爱孩子,懂得教育智慧平等对待孩子的人。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关爱孩子,懂得教育智慧平等对待孩子的人。
(2023·平果)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发展时期 形式演变
早期 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商周时代 简牍(dú)
两晋南北朝 古代写本书
宋至清代 印本图书
材料二: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视力的下降……
23.在书籍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哪一项是记录文字的最早形式?( )
A.简牍 B.古代写本书
C.印本图书 D.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24.下列关于商周时期简牍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简牍是用刀在石头或金属上刻字的工具。
B.每片简牍可以写1到2个字。
C.简牍是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称为“册”或“策”。
D.简牍在秦朝时期开始盛行。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缩微胶卷”是新型图书的一种。
B.古代写本书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C.电子阅读普及的同时,降低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D.使用“缩微胶卷”时,需要借助阅读器来放大内容。
26.材料二中,①和②自然段最明显的共同点是( )。
A.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7.“册”与“缩微胶卷”有哪些区别?至少写出两点。
28.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纸质图书将会逐渐消失,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写出两条理由。
【答案】23.D
24.C
25.C
26.A
27.①秦始皇批阅文书|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更具体地写出了简牍的笨重、不方便。②“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册”比较笨重、体积大,“缩微胶卷”轻便、体积小。
28.不同意。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3.结合材料一,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是记录文字的最早形式;
故答案为:D
24.结合材料二,简牍是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A项表述错误;B项结合“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这项表述错误;C项中结合“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项表述正确;D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这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5.结合短文内容,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的原意;C项中结合“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的表述,这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6.结合材料二中第①和第②两段,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简牍和新型图书的特点;阅读各项,A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27.结合材料内容,“册”与“缩微胶卷”相比,简牍笨重、不方便;“册”是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的;结合材料中的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①秦始皇批阅文书|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更具体地写出了简牍的笨重、不方便。②“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册”比较笨重、体积大,“缩微胶卷”轻便、体积小。
28.结合对传统图书和电子阅读的认知和理解,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不同意。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三、习作(30分)
29.(2023·平果)小学时光,是否有一些事,让你一想起眉眼就笑盈盈;是否有一些人,让你一想起心里就暖融融?经历美好的事,遇见美好的人,都如同阅读一本阳光满溢的书。请你选择这样的一件事或一个人,写一写自己的经历。关注细节和环境写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自拟题目,不少于400字。
【答案】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每天上学途中,我们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然而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那个人,却是一个不知姓名的大姐姐。
记得那是一个寒假的午后,阴沉的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呼地刮着,仿佛要把人吞掉。由于要去上福布斯英语班走得急了,只套了件保暖外衣就出门了,走在路上冻得直抖。这时,一位大姐姐走过来,看到我的样子,连忙把她的棉衣给我穿上,顿时,我的身体一下就感觉热乎乎的,泪水不由流了下来:“大姐姐,谢谢你,给了我棉衣你怎么办?”“不用管我,你,你快去上课吧。”大姐姐的声音有点颤抖。我没多想,一下子搂住姐姐的腰给她增加温暖,就这样我们边聊边走。
到了学校,我脱棉衣要还给姐姐时,她告诉我不要急,她也是福布斯英语班的学生,我紧紧地抱了抱她,把棉衣塞在她手里就跑了。
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上完了,我急着去找那位姐姐,可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这时我才明白那位姐姐向我撒了个善意的谎。
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挂念着那位乐于助人的大姐姐,是她让我在寒冷中享受到了温暖的阳光,她就是那个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遇见的美好的人或者事,作答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人物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阳光满溢的一个人”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描写了乐于助人的大姐姐给自己的帮助,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1 / 1广西壮族自治百色市平果市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平果)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侦探(zhēn) 鼻涕(dì) B.焚烧(fén) 燕山(yàn)
C.皮靴(xuē) 鸿毛(hóng) D.铭记(míng) 追悼(diào)
2.(2023·平果)下列词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价格 清脆 B.盗版 通霄 C.阶级 衰思 D.疑固 哄亮
3.(2023·平果)“殍”这个字可能与以下哪一项有关?( )
A.漂浮 B.饿死 C.下降 D.游荡
4.(2023·平果)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燃”是形声字,形旁是“火”。
B.“铺”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钅”部,再查8画。
C.“章”用音序查字法,先查Z,再查zhang。
D.“成”字的第六笔是点。
5.(2023·平果)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比喻)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C.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D.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排比)
6.(2023·平果)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不会不去的。”“我怎么会不去呢?”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B.“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中国最东端高寒高铁线路试跑。”缩句应为:动车组试跑。
C.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改为转述句应为: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
D.“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
7.(2023·平果)哪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 )
A.面对我犯下的过错,爸爸没有责备,而是心平气和地给我讲道理。
B.艺术家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找到灵感,发现美。
C.“三星堆”遗址的再度发掘,使得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
D.疫情的到来让原本热闹的大街空空荡荡,真是万象更新。
8.(2023·平果)哪一个句子没有毛病?( )
A.看完他的答案,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B.这篇文章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读一读。
C.作为少先队员,我们要热爱祖国和公物。
D.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刻苦训练。
9.(2023·平果)默写句子。
(1)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良药苦口利于病, 。
(3)王维送别友人:“ , 。”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关怀祝福之意融入一杯离别之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毕业在即,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不断进步,像《荀子》中说的那样:“青, , ”,今后比老师更优秀!(《荀子》)
10.(2023·平果)综合性学习。
班里准备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请你也来参加吧。
(1)完成阅读摘抄卡,分享交流。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 “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毛主席在花山》 批注:从“皱了皱眉”和主席所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和平易近人的态度。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飞夺泸定桥》 批注:从 描写中,我感受到了 。
(2)同学们正在讨论搜集红色诗词的主题活动,请发表你的看法。
明明:我想搜集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
我:
(3)同学们在制作“红色诗词集”,下列哪句诗词不适合放进诗词集里?(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为了号召更多的同学参加此次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
二、阅读理解
(2023·平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1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1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1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1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023·平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父亲教会我爱的意义
①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
②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我( )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父子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 )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 )跟在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
③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他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④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为我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⑤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⑥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吗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⑦对我的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
⑧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
17.在第②自然段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静地 怯怯地 紧紧地
B.怯怯地 静静地 紧紧地
C.怯怯地 紧紧地 静静地
D.静静地 紧紧地 怯怯地
18.关于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下哪一项的概括最恰当?( )
A.文章具体描述了作者与父亲的相处经历,展现了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父爱的意义。
B.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成长毫不关心。
C.文章主要探讨了爱的本质和定义,提出了关于爱的全新理解和观点。
D.文章描述了作者成年后如何独立面对生活挑战,最终体会到父亲爱的深远影响。
19.第⑥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A.环境描写,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特色风情。
B.心理描写,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与变化。
C.外貌描写,刻画了父亲的外貌特征。
D.细节描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20.文中两次写到了父亲对“我”的称呼,这些称呼蕴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
A.称呼的变化反映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B.第一次称呼表示父亲对“我”的严肃和不满,第二次表示了认可。
C.两次称呼的变化都体现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独到的理解及对“我”浓厚的爱意。
D.称呼的不同显示了父亲在不同场合下对“我”的不同态度。
21.父亲对“我”的态度随着“我”的成长不断变化,请依据原文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间 态度
再见到父亲,八岁 父亲对“我”感到陌生
再见到父亲,十五岁 ①
②在 时 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来看“我”
“我”的婚事 ③父亲
22.你认为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023·平果)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发展时期 形式演变
早期 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商周时代 简牍(dú)
两晋南北朝 古代写本书
宋至清代 印本图书
材料二: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视力的下降……
23.在书籍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哪一项是记录文字的最早形式?( )
A.简牍 B.古代写本书
C.印本图书 D.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24.下列关于商周时期简牍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简牍是用刀在石头或金属上刻字的工具。
B.每片简牍可以写1到2个字。
C.简牍是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称为“册”或“策”。
D.简牍在秦朝时期开始盛行。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缩微胶卷”是新型图书的一种。
B.古代写本书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C.电子阅读普及的同时,降低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D.使用“缩微胶卷”时,需要借助阅读器来放大内容。
26.材料二中,①和②自然段最明显的共同点是( )。
A.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7.“册”与“缩微胶卷”有哪些区别?至少写出两点。
28.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纸质图书将会逐渐消失,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写出两条理由。
三、习作(30分)
29.(2023·平果)小学时光,是否有一些事,让你一想起眉眼就笑盈盈;是否有一些人,让你一想起心里就暖融融?经历美好的事,遇见美好的人,都如同阅读一本阳光满溢的书。请你选择这样的一件事或一个人,写一写自己的经历。关注细节和环境写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自拟题目,不少于4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项“鼻涕(dì)”应读tì;
B项中“燕山(yàn)”应读yān;
C项汇总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没有错误;
D项中“追悼(diào)”应读dào;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没有错别字;
B项中“通霄”应写作“通宵”;
C项中“衰思”应写作“哀思”;
D项中“疑固”应写作“凝固”;“哄亮”应写作“洪亮”;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殍”这个字是歹字旁,与“死”有关系,阅读各项,应该选择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汉字的结构和偏旁部首,根据字形理解汉字的意思,结合各项做出选择。
4.【答案】B
【知识点】音节;音序;部首与偏旁;笔画与笔顺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CD三项中对汉字结构和音序、音节的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汉字的特点;
B项中“铺”部首是“钅”部,除去部首还有7画,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查字典相关知识。根据平时查字典的要求,结合汉字音序、音节、偏旁和笔顺笔画等概念的认识,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春节眨眼就到了”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项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表述是错误的;
BCD三项中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特点;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
6.【答案】C
【知识点】句式转换;缩句;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各项的表述,ABD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述的原意;
C项中对“妹妹说:“我喜欢吃苹果。”这句进行转述时,应该把句子中的“我”改成“她”,把冒号和引号改成逗号,这项对句子的转述改写时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分析和理解能力。要结合题目的要求,对每一选项中的句子进行正确分析,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进行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中句子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D项中“万象更新”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这项句子中用来描述“疫情到来大街上空荡荡”,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8.【答案】B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项句子中“估计”和“一定”意思前面矛盾,这句存在语病;
B项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
C项中“热爱”与“祖国”搭配正确;与“公物”搭配不当,应该在前面加上“爱护”;
D项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在句子前面加上“我”,进行修改。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的句子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句子的语病所在,然后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进行修改,以便正确作答。
9.【答案】(1)千磨万击还坚劲
(2)忠言逆耳利于行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知识点】格言、名言;谚语;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故答案为:(1)千磨万击还坚劲(2)忠言逆耳利于行(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10.【答案】(1)“心惊胆寒”和“涛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
(2)我觉得可以搜集一些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诗词,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
(3)D
(4)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分析】(1)结合前面的批注,抓住《飞夺泸定桥》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作答;写出自己从句子中获得的感受。
(2)结合“搜集红色诗词的主题活动”这一主题,进行表述作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阅读各项,A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出自夏明翰《就义诗》;C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毛泽东《七律 长征》;这三首都是描写革命题材的红色诗词;
D项“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韩翃《寒食》,描写了寒食节的习俗。这首不是红色诗词。
(4)结合活动主题,写一句宣传红色诗词的标语,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心惊胆寒”和“涛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时的勇敢和坚强。(2)我觉得可以搜集一些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诗词,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3)D(4)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答案】11.C
12.B
13.A
14.誉;xiàn
1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1.结合相关知识,《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故答案为:C
1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指刺破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3.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BCD三项中句子朗读节奏的停顿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A项中“”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朗读停顿应该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项朗读停顿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14.“誉”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言”;“陷”应读xiàn,是刺破的意思;
故答案为:誉;xiàn
15.结合短文内容,根据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进行表述作答,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清楚。
故答案为: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6.结合短文内容,卖矛和盾的人,因为说话过于绝对,造成前后矛盾,成为笑柄。说明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思虑周全,不能自相矛盾。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答案】17.B
18.A
19.D
20.C
21.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②苏联留学;;③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22.我认为作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慈父,也不是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确实是个复杂的父亲。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7.“我( )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这句应选“怯怯地”是心里害怕的意思;“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 )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这句应选“静静地”,指安静的意思;“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 )跟在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这句应选“紧紧地”,指紧跟在后面;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做出选择。
故答案为:B;
18.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从两岁零三个月到八岁、十五岁时、高中毕业后、苏联留学、外出出差等成长中与父亲交流的日常,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阅读各项,A项的表述正确,符合短文内容。
故答案为:A
19.结合第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段主要描写了自己和父亲相处的细节描写,通过“我”出差时父亲提醒带车票和带皮带,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故答案为:D
20.结合文中描写,第一次父亲称呼我“小乙”,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十五岁以后,父亲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平等对待;这种称呼的变化体现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独到的理解。阅读各项,应该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21.结合短文内容,十五岁时再见到父亲,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对我采取平等态度;在我苏联留学时,父亲为“我”高兴并专程来看“我”;对于我的婚事,父亲采用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结合文中描写,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①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②苏联留学;③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
22.结合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关爱孩子,懂得教育智慧平等对待孩子的人。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关爱孩子,懂得教育智慧平等对待孩子的人。
【答案】23.D
24.C
25.C
26.A
27.①秦始皇批阅文书|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更具体地写出了简牍的笨重、不方便。②“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册”比较笨重、体积大,“缩微胶卷”轻便、体积小。
28.不同意。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3.结合材料一,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是记录文字的最早形式;
故答案为:D
24.结合材料二,简牍是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A项表述错误;B项结合“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这项表述错误;C项中结合“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项表述正确;D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这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5.结合短文内容,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的原意;C项中结合“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的表述,这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6.结合材料二中第①和第②两段,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简牍和新型图书的特点;阅读各项,A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27.结合材料内容,“册”与“缩微胶卷”相比,简牍笨重、不方便;“册”是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的;结合材料中的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①秦始皇批阅文书|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更具体地写出了简牍的笨重、不方便。②“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的,“缩微胶卷”由胶片制作成;“册”比较笨重、体积大,“缩微胶卷”轻便、体积小。
28.结合对传统图书和电子阅读的认知和理解,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不同意。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29.【答案】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每天上学途中,我们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然而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那个人,却是一个不知姓名的大姐姐。
记得那是一个寒假的午后,阴沉的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呼地刮着,仿佛要把人吞掉。由于要去上福布斯英语班走得急了,只套了件保暖外衣就出门了,走在路上冻得直抖。这时,一位大姐姐走过来,看到我的样子,连忙把她的棉衣给我穿上,顿时,我的身体一下就感觉热乎乎的,泪水不由流了下来:“大姐姐,谢谢你,给了我棉衣你怎么办?”“不用管我,你,你快去上课吧。”大姐姐的声音有点颤抖。我没多想,一下子搂住姐姐的腰给她增加温暖,就这样我们边聊边走。
到了学校,我脱棉衣要还给姐姐时,她告诉我不要急,她也是福布斯英语班的学生,我紧紧地抱了抱她,把棉衣塞在她手里就跑了。
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上完了,我急着去找那位姐姐,可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这时我才明白那位姐姐向我撒了个善意的谎。
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挂念着那位乐于助人的大姐姐,是她让我在寒冷中享受到了温暖的阳光,她就是那个让我的印象最深的、阳光满溢的那个人。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遇见的美好的人或者事,作答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人物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阳光满溢的一个人”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描写了乐于助人的大姐姐给自己的帮助,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