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素养达标
1.(2024·河南许昌)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洲永丰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材料说明( C )
A.我国古代储粮技术先进
B.炀帝贪得无厌强取豪夺
C.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D.隋末劳役繁重不惜民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这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状况,说明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C项正确;材料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但未涉及储粮技术先进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隋炀帝贪得无厌强取豪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粮仓建设的数量及规模信息,未涉及隋朝劳役繁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
2.(2024·福建南平)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维持帝国统一而修筑的巨大工程体系。该工程体系指的是( C )
A.都江堰 B.莫高窟
C.大运河 D.明长城
[解析] 根据材料“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维持帝国统一而修筑的巨大工程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统一全国后,为了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促进了南粮北运,C项正确;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佛教艺术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长城,是指明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3.(2024·河北承德)西魏时期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充满部落武装色彩的特殊军制,统兵大将类同酋长,战士户籍不隶州县。到了隋朝,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军人户籍一律归地方政府管辖。这一变化( B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D.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解析] 根据材料“西魏时期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充满部落武装色彩的特殊军制,统兵大将类同酋长,战士户籍不隶州县。”可知,府兵的统领权力过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隋的改革是军人户籍一律归地方政府管辖,权力掌控在地方官员手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隋的改革只是改变户籍的管理,财政问题没有改变,排除A项;军事制度的改革,与隋经济的发展关联不大,排除C项;隋的改革是有利于抑制地方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故选B。
4.(2024·江苏南京)唐代对女性而言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唐代女子可以女扮男装,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到政治和军事领域。这反映了( C )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B.男女社会等级地位平等
C.唐朝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D.女子参政得到广泛认可
[解析] 根据“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唐代女子可以女扮男装,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到政治和军事领域”可知,唐代的女子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这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包容,C项正确;唐代社会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唐代没有实现男女社会等级地位平等,排除B项;唐代女子虽然可以参政,但“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
5.(2024·河南三门峡)唐玄宗统治初期,大胆任用“善应变”的姚崇出任中书令,迅速打开了局面;几年后,又起用“善守文”“善守法持正”的宋璟为相、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任相( D )
A.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到来
B.体现了君主的好恶善变
C.是对中央官制的不断调整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解析] 据本题材料“大胆任用‘善应变’的姚崇出任中书令,迅速打开了局面;几年后,又起用‘善守文’‘善守法持正’的宋璟为相、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初期根据统治的需要,不同时期任用不同风格的宰辅执政,体现了中书令依据皇帝需要进行辅政,适应了朝廷治理国家的需要,D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时期,排除A项;唐玄宗任相是为了适应君主治理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体现君主的好恶善变,排除B项;中央官制仍然属于三省六部制,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排除C项。故选D。
6.(2024·陕西西安)唐朝时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国子学”就读,“使习华风”,地方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给“禀给”。这说明,唐朝民族政策( B )
A.践行因俗而治理念 B.蕴含开放包容精神
C.旨在实现民族平等 D.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时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国子学’就读”“地方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给‘禀给’”可知,唐朝在少数民族入学方面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优惠政策,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蕴含着开放包容的精神,B项正确;“因俗而治”指的是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排除A项;给予少数民族入学上的优惠政策不等于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
7.(2024·浙江金华)2014年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以西)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贞观年间,唐王朝曾在此设立( D )
A.渤海国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以西)”“贞观年间,唐王朝”可知,唐朝贞观年间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D项正确;渤海国设置在东北地区,而不是西域,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为汉代设置的,排除B项;公元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北疆广大地区,排除C项。故选D。
8.(2024·湖南娄底)如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唐代中后期( B )
典籍 时间 户数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 000户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6) 354 000户
《元和郡县制》 唐元和年间(806—820) 164 000户
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C.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开始发展
D.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初期到后期,南方地区户数先增加后减少,说明唐朝前期,社会繁荣,人口增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人口减少,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权更替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差距逐渐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始发展的相关信息,况且唐朝之前江南经济就已经开始发展,排除C项;材料涉及唐朝不同时期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情况,并不能得出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与人地矛盾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
9.(2024·江苏南京)《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C )
A.外戚专权 B.朋党之争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政
[解析] 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体现的是唐朝的地方管理出现问题,即体现了唐朝时期地方藩镇力量壮大的现象,C项正确;外戚专权是体现皇权被皇帝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控制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唐朝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宦官专政是皇帝将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即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0.(2024·山东枣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初,西突厥遣其叶护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与高昌相影响,至是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贞观二十二年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旧唐书·吐蕃传》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唐太宗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2)若进一步探究“唐太宗与唐朝盛世”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
[答案] (1)举措: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2)补充材料:完善科举制的材料;完备三省六部制的材料;选贤任能、善于纳谏的材料;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材料;玄奘西行等材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置安西都护府……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得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从而得出,唐蕃和亲,派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边疆管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2)补充材料举例,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可补充相关材料进一步探究“唐太宗与唐朝盛世”这一历史主题。
二、能力提升
11.(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D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12.(2024·湖北期末)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反映唐代府兵制( B )
A.易形成地方割据 B.兵农合一
C.增加了军费开支 D.兵将相熟
[解析] 根据材料“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可知,府兵制有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即兵民合一的特点,B项正确;根据材料“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可知,府兵制之下,兵将互不相知,不易形成割据势力,排除A、D两项;兵民合一的特点为国家节省了军费开支,排除C项。故选B。
13.(2023·北京高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C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
14.(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B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 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第二则材料中,朝廷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不同的赋税政策,也体现了朝廷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民族交往强调双向交流,题干仅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同时题干中唐太宗的态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为了促进民族交往,而是为了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没有体现“因俗而治”,也没有涉及“民族政策”,D项不符合题目设问“集中体现了”,排除。故选B。
15.(2023·广东高考)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
16.(2021·河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现象:世家大族在婚姻中注重钱财,不注重礼仪;一些人攀附世家大族。
政治问题:地方世家大族势力依然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理由:这既可以提高皇族及当朝官员的政治声望,又可以挫败旧士族的优越感;有利于增强李唐政权的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可以促使重视门第的旧士族面对新的形势转变观念,激发旧士族的参政热情,防止世家大族形成地方势力。
[解析] (1)现象:根据材料“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可知,世家大族在婚姻中注重钱财,不注重礼仪;根据材料“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可知,一些人攀附世家大族。政治问题:根据材料可知,地方世家大族势力依然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唐初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了旧士族势力,加强了皇权等角度说明理由。如:这既可以提高皇族及当朝官员的政治声望,又可以挫败旧士族的优越感;也有利于增强李唐政权的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可以促使重视门第的旧士族面对新的形势转变观念,激发旧士族的参政热情,防止世家大族形成地方势力等等。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素养达标
1.(2024·河南许昌)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洲永丰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材料说明( C )
A.我国古代储粮技术先进
B.炀帝贪得无厌强取豪夺
C.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D.隋末劳役繁重不惜民力
2.(2024·福建南平)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实现了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维持帝国统一而修筑的巨大工程体系。该工程体系指的是( C )
A.都江堰 B.莫高窟
C.大运河 D.明长城
3.(2024·河北承德)西魏时期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充满部落武装色彩的特殊军制,统兵大将类同酋长,战士户籍不隶州县。到了隋朝,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军人户籍一律归地方政府管辖。这一变化( B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D.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4.(2024·江苏南京)唐代对女性而言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唐代女子可以女扮男装,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到政治和军事领域。这反映了( C )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B.男女社会等级地位平等
C.唐朝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D.女子参政得到广泛认可
5.(2024·河南三门峡)唐玄宗统治初期,大胆任用“善应变”的姚崇出任中书令,迅速打开了局面;几年后,又起用“善守文”“善守法持正”的宋璟为相、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任相( D )
A.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到来
B.体现了君主的好恶善变
C.是对中央官制的不断调整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6.(2024·陕西西安)唐朝时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国子学”就读,“使习华风”,地方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给“禀给”。这说明,唐朝民族政策( B )
A.践行因俗而治理念 B.蕴含开放包容精神
C.旨在实现民族平等 D.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7.(2024·浙江金华)2014年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以西)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贞观年间,唐王朝曾在此设立( D )
A.渤海国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8.(2024·湖南娄底)如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唐代中后期( B )
典籍 时间 户数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 000户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6) 354 000户
《元和郡县制》 唐元和年间(806—820) 164 000户
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C.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开始发展
D.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
9.(2024·江苏南京)《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C )
A.外戚专权 B.朋党之争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政
10.(2024·山东枣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初,西突厥遣其叶护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与高昌相影响,至是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贞观二十二年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旧唐书·吐蕃传》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唐太宗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2)若进一步探究“唐太宗与唐朝盛世”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
二、能力提升
11.(2023·山东高考)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D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12.(2024·湖北期末)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反映唐代府兵制( B )
A.易形成地方割据 B.兵农合一
C.增加了军费开支 D.兵将相熟
13.(2023·北京高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C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B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5.(2023·广东高考)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16.(2021·河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