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9 16: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 课 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建构时间轴,准确标出内外服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制度建立的具体朝代。(时空观念)
2.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图片、文献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理解先秦时期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文献、图像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了解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探究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趋势。(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了解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迁,领悟古人的政治见识和智慧,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难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古代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奠基与转型
创制与巩固
变革与发展
任务一:先秦时期是如何通过政治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的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问题1:材料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
奠基——西周
奠基——西周
问题2:为什么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两者有什么异同?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材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奠基——西周
问题2:为什么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两者有什么异同?
对象:同姓诸侯、异姓功臣、旧贵族
目的(作用):巩固统治
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
政体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纽带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
家国一体
孕育统一
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异:内外服制度是一种较为你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速读教材,结合【史料阅读】解读有关周厉王的事迹。
原始民主传统可以制约君主权力,最高集权尚未实现
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史记·周本纪》
情境研讨:
国人暴动
问题3: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问题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一批有远见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国推行改革。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转型——春秋战国
原因(背景):经济发展
血缘瓦解
变法改革
社会变化
分封制解体
统一趋势加强
君主权力加强
制度表现
郡县制、
官僚制
开始产生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决策方式:
公卿廷议,
皇帝裁断
材料1:秦朝开创了帝制时代,国家的“升级”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张帆《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特征》
问题1:请举例说明,秦朝是如何实现了“国家的升级”?
探究二:秦朝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创制与巩固——秦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秦朝道路示意图
湖北云梦县
《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问题2:利用下列史料,分析秦朝如何落实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秦朝道路示意图
“书同文字”木方
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官职、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
问题3.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先秦时期的
政治制度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春秋战国
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
秦朝的
政治制度
核心: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地方:郡县制
家国同构,周王与诸侯互有权利义务,国家管理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政治组织结构严密,统治力度大大加强
秦汉时代中国第一次走上统一之途,能维持四百年之久,此一制度尽了相当的功能。中国经此长久的统一局面,已凝成为不可分之一体,自后政治上纵然时或有离心的叛乱出现,但最后终归统一,得此制度影响甚大。换言之,中国二千年来世界性国家之局面,为旷世所未有,此一具有阔大胸襟不分夷夏一视同仁之制度,实有其历史性的影响作用。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1: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正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1.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事需要”和“用意”
强化君主集权
(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
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演变)
探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
审核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两汉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皇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内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外朝
九 卿
有事上报
西汉
隋唐




皇帝
三 司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 衙
财政
行政
(东府)
军事
(西府)
皇帝
内 阁
日常事务
军机处
雍正设立
秉承帝旨
军国大计
皇帝
内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
厂卫机构
皇 帝
中书省












三公九卿
内外朝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演变趋势:
专制措施:
设相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废相
跪受笔录
六部
六部
六部
六部
问题2.两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趋势和原因是什么?
原因:
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分相权;设机构;用亲近;借人伦;重思想。
②承袭前朝制度,有所损益。
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汉初郡国并行制
问题3.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
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诸侯势大,威胁中央
材料2:“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汉文帝时)
东汉:郡县二级制与“州”的出现
东汉十三州示意图
特点与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沿袭)
州刺史
(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州刺史/州牧
(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
隋唐-州县制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收),逐渐发展为割据势力。
宋朝- 路-州(府、军、监)-县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
元朝-行省制
1.行中书省简称省,双重性质。
2.中书省,腹里,晋、冀、鲁。
3.宣政院辖地:藏、青、川。
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
明清:
巡抚、巡按
民政
(包括财政)
司法
军事
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
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
将军辖区
总督、巡抚—内地18省
办事大臣辖区
总揽一省之权
彼此独立
互相牵制
分属中央
规律
郡县制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
督抚行省制







演变趋势:
集权措施:
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听命中央;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重监督。
②沿袭变革,下稳上动。
中央集权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夏商周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夏商周 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二级制
汉朝 承秦三公九卿制 中枢:西汉中朝,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逐渐结束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隋朝:州、县二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管军事,三司掌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
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2023·江苏高考·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D
课堂巩固
(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A
课堂巩固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词”“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