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政治背景 (“新政”, 1901年始) 内容 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
结果 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组织基础 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成立
中国 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它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预备立宪 (1906— 1911年) 背景 革命运动的高涨
概况 ①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 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要求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
立宪派≠革命派
立宪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立宪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阅读教材P111“史料阅读”,思考: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表达了革命者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崇高情怀。
——三民主义
史料 我们推倒清政府,从反对满洲贵族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
——摘编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
社会的国家》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民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专制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民生主义指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全面认识三民主义
(1)概况
内容 含义 地位
民族 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 主义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 主义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 发展
(2)评价
①进步性:三民主义要求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统治,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任务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时机 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清军兵力空虚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影响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宣布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英国等列强支持;袁世凯的威胁利诱;孙中山妥协退让。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②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3)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提示: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即旧历“辛亥年”而得名。
阅读教材P112“历史纵横”,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有何关系?
提示: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调兵进行镇压,导致武昌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政治设计
史料一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史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2)由史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1)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特点。
(2)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1)进步性
①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
②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达到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难以实现。
任务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功绩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 文化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思考:写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提示:(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的功绩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史料二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2)根据史料二,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史料二又提出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
提示:(1)“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短时段的民主革命史的视角。新视角: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
——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史料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摘编自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观点。
提示:观点: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论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的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都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
A.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B.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C.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壮大
D.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束缚
D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设立商部,修订商律,发展商品经济,从国家层面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冲破”说法错误,当时仍是封建的清王朝,排除A项;清末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就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
2.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8 277所,学生为258 873名,另外还有约400所高等专业学校。此时新式学堂大量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预备立宪 D.民国创立
B [根据材料“1905年……新学堂……高等专业学校”可知,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新政,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故选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标志着“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没有涉及创办新式学堂,排除C项;中华民国创立于1912年,排除D项。]
3.某学生整理课本内容,梳理出如下时间轴。由此可知,其学习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D [根据材料时间轴“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诏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生学习内容是辛亥革命,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结束,排除A项;“百日维新”在1898年结束,排除B项;1900年,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排除C项。]
4.下表展示了辛亥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事件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重要事件 结论
A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
B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全面爆发
C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掀起辛亥革命高潮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所以D项事件与结论相符,故选D项;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不是革命政党,排除A项;广州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造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辛亥革命并未发生,排除B项;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这时并未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排除C项。]
5.“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 )
A.《天朝田亩制度》
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正确;太平天国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排除B项;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排除C项。]
6.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这主要是指( )
A.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瓦解了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瓦解自然经济,当时我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