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导读
本单元围绕着“儿童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曹冲称象》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想出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赞扬了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玲玲的画》写了玲玲在画弄脏后,巧妙地在弄脏的地方画上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一封信》中露西给爸爸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表现了露西的乖巧懂事;《妈妈睡了》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写出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以及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6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了解“弹钢琴”等词组的结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运用4组同音字。
语言积累 ◎学习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学习制作积累卡,交流课内外积累的词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阅读理解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用指定的词语说句子。◎能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讲讲故事。◎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自主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口头表达 ◎能按照顺序说说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养成专心听、静心听的好习惯,能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书面表达 ◎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要求。
实践活动 ◎模拟演示“曹冲称象”的步骤。◎开一个班级讨论会,说说家的温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家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的表达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的表达意思。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并结合关键词句排序,借助关键词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准备】大象及体重秤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要求】完成预习卡,整体感知课文;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一边……一边……造句,体会词语“议论”“到底”表达的意思,初步了解“曹冲称象”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跟着妈妈去超市的时候,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今天,我们也要“称”一件“东西”(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同学们,大象应该怎样称呢?(板书课题)
朗读课文,探究识字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读音。注意“杆”“称”“秤”的读音。
3.出示“我会认”课件:
曹冲 称象 官员 四根柱子 议论 重 量 秤 杆 砍断 细线 为止
一 同 一 边 到 底 力 气 出 来 船 身 石 头 地 方 果 然
师:生字宝宝们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认识一下呢,试着读一读吧!
自由拼读
老师带读
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一起大声齐读。
4.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干——杆 平——秤
(2)易混字比较(比一比):称——秤 低——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再读课文。
(1)了解起因。
(2)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2.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寻找的答案。
(2)派代表汇报小组探究成果。
四、分层学习,了解内容。
1.学生交流概括课文每一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预设:第1自然段说了大象的来历,第2自然段介绍了大象的样子,第3自然段写了官员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写了曹冲称象的办法,第5自然段写了称象的结果。
2.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曹冲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3.出示划线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提问:你能想象大象又多大吗?
(1)展示第一小节:说一说,讲了什么内容?都有谁?(师问生答)
①时间:古时候
②交代象的来历:别人送曹操
③观象的人:曹操、曹冲和官员们
(2)出示大象特点的句子。交流思考:刚刚我们画出了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想象一下
大象的样子。
①学生交流:教师出示描写大象整体特点的句子;相机出示“大象、墙壁和柱子”的图片。
②学生思考:文中写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观察教室里的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③教师提问:文中写大象“腿像四根柱子”,对比大象和柱子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这只大象确实长得又高又大!这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读过之后,大象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④仿写句子,用“像……像……”说说大象的耳朵、鼻子像什么。
相机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句子。(大象的耳朵像蒲扇,鼻子像水管。)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将大象的外形特点比喻的生动形象。
思考:官员们见到大象后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①表演读: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模仿“一边看一边议论”的样子。
②拓展:用“一边……一边……”造句。
预设:我一边哼歌,一边搭积木。
(2)出示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①引导交流:仔细观察“议论”这个词,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②提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议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议论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指官员们在一起讨论、交流。
(3)出示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①提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到底”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表示进一步追究的意思。
(4)出示两个句子,比较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①朗读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上扬,重读“到底”。
②提问: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③拓展:用“到底”这个词说一句话,表达想进一步追究的意思。
预设:这块玻璃到底是谁打碎的呢?
五.出示“我会写”课件。(重难字书写指导:称、秤、柱、杆)
称 柱 底 杆 秤 做 岁 站 船 然
重点字的写法: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
重难字书写指导:
“称”:左窄右宽,右边的撇和点要穿插到左边的禾木旁中。
“秤”:右边“平”的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穿插到禾木旁的点的右上方,右边长竖.
“柱”:左窄右宽,“主”的最后长横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
“杆”:右边“干”第一横比木字旁的横略高,第二横穿插到木字旁的点的右上
方,右边长竖比左边木字旁的竖略低。
3.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3)同桌交换写字本写字。互相评议谁写得好,互相交流学习。
教师小结:看着大象,大家纷纷惊叹,都想知道大象的体重,这便有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曹冲称象》,了解两种称象的办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词语“才”表达的意思。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以旧引“新”
1.复习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2.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和曹冲一起看到了又高又大的大象,他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呢?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吧!
二、对比体会,了解过程
1.学习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1)读第3自然段,画出官员们想的称象办法。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后有何表现?
①出示画横线的句子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②交流讨论:你同意官员们的说法吗?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有何表现?(学生交流)
出示被圈的句子:直摇头。
指名读。指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读出曹操的不满。
理解词语:“直摇头”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直”?(不停地)
③展示称物体重量的器具,了解官员说的要造的那杆大秤缩小的样子。
④分角色读曹操和官员们的对话。(教师板书:大臣:造大秤 曹操摇头)
2.学习曹冲称象的办法。
(1)过渡:官员们的办法都不行,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的?
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圈出这句话里的动词。
①提问: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4个:赶、画、装、称)
(2)归纳曹冲称象的4个步骤,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①教师相机板书:赶象上船、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头、称石头、知象重
②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第一步:赶象上船。(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第二步: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三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第四步:秤石头有多重,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3)启发思考:可以用哪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将这几句话连在一起呢?
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接下来、最后”等词语,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说清楚。
(4)体会词语“才”表达的意思。
出示2个句子: 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
①对比朗读: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
“才”的意思:“仅仅”。
“才”字强调曹冲的年龄小,后一句比前一句更能凸显曹冲的年龄小。
②指导重读“才”字,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③仿说句子:用“才”说句子。学生练说,全班交流,评价。
预设:我花了一个小时才把这幅画画完。
三、对比两种称象的办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1.读第5自然段。
(1)提问:曹操听了曹冲的办法后,是什么态度呢?
预设: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明曹操非常满意。(板书:曹操微笑点头)
(2)指导朗读:“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果然”这个词表示事情结果果真如曹操所料,所以读这句话要带着对曹冲佩服的语气。谁来试一试?
2.启发思考:你觉得官员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哪个好?好在哪里?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点拨:曹冲的办法更好。因为曹冲想到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还让大象丝毫无损。可以看出曹冲机智过人。
四、整合感悟,总结全文
1.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板书:爱动脑筋会观察)
【结构梳理】
【教学反思】
本文的趣味性较强,学生在读课文时都读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他们都被小小年纪却智慧过人的曹冲所打动。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曹冲是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展开教学,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与出示课件理解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动画到文字,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会到曹冲的办法的巧妙,从而感悟曹冲的机智。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掌握字词 音 1读一读,在会读的词后面画上“√”,不会读的圈出来,再想办法认一认。曹操 称象 官员 柱子 议论重量 秤杆 砍开 画线 停止
形 写一写,把下面的汉字,自己描摹一遍,并读一遍。
义 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议论: 果然:
整体感知 1.借助关键词句,按照曹冲称象的过程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填序号)( )在船舷上做记号 ( )赶大象上岸 ( )赶大象上船( )往船上装石头 ( )称石头的重量2.曹冲聪明吗 请你夸夸他吧!
思考质疑 对于课文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拓展资料 推荐阅读《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了解曹冲小时候的趣事。
日积月累 学习制作积累卡,交流课内外积累的词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第四单元 第4课 曹冲称象
曹操微笑
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