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教案及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8.古诗二首(教案及预习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2 00: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导读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课文 内容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黄山奇石》 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及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日月潭》 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葡萄沟》 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园地四 识字加油站:认识火车票,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字词句运用:能用“像”说句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写话:学习写留言条。我的发现: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积累风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我爱阅读: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出示会认字:
(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三、初读《登鹳雀楼》,感受节奏
过渡: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
1.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板书:登鹳雀楼)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简要介绍鹳雀楼: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3.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4.朗读古诗: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
(1)“白日”指的是傍晚时分落山的太阳。“依”指挨着,靠着。“尽”是完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
(2)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慢慢看不见了,滔滔黄河水向着大海奔流而去。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里欣赏美景,他会想些什么呢?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更”是再的意思。“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城楼。
(3)出示图片,进一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五、引导朗读,背诵古诗
1.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
2.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3.古诗小结,完成填空。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 )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六、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2.范写指导:
(1)依:“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横不宜过长,长撇从横画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要舒展。
(2)尽:“尺”罩住下方两点,上半部略扁些,撇捺要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3)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4)层:“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登鹳雀楼》。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饱览了黄河入海的壮美之景,这节课我们就随“诗仙”李白一起去游览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去感受古诗中的美景吧。
二、初读《望庐山瀑布》,感受节奏
1.课件出示瀑布图片,师:图上画的是什么?(瀑布)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
3.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誉为“诗仙”。唐代著名诗人,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4.朗读古诗: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
(1)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
(2)教师范读。
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自主练读古诗。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
三、朗读感悟,交流理解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3.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出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香炉峰)
“生”是升腾的意思。
“紫烟”在这里实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是紫色的?(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
(2)出示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挂”字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提问:谁见过瀑布?你们觉得瀑布像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3)学习“炉”和“烟”。
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
(4)学习“川”。
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
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
4.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理解“飞流”说明什么?(山高水急)“三千尺”又说明什么?(三尺≈一米,三千尺≈一千米。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诗人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自由作答)指导朗读。
(2)出示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3)拓展: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4.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想象意境: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
四、引导朗读,背诵古诗
1.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最后一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
2.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3.古诗小结,完成填空。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 )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 )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五、指导书写
1.观察分类。
学生自主观察“照、炉、烟、挂、川、直”,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教师点拨。
3.重点指导书写“烟、炉、川”。
烟、炉:这两个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捺变点。
川:注意每一画间的间距相等,第一笔是撇,不是竖。
4.学生自主练写“照、炉、烟、挂、川、直”。
5.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一首是五言,一首是七言,在教学安排上,《登鹳雀楼》侧重于让学生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好、背好这首诗,并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所蕴含的道理。《望庐山瀑布》侧重于让学生领略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和恢宏气势,在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中逐词逐句理解诗意。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8 古诗二首
预习目标一:朗读课文 1.初读古诗。在文中用“△”划出双横线中的生字,用“○”圈出田字格中的生字。2.再读古诗。在《登鹳雀楼》中用横线画出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景物,在《望庐山瀑布》中用波浪线画出形容瀑布高、长的句子。
预习目标二:生字新词 给下列生字注音 依( ) 尽( ) 欲( ) 穷( ) 层( ) 瀑( ) 布( ) 炉( ) 烟( ) 遥( ) 川( ) 给下列生字分别组两个词 依( )( ) 尽( )( ) 黄( )( ) 层( )( ) 照( )( ) 炉( )( ) 烟( )( ) 挂( )( ) 川( )( ) 直( )( )
预习目标三:资料积累 搜集作者王之涣、李白的相关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抄写课文中我喜欢的诗句:
预习目标四:理解内容 1.整体感知:(1)《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 )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2)《望庐山瀑布》描写了( )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 )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2.思考: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那么长吗?
第四单元 8 古诗二首
预习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