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集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09 17: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集合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就开始接触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学习数数时,利用韦恩图不是集合的方法,把1面国旗、2个苹果、3个草莓分别用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数学概念;在比较多少时,通过两组数量相等的实物建立起来一一对应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初步体会了集合元素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三年级上册安排的教学集合思想的单元,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交集、并集,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思。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经历集合及集合圈的认知过程,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办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思。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经历集合及集合圈的认知过程,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教学方式与策略 引导教学、直观演示法。组织活动,探究交流。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脑筋急转弯,喜欢吗?听,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三张票并且顺利的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预设:猜不出来,提示一下,这是一家人) 通过脑筋急转弯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钟
情境导入 学校要开运动会了,看看学校有什么要求?(指读内容)要求认真听,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解决问题,质疑:真的是17名吗? 通过制造冲突,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发现矛盾,激起学生疑问,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分钟
分析探究 1、(1)、读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用既…又…回答问题 (2)、得出结论:有三名学生既参加了跳绳比赛,又参加了踢毽子比赛。 (3)、质疑:能用图、表或其他方式表示出同学们参加比赛的情况吗?(小组合作交流) 2、引出集合图 (1)理解掌握集合的意义:将参加跳绳的同学看做一个整体,就叫做一个集合;将参加踢毽子的同学也看做一个整体,也叫做一个集合。 (2)认识集合的发明者 (3)认识集合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指名三至四名学生重复,加深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用“只参加…”“既…又…”回答问题 (4)列式解决(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根据集合图说出算式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方法1:9+8-3=14(人) 方法2、6+3+5=14(人) (5)学生口答 (6)小结:集合图的作用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和要解决的问题。 23分钟
完成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我们现在去大自然看看,那里有很多的小动物。 (1)逐一介绍小动物,并问会不会飞,会不会游泳。 (2)强调怎样做题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按照从小到大的序号逐一的填写。) (3)打开数学书105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然后汇报。 2、做一做第2题 下面是同学获得光荣榜的情况。 (1)即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有( )人。 (2)上光荣榜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拓展延伸: 1、三(2)班有25 人参加比赛,其中参加朗读的同学有13人,参加计算的同学有12人,有5名同学既参加了朗读比赛,又参加了计算比赛,有多少同学没参加比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一起分享一下。 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13分钟
板书设计 集合 方法一:9+8-3=14(人) 方法二:5+3+6=14(人) 方法三:9-3+8=14
教学特色与反思 通过教学,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直观的展现韦恩图,帮助孩子们清晰的而掌握重叠问题。在活动中体验重叠、以学生人数为载体,在探究过程中形成集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