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5届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有1万多处,各地均可建立起从新时期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多元性 B.复杂性
C.统一性 D.平衡性
2.在郑州洛阳一带发掘的距今五六千年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样式的墓葬和湖北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陶器。据此可以推断
A.中原新石器文化已衰落 B.中原文化影响到东方和南方
C.东方和南方文化更先进 D.早期文化之间有一定的交流
3.《礼记·王制》载:“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西周对“卿”的任命与派遣
A.能够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C.有利于对诸侯的控制和管理 D.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4.战国时期,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想。该思想家最可能属于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5.有人把先秦诸子的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对应的是哪家学派
A.儒、法、道、墨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6.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下列选项与材料中商鞅观点一致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8.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权制、宗法制、分封制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9.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A.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失误 B.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C.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观察如图,当时这一设置
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B.消除了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国理念 D.加强了边远地区的管辖控制
1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王族子弟 B.促进民族交融
C.增加财政收入 D.削弱王国势力
13.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 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14.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同时也采取了一个权宜政策,这个政策在他统治时期,勉强起些作用;但到了景帝时期,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影响对地方民众的统治,埋下隐患。“权宜之策”指的是
A.实行黄老之学思想治国 B.减少中央的财政支出
C.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D.减轻刑罚、徭役和赋税
15.最有可能符合下图漫画《一锅好汤》中左侧人物的思想和主张的是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为政以德”
16.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A.女真 B.突厥
C.契丹 D.匈奴
17.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国家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18.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北谓南为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了
A.南宋和金的政权对峙 B.南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C.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D.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
19.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20.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诏令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郑畋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这表明唐后期
A.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B.藩镇操纵中枢决策
C.皇帝已经成为傀儡 D.三省六部制度瓦解
21.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A.抑商政策废弃 B.边疆治理加强
C.中外交往频繁 D.商业贸易繁荣
22.下面图示显示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C.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
23.北魏政府对户口极为重视,经常下达检查户口的指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井田制的恢复 B.分封制的推行
C.租调制的施行 D.科举制的创立
24.据《旧唐书》记载。先天二年(713年)唐朝派人册封“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大祚荣政权始以“渤海国”名号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说明
A.唐太宗受到草原少数民族拥戴
B.唐朝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C.唐朝统治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D.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了唐朝册封
25.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26.“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材料所反映的唐朝赋税制度
A.放松了对商业发展的控制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收取的赋税中含有租庸调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27.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其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一做法
A.极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并未改变中枢机制创设初衷
C.为唐末宰相擅权埋下了隐患 D.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8.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29.北宋九朝共有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有45任,1~3年的63任。地方官员实行3年1任,任满调离。这一现象导致
A.官员墨守成规 B.财政不堪重负
C.边患愈演愈烈 D.党争问题严重
30.宋金战争持续10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赵构认为“天下之权不在庙堂”“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这说明赵构
A.畏惧金人武力 B.矢志收复失地
C.忌惮武人掌军 D.担忧藩镇割据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4分)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4分)
32.(2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史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史料二 (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史料三 为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做官,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官民上书言事,对于“民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在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中,户口增加得很快。武则天在巩固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吐蕃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这为唐打败吐蕃,收复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积累了物质基础。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无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10分)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5届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D B B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B D C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B D D B B A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8分)
(1)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2点4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3点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2点给4分)
(3)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简单粗暴,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激化了矛盾。(2点给4分)
32.(22分)
(1)有。(2分)理由:正是鉴于隋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暴政的教训,唐太宗才勤政爱民,善于纳谏,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2点4分)
(2)善于纳谏;重视儒家思想;选贤任能;制度革新;整顿吏治,惩治贪腐。(3点6分)
(3)措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打击门阀,提升庶族地主地位);发展屯田;巩固边疆(充实边防)。(1点1分,4点4分)
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为后世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熟悉民情,缓和了社会
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开元盛世”出现提供了条件。(任意3点6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