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9 18:46:42

文档简介

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24届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
2.中国古代的寰宇图将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尤其是“九州”,绘制在地图中间,且不成比例放大,同时将“夷”不成比例缩小,置于地图图幅四周。与“华”有密切交往的朝鲜、交趾等通常被绘制得也较大、较为详细,而那些几乎只是有所听闻的“夷”,如欧洲、非洲诸国,则通常被绘制得非常小、极为简略。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中国(  )
A.地图的绘制技术较为先进 B.儒家思想得到传播
C.通过华夷观构建世界秩序 D.对外文化交流繁盛
3.鲁国定公执政,公室益微弱,定公患之,问政于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也曾回答他人对于“臣”的疑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表明,孔子推崇的君臣之道是(  )
A.尊君卑臣 B.各尽其分 C.君弱臣强 D.平等共治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提到:“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该论述旨在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强大的凝聚力 B.潜在的创造力
C.持久的生命力 D.特有的包容性
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
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 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6.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人文精神的活跃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三教合一的加速
7.唐宋两代的诗各有千秋,唐诗偏重抒情,而宋诗偏重议论,普遍缺乏修辞技巧,不符合主流诗人的审美。这是文学史的通义。宋诗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B.受理学影响为社会现实服务
C.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 D.城市生活丰富导致思维开放
8.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9.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西学东渐 B.研究儒家思想
C.融入中华文化 D.减少传教阻力
10.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1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
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12.在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16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掌管世俗事务的国王和负责宗教事宜的祭司已经分离,但国王在颁布政令、法典之前仍要强调是神赋予自己权力,自己是“神虔诚的供奉者”,祭司群体在诸多领域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这表明,古巴比伦(  )
A.宗教中心的政治观念影响巨大 B.借用敬奉神明来强化王权统治
C.宗教和世俗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D.形成以宗教为主导的社会等级
13.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14.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是主人公虽然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受控于命运而致结果凄惨。民众在观剧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  )
A.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强调故事情节的丰富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15.有学者认为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维的基础和范畴;罗马人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基督教为这一文化提供了思维的框架和方向;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东方民族为这一文化提供了科学和哲学的因素。该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  )
A.多元起源,彼此借鉴 B.开放包容,创新发展
C.推陈出新,影响深远 D.东西汇流,独具一格
16.《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部分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推动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B.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进步性
C.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D.其制定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17.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叙述中世纪民众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
B.此书会涉及到基辅罗斯反抗蒙古西征的相关史实
C.书中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
D.所在地区逐渐受罗马天主教会影响,哥特式教堂林立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9.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20.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
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
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
21.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  )
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
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
22.“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西欧封建制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C.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社会保留了农奴制
23.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导致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4.16—17世纪,大批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来到拉丁美洲,成立了众多教会,组织印第安人迁入传教区进行劳动以获得上帝福音,还为原住民们建立医院和大学。由此可知(  )
A.西欧文明具有包容性 B.宗教改革具有进步性
C.拉美经济具有落后性 D.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25.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26.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27.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抵制外来文化侵袭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2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为特征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A.建立世界货币体系利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B.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必要性
C.美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利于经济发展
D.为摆脱滞胀各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9.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30.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即使在16世纪中期,其香料进口量仍比利凡特多。利凡特贸易是葡萄牙香料贸易的补充,它只能在葡萄牙贸易遭遇困难时复兴。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材料二
16世纪末,欧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地中海东部的商道向东方输送了相当于72吨的白银。为了减少贵金属的使用,商人尽量采用物物交换的三角贸易形式。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三角贩运贸易减少了贵金属的使用,有效换售出英毛织品。三角贩运贸易也使广州成为东南亚香料集散中心。
——摘编自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香料贸易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福建为“八山一水一分田”,1661—1840年,福建人口增加了近13倍,随之,福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众生存艰难被迫移居海外求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福建安溪一带都有民众参加,运动失败后,参加起义的民众被迫逃往海外。丁日昌在《为秘鲁在澳门、厦门等地拐骗华工出洋致总署函》中说:“此等承工华民,皆因兵燹之后,一时失业,受其引诱,其甘心愿往者,固无一二也。”尤其是十九世纪初期奴隶贸易废止后,华工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劳动力来源。1866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准予华人出洋承工,华工出国开始合法化。晚清福建华工出洋后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此外,部分华工流向美洲和马达加斯加等位于非洲的英法殖民地。华工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
——摘编自《晚清福建华工出国探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摧毁了欧洲的传统经济,导致剩余劳动力向海外迁徙。由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无法解决,欧洲国家开始发生周期性危机,社会极不稳定,至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遍布欧洲。在政府高压政策下运动先后失败,许多工人感到失望,纷纷移民美国。西欧各国渐渐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的人口负担,达到医治贫困的目的,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限制移
民的规章,简化移民出国手续,以此达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而同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据1871—1892年的统计,美国来自欧洲的移民中,有23%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如电话发明家贝尔就是1871年来到美国的苏格兰移民。英国纺织厂的熟练技师塞缪尔·斯莱特1789年移民美国后建立了一系列棉纺织企业,被称为美国的“阿克莱特”。
——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福建华工出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福建华工出国与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不同。(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人口跨地区迁移的影响。(5分)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24届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B B B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D B C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B D A C B B B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答案】(15分)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一点2分,两点4分)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作用:香料贸易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香料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经济的联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点2分,三点5分)
32.【答案】(25分)
(1)(8分)原因:东南沿海人地矛盾突出;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寻求海外谋生;清政府腐朽无能,社会动荡,矛盾尖锐,民众生存艰难;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华工出国合法化;殖民者的诱骗、绑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12分)不同:(方向)晚清福建华工出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迁徙,西欧赴美移民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构成)晚清华工出国是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体力劳动;西欧赴美移民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方式)晚清华工出国大多是被诱骗绑架,西欧赴美移民是自愿前往;(政府)清政府是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允许华工出国,西欧国家政府主动改变政策鼓励移民。(一个角度4分,三个12分)
(3)(5分)影响:改变世界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与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