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4届 高二 历史 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 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2.裁撤中书省之初,朱元璋对独断大政颇为得意,但不久就难以应付繁琐政务了,因此于洪武十三年(1380)设四辅官,以复核司法、人事等工作,与皇帝讲论治道,偶尔参与研究皇帝提出的一些问题,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督之下,六部尚书之上。由此可见
A.四辅官取代丞相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B.皇帝有意培植太子的政治力量
C.内阁的设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D.四辅官化解了皇权和相权之争
3.酒神崇拜深刻影响着古代雅典人的生活。人们参加盛大的城市酒神节,共同参与酒神祭祀,举行特殊的祭酒仪式。在酒神节上传令官要对为城邦做出卓越贡献的公民颁发奖励,同时展示并炫耀其它盟国的贡物。雅典这些现象
A.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产生 B.推动了白酒贸易迅速发展
C.有利于增强公民城邦意识 D.使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
4.1694年,英国出现第一个限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成为议员的法律。1700年,议会的《吏治澄清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内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人员均不能
是议会下院议员,英国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在于
A.限制国王对议会的渗透干预 B.缓解政党分肥制带来的弊端
C.维护政府日常工作的稳定性 D.确保议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5.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6.《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年满16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
A.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奠定人民共和国理论基础
C.作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 D.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举措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
8.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说明康有为
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试图减少变法的阻力
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9.东汉和帝时规定,“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以上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至于边远州郡,则略有优待。这表明察举制的意义在于
A.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B.为封建政权选拔大批人才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势力
10.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表(单位:%)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这一情况的出现得益于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11.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12.“文官”(CivilServant)的“文”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指的是相对武官和法官而言的。诚然,法官并不是武官,但是他们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有着区别于其他非武职官员的特点,因此不应将他们同行政各部的文职官员相混同;其次它又是相对于政务(political)而言的。下面有关“文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
B.《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C.西方国家釆取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体制
D.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干部制度就等同于西方的文官制度
13.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B.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C.西学课程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14.明初,洪武帝下令朝廷学者遍览《春秋》以来的所有历史文书,并选出贤良和奸佞之臣,分编成两卷,亲自作序,广为分发。同时,洪武帝还将他个人的训示刊行通发,向平民宣读,要求所有官办学堂的学院牢记。明洪武帝此举旨在
A.加强思想教化巩固统治 B.提升社会基层治理能力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秩序 D.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15.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条款。据此说明,罗马法
第二十二条 如果(在缔结契约时),(某人)以证人或司秤人的身份参加,(而后来)拒绝证明这事,那么,(他应被认为)不名誉的人,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第二十三条 作伪证被揭穿者,应被从塔贝尔斯山崖上抛下
A.执法过程过于野蛮残酷 B.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蕴含了维护诚信的理念 D.交易过程透露出契约精神
16.托马斯·韦伯指出在欧美多宗教国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绝大多数是新教徒。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作者的观点意在说明
A.西方欧美国家都是新教徒 B.新教伦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宗教伦理强化了思想控制 D.宗教改革冲破了教会的束缚
17.这部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随着它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同时废止。这部法律是
A.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8.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 B.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
C.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传播 D.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19.乾隆、嘉庆时,英国先后派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乾隆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因所产茶叶等是西方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这反映出当时
A.盛世之下蕴藏危机 B.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C.政府严管对外贸易 D.工业经济高度发展
20.在汉魏时期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画像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这些现象体现出当时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2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普遍建立
C.形成了集体一致原则 D.确立了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22.
时间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1958年 4 29 54
1988年 5 30 113
2003年 5 30 120
上表为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统计表,这反映出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 B.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重视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D.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
23.某学者认为,从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全局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从长远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包含了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该学者意在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使外交领域政治与经济诉求开始合一 B.否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着眼于睦邻友好关系的重塑以及升华 D.适应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需要
24.下图为中国古代铜钱铸造量统计图(单位:万贯)。图中某一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是由于
A.实物交换逐渐兴起 B.新型货币流通市场
C.外国白银大量流入 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
25.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可见
A.纸币的发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B.货币体系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
C.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 D.世界大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26.对下图所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
C.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27.下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
年份 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 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
1928 4.1% 5.5%
1934 28.9% 15.7%
A.源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 B.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
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 D.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
28.下表是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概况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由此可知
A.政府救济目的在于防止贫困 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
C.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优扶体系 D.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
29.18世纪末英国传统的治安体制下,郡、市一级的治安法官及其领导下的教区治安员由各教区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由于杂役繁多,经常有人通过找人代替等方式承担这一职务。民间社会也开始出现一些以赚取钱财为目的的“捉贼者”,专门帮助人们追回赃物或缉拿凶犯。这一体制
A.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
C.有利于英国自治制度的形成 D.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30.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国创建第一个社区睦邻馆起,到1922年已发展至60多间。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C.世界和平的实现 D.美苏冷战对峙的冲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开支进行补助。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1955年,国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1958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两个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当放宽养老条件和提高待遇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统一规定,并一直沿用到1978年。
——摘编自马杰、郑秉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
材料三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存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和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是一个普遍现象。东亚从未发展起西方那种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度福利和国民(家庭)自保是这个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新加坡政策研究会主席欧阳旋坚持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国家避免采用西方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
——摘编自王彩波《社会保障的东西方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点,并简析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亚洲国家避免采用西方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的理解。(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因素。(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制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4届 高二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D A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A C B D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D B C D D B B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答案】(18分)
(1)相同点:覆盖人群广;以宪法为依据;保障种类多样化;保障资金由国家承担。(共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意义: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会加重国家负担,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东亚国家普遍采用适度福利和国民自保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4分)
(3)因素: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科技进步。(共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2.【答案】
(1)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考试选拔官员;民本思想。(6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
(2)变化:权力重心由上院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民主权利的主体逐步下移。(6分)
原因: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人民的斗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