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古代诗歌
(唐朝为分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
(四言
五言、七言)
楚辞(离骚)
乐府诗(观沧海)
诗经(关雎)
近体诗
(57)
律诗【八句的(首颔颈尾)】(次北固山下、七律长征)
绝句【四句的(五言、七言)】 (江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体知识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元曲
杂剧(窦娥冤)
散曲(天净沙.秋思)
壹
贰
叁
肆
目录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观沧海
曹操
1.体会诗歌宏伟壮丽的景象。
2.写实与想象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学习目标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作者简介
背景补充: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地点)
统领全篇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所见)
互文
整体感知
注意步骤:
1、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
莺 、树、燕、泥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莺:(早);树:(暖);燕(新);泥(春)
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
莺:早出生的黄莺。
树:向阳的树木。
燕:刚会飞的燕子。
泥:春天的泥粒。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顺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几只早出生的莺儿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刚会飞的燕子已开始衔啄春天的泥粒,筑建新巢。
画 面 描 写 方 法 总 结:
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
4、语言流畅生动
将下面句子进行画面描述: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水波荡漾,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的很茂盛。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 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志向吧。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三层(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四层(13-14):是为和乐而加,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交代观察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
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在海中。
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静 景
动 景
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
想象之景,扣住大海的磅礴气势虚写,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运用互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志愿。
乐府诗每章结尾的句子,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1、如何赏析诗歌“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将静的山岛、树木、百草,和动的海水、秋风、洪波相映衬,使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具画面感,显示出大海辽阔、宏伟的气象。
解题思路:艺术手法+解析+效果+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解题思路:艺术手法+解析+效果+作用
主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决心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2.运用想象,以虚写之景表达博大的胸襟和浪漫主义情怀。
3.诗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树木:
丛生
百草:
丰茂
日月:
运行-出其中
星汉:
虚景
(壮丽气势)
(向荣姿态)
实景 ——借景抒情
(奇特想象)
(宏伟意境)
博大胸襟
灿烂-出其里
壹
贰
叁
肆
目录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的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歌阅读
(飘零无依)
(凄凉哀伤)
(拟人)
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杨花”是漂泊无定的,子规”即杜鹃,它象征着凄凉与哀伤。渲染了哀伤凄凉的气氛,为后面抒情做铺垫。
古诗译注
《闻王昌龄左迁【贬谪,降职】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柳絮】落尽子规【杜鹃鸟,叫声悲凄】啼,
闻道【听说】龙标过五溪【湖南西部的五条溪水】。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遭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路过五条溪水。
我寄愁心【指担忧之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唐夜郎县】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希望能随着你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
“子规鸟”即杜鹃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前途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本诗首句寓情于景,通过杨花、子规鸟意象,渲染了在暮春季节的一种无限悲凉、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2.为何开头选取“杨花”、“子规”
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闻道龙标过五溪。
此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赏析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拟人化,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托付给明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之情。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李白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也流露出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 凄凉、哀伤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 随风相伴 同情、关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景元三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四部书目,九年任洛阳尉,后不知所终。早年曾往来吴、楚间,多有描写江南景色之作,《全唐诗》存其诗10首。
经典永流传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拟人)
思乡之情
对偶
典故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旅客要走的道路啊,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上涨,与岸平齐,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满怀思念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的鸿雁啊,拜托你把信儿捎带到洛阳那边。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字传神的表现了长江江水几乎与岸齐平,显得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 恢弘阔大的境界。
“悬”字写出了在广阔无垠的江上,风顺且平和,船帆在 风中高高悬挂,突出了 大景中有小景的景象 。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②、“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残夜”和“旧年”象征着旧事物,诗句蕴含着新旧交替,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和“入”将“日”和“春”拟人化,使诗人所描写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引出旅途中的乡愁,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词语
准确传神。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路途奔波
颔联:写景 ——恢弘阔大之景
颈联:写景——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抒情——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
(思念家乡之情)
壹
贰
叁
肆
目录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一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誉为秋思之祖,被尊称为“曲状元”。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 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曲状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旨句
曲牌名
题目
列锦
白描
经典永流传
列锦,汉语词汇,读音liè jǐn,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整体感知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
“瘦”字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写出了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表达了作者异乡漂泊的悲苦之情 ,语言含蓄而情感凝练。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写作手法
正面:
侧面: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手法
艺术特色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简约与深细
细相依
静景与动景
景相映
景色与情思
思相融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主旨
板书设计
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情
——
夕阳 断肠人
漂泊愁苦
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使用列锦的修辞手法,试仿写《天净沙 秋思》。
写作技巧提示:景物铺排+情感表达。
天净沙 露营
于晓玲
电影零食吉他,
星空帐篷福娃,
球场草坪欢笑。
明灯高照,
师生怒放心花。
天净沙 冬
匡祯旺
残阳冷树寒鸦,
古道枯草荒郊,
老驴西风破褂。
一壶浊酒,
惯看萧瑟天涯。
1.给加点字注音。
jié
cāng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té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到达,登上
多么
耸立
降职
柳絮
给
停宿
信,家书
黄昏
形容悲伤到极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4.古诗词名句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山岛草木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抒发游子思乡念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喜借日月抒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想象日月从海中升起,展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描绘海上红日初升的美景,暗寓时光匆匆、光阴荏苒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借落日烘托了游子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文学文化常识填空。(20分)
(1)曹操,字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______》《________》。《观沧海》是其诗《__________》的第一章。
(2)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被后世誉为“______”,与______合称“李杜”。
(3)马致远,号______,______(朝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______。
(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艺术:先秦散文、汉赋、唐____、宋____、元____、明清______。其中,唐诗按体裁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古诗三种。
孟德
东汉末
龟虽寿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
太白
青莲居士
唐代
诗仙
杜甫
东篱
元代
曲牌名
题目
诗
词
曲
绝句
律诗
小说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