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梅岭三章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梅岭三章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0 07:3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4年秋
新课件
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了解陈毅的人生经历;积累“阎罗、血雨腥风”等词。
◆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把握三首诗内在的联系和诗人的情感脉络。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革命者悲壮而又激越的情感。
作者简介
PART.01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作品集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军事文选》《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背景介绍
PART.02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岭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他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从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文题解读
PART.03
梅岭,即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三章,即三首。题目表明这是作者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本课关联
PART.04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或是主题相同,或是内容相关,或是空间、时间上相近)。 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生字词
PART.05
丛莽:丛生的草木。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旌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 掌管阴间的神。
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作“腥风血雨”。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原 文
PART.06
梅岭三章
陈毅〔近现代〕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
PART.07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中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文:今天要被砍头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创业艰难。这次到阴间去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凶恶残暴的人。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文: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我)死后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赏析
PART.0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02
01
这段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作诗的缘由。
“得诗”表明诗人的从容、镇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诗一开篇就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设问,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组诗营造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统领全篇。
这里活用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哪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死后诸君须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表达效果。
这是诗人临危之际对革命者最诚挚的嘱咐、期望,也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表明诗人坚信革命必胜,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PART.09
雄浑豪放,格调高昂
这组诗雄浑豪放,格调高昂,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面对生活,所以挥酒自如;以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会革命斗争的艰辛。在危急关头,诗人依然豪迈无畏,信心百倍地要“旌旗十万斩阎罗”;在性命攸关的时刻,诗人想的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灿烂明天。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诗人作为革命者的气度。
虚实相生,想象奇伟
诗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等是严峻的现实,“旌旗十万斩阎罗”是虚写,具有浓厚的夸张、幻想色彩。“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也都是虚写,把虚构的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另一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泉台”“旌旗”“烽烟”“血雨腥风”“自由花”等意象来抒写自己的革命情怀,极具艺术感染力。



24年秋
新课件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