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上的家》
——小学五年级第五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牧场上的家》
学科 音乐 学段 小学高段 年级 五年级
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内容: 表现领域:演唱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歌曲,将唱好歌作为起始目标,在提高学生歌唱表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并且促进学生感受与欣赏相关领域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获得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节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节奏舒缓、曲调平稳中带起伏,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更加突出了人们对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歌曲第二乐句,逐渐趋于平稳,使人们感受和表达了对家园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演奏演唱能力,以及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同时对于作品情绪的把握也具有了自己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此外,五年级学生具备较强的合作探究能力,为作品的创编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课音乐设计以体验、表现音乐为主线,在互助合作中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导入课堂,感知音乐。通过讲授法、视唱法、听唱法、跟唱法等学习歌曲,通过教师示范与对比,攻克难点乐句。最后将节奏创编、乐器演奏、身体律动等方式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与创造能力,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单响筒、响板、沙筒、碰钟等)、钢琴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三拍子歌曲,以及含有弱起小节的歌曲,部分学生在演唱时能够准的表达节拍的强弱规律,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律动感和节奏意识。
问题:部分学生不能充分感知和表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以及如何正确演唱弱起小节。
对策: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已知,使其辨认出歌曲的特点,通过分析节拍特点、按照节奏朗诵歌词,反复练习,逐步攻克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演唱弱起小节,用悠长、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感受第三乐句音乐要素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旋律模唱、节奏创编、歌曲表现等多种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歌曲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国儿童对牧场上的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准确演唱弱起小节;用悠长的声音、连贯的气息、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创编音乐。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这个短片描绘了哪些景象?你能感受到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吗?
生:牛羊、蓝天、牧场、草原,蒙古族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你们想不想领略国外的草原和牧场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牧童的歌声来感受下美国牧场的美好的景色吧!
(三)初步感受
1、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节拍及歌曲内容
2、介绍歌曲,板书课题
3、根据感受划分乐句
(四)学唱歌曲
1、分析一音多字,按照节奏朗诵歌词
2、识读乐谱、填入歌词
3、准确演唱弱起节奏
4、重点分析第三乐句的情感和节拍
(五)表现歌曲
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为演唱组、乐器演奏组、律动组,教师弹钢琴进行伴奏,合作完成歌曲。
(六)课堂小结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歌声中感受到了牧童对家乡的热爱,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和成长。老师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的生活,同样,生活也使我们变得更加美好!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自我评价
1.在本课学习中你的总体感受是(优秀、良好、一般、需改进)
2. 你学会这首歌曲了吗?
3.你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及内容
4.除了课本知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知识?
5. 在本课学习中,你感到疑惑之处有哪些?
6. 通过演唱、表现歌曲,你的体验与感悟是什么?
(二)学生互评
1. 你觉得他(她)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吗?
2. 你能够为他(她)答疑解惑吗?
3. 你们合作的愉快吗?
(三)教师评价
教师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态度 ( http: / / www. / s wd=%E5%AD%A6%E4%B9%A0%E6%80%81%E5%BA%A6&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vnyRsuWnsuWu-nHczuhwb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YrjnLnH0k" \t "_blank )、学生获得提高的程度,表现、创造能力,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将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实施科学化、多元化、合理化评价。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课音乐设计以体验、表现音乐为主线,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循序渐进设计教学过程。通过陶冶法、讲演法等使学生学会演唱歌曲,通过演唱组、乐器演奏组、律动组不同组别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和表演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的友好精神。
八、教学反思
1、 歌曲分析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广泛流传于美国的田园牧童歌曲。2/4拍,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它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副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本节课以聆听、体验与表现音乐为主线,使学生充分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的风格。
2、 教学活动的优点
1. 创设情境,同类歌曲导入。
上课伊始让学生聆听绿我国蒙古族音乐的歌曲,学生立马进入了情境,从而引出了美国的田园歌曲。
2. 解决难点(弱起、一音多字、长音保持)
在学习弱起小节的演唱及一音多字的演唱中,我利用学生熟知的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节拍,化难为简的解决了难点。
3. 情感处理
在歌曲感情处理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美国朋友热爱家乡,愉快的情绪,以及渲染、熏陶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用歌声和表情来体现美国朋友的心情,学生便能快速地了解牧童对家乡的热爱。
4. 歌曲创编
我设计了创编与活动环节,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乐器演奏组、体态律动组,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完成作品的演绎。最后让学生再次演唱《牧场上的家》。
在此,课堂教学从单纯的师唱生学的模仿、记忆阶段的灌输式已经走向了以聆听、感受为主的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我和学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三、教学活动的不足
与此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反馈,我总结了以下问题。
1. 受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完全顾及个别学能较低学生的情况,不能为他们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2. 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不够多。
3. 学生对歌曲的总体感受不够深刻。
四、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中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点实施,以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
1. 教学设计做得更加细致和全面,在重点教学环节,重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仔细观察学生,确保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3. 提优补差,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