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0 08: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如今,让我们借着这璀璨的星光重新审视历史,审视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
我校将开展以“回到历史现场,管窥历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之旅,从这四篇文章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单元情境
第1站
第2站
第3站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屈原的生平事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凸显人物品格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位于湖北宜昌秭归县的屈原纪念馆准备重新规划设计场馆,并开展富有特色的纪念活动。为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请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屈原纪念馆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创意!
研学之旅第一站
重修秭归之馆,赓续屈子之风
重回历史现场
搜集资料
活动一
在屈原纪念馆意见收集薄中,有游客指出,馆内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的介绍过于简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司马迁《屈原列传》并课下搜集资料,完成屈原个人履历表。
屈原履历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民族 出生地 国别
历任职务 主要作品 后世凭吊的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政治 文学
屈原履历表 姓名 屈原 性别 男 生卒年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出生地 国别
历任职务 主要作品 后世凭吊的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政治 文学 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战国时期楚国
楚国左徒、三闾大夫
《离骚》《九歌》《九章》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报任安书》等
奖励耕战,奖励农耕
举贤能,唯才是举
反壅蔽,禁朋党,命赏罚,移风易俗
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在表现手法上,将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艺术著作丰富
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读准字音
第二段
属 草稿 
(zhǔ)
第三段
谗谄
(chǎn)
惨怛
(dá)
怨诽
(fěi)
靡不毕见
(xiàn)
举类迩
(ěr)
濯 淖
(zhuó)
蝉蜕
(tuì)
浊秽
(huì)

(jiào)
然泥 而不滓
(niè)
(zǐ)
第四段
既绌 从 亲商於 之地
(chù)
(zòng)
(yū)

(xī)
屈匄
(gài)
第五段
靳 尚
(jìn)
诡 辩
(guǐ)
第六段
杀其将唐眛
(mò)
第七段
不内
(nà)
第八段
既咎
(jiù)
不肖
(xiào)
读准字音
第十段
被 发
(pī)
汨 罗
(mì)
汶汶
(mén)
枯槁
(gǎo)
凝滞
(zhì)
酒糟
(zāo)
餔其糟
(bū)
啜 其醨
(chuò)
(lí)
温蠖
(huò)
第十二段
哀郢
(yǐng)
重回历史现场
瞻仰风采
活动二
重修秭归之馆,需要填写这块“屈原形象展牌”。请你结合文本,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人物形象的理解,需包括人物的身份及才华、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与精神品质。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屈原
形象展牌
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与楚国王族的同姓
担任
官名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
对外
谋划计议
接待
信任
采用一人独立翻译形式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填写屈原形象展牌
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王为什么“甚任之”?
屈原
形象展牌
文化素养
(博闻强志)
政治才干
(明于治乱)
外交能力
(娴于辞令)
“任”的原因:
“楚之同姓”(楚国王族)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杰出才能)
第二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官阶相同
嫉妒
制定
国家法令
撰写
强取
同意
制定法令
名作动,诋毁
自夸
疏远
采用一人独立翻译形式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精读文本
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平”?
“疏”的原因:
屈原坚守正道不同流合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小人的嫉妒:“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
楚王的昏庸:王怒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屈原
形象展牌
正直,为奸佞邪曲不相容。
“争”“害”
“欲夺”“谗”
以“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个不幸。
第四段
屈平既绌【chù】,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zòng】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yáng】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yū】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果真
派遣
同“黜” 罢免官职
担心
同“佯” 假装
同“纵” 合纵
呈献
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离开
丰厚的礼物
同“贽” 见面礼
使者
欺骗

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全部
发动军队
最终
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第五六段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第二年
讲和
快意

抵当

趁机
当权
说假话
放走
已经
回来
打败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在齐国出使,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赶不上了。
此后各国诸候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第七段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友好关系
通婚
答应
会面
名作状 像虎狼一样

怎么
断绝
最终
断绝
趁机
逃跑
通“纳 接纳

最终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第一次受骗
楚怀王第二次受骗
楚怀王第三次受骗
楚怀王受骗于张仪而自毁与齐的联盟,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楚怀王受骗于郑袖,放走张仪;诸侯攻打并大败楚,唐昩被杀。
楚怀王受骗于秦昭王和子兰,之言而入秦,赴秦后被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
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填写屈原形象展牌
屈原
形象展牌
· 远见卓识
(请杀张仪,力主联齐抗秦)
· 忠贞爱国
(进谏怀王,心系怀王)
第5-7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楚国的命运时插入了对屈原的描写其用意是什么
第5-7段涉及屈原的有两处。
一是劝怀王杀张仪,未果;
二是劝止怀王赴秦王会,怀王不听。
用意:①作者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通过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②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神。
③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出屈原这样的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第八段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
继位
憎恨
宰相
怪罪
思念
回归
世俗
完全
希望
再三表达意愿
最终
第八九段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不才
无论
忠诚的人
帮助自己
接连出现
多少世代
所认为的
因为
职分


知人善任
失去
减少
军队
诋毁

放逐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精读文本
思考: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屈原被疏后,楚国经历了哪些变故?
变故: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态度:嫉之(痛恨)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虽然被流放,但内心仍然坚守某种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课文第8段中,作者用了大量议论的文字,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议论的?有何作用?
(1)角度:
①从为臣(就屈原的心迹)的角度进行评论,揭示了屈原的耿耿忠心;
②从为君(泛论人君)的角度,阐明人君往往忠奸不分。
(2)作用: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议论融合了作者本人的体验,寄托了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作者不仅是在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
第三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痛心
明察
说谗言媚语的人
品行不正的小人
妨害
端正方直的人
困窘
返回
遭遇忧患
忧伤悲痛
第三段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道德端正,品行正直
离间
处境困难

过度、无节制
怨愤、发牢骚
大概

往远处
往近处
讥讽
阐明
广大崇高
条理

同“现” 表现
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含蓄隐晦
简约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事物

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像蝉脱壳那样
污浊
被辱
同“涅”染黑
清白 洁净
即使
推赞
污染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赞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精读文本
课文第三段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
解题:
“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主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风格: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精读文本
课文第3段中,作者对屈原的《离骚》作了评价。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的?
创作
角度
司马迁认为屈原“意有所郁结”“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故“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作品
角度
从屈原作品的风格、内容宗旨和语言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评论。
作家
角度
以强调的方式表现屈原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并高度赞赏。
填写屈原形象展牌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突出屈原的高大形象。
2.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
与屈原后来的蒙冤受屈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屈原的冤屈作了铺垫。
屈原
形象展牌
5、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6、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
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
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极度同情
合作探讨
极度悲愤
极度敬仰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高度评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重回历史现场
命运相连
屈原作为楚国人,将自己的一生都与楚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有游客提出,想要直观了解屈原与楚国兴衰存亡的联系,请根据《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人生经历,尝试绘制出屈原经历与楚国兴亡关系图。
屈原经历与楚国兴亡关系图 屈原经历 楚国兴亡状况 关键词
屈原经历与楚国兴亡关系图 屈原经历 楚国兴亡状况 关键词
任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谗人间之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劝怀王勿入秦未果
嫉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一篇之中三致志
触怒令尹子兰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后怀石 自投汨罗而死
六国形成联盟合纵抗秦
楚怀王为联盟领袖
楚怀王贪信张仪而绝齐 秦取楚汉中之地
魏袭楚 楚大困
怀王入秦 秦设计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卒死于秦而归葬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怀王身客死于秦而为天下笑
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 竟为秦所灭
王甚任之
王怒而疏
屈平既绌
顷襄王怒而迁之
遂自沉汨罗以死
史传精神:忠于历史、秉笔直书
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心系楚国的安危。
作者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合作探讨:作者为什么记述楚国的命运?
重回历史场景
体悟品格
活动四
为了增加游客对屈原人生的直观了解,纪念馆现要求大家选取屈原的一段人生经历为蓝本,编演一幕情景剧。请认真阅读《屈原列传》第十段,进行情景剧的撰写。
要求:明确情景剧中的人物形象及基本情节,为人物撰写台词,并说明撰写理由。
情景剧:对话渔父 人物设置 屈原、渔父
人物形象刻画 屈原:
渔父:
基本情节设置
人物台词设计
第十段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走到
水边
脸色
身形面容
因此


不为外物所拘束
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随从世俗,与之同流
吃众人的酒糟 喝众人的薄酒
保持高洁的节操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有个渔翁看见他,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与众人同醉)?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第十段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刚刚
洗头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洗澡
抖动
洁净的样子
浑浊的样子
尘垢
皎洁的样子
怀抱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他就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情景剧:对话渔父 人物设置 屈原、渔父
人物形象刻画
基本情节设置
人物台词设计
屈原: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意志坚定、精神矍铄
渔父:潇洒恣肆 渔樵江渚 快意人生
屈原放逐途中,行经江滨,偶遇渔父,渔父询问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之后劝告屈原,何不随波逐流?屈原选择怀瑾握瑜,守身之察察与皓皓之白,表明自己宁愿选择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设计指导:以《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对话的的内容作为台词设计的原稿,结合屈原的性格与形象,设计台词,要求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渔父的发文与劝告、屈原的回答于文有据、于情合理,突出屈原的崇高品德。
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思考: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二人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
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讨论
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第十一段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这一类人
文辞

继承
委婉得体
始终
一天天地
终于

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第十二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对…感到悲哀
到某地去
流泪
推测
凭借
凭吊
诧异
游走

像这样
把…看作一样
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茫然若有所失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合作
探讨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文末写了他对屈原“悲其志”。
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屈原的“志”:
①忠君爱国,如“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坚持真理,如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温蠖乎”。
原因: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
不同的是:屈原以死明“志”,而司马迁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的幽愤。这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也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司马迁、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毅然赴死,一个超然而活,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说出你的理由。
屈 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用心感悟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 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用心感悟
(示例一)屈原选择了死亡,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决不妥协之路,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司马迁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遭受宫刑之后,他或许想到了死,但他觉得那样默默无闻地死去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最终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他虽忍辱苟活,却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示例二)屈原之死,是以死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原因,两人志向不同,应对苦难的方式也不同。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当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于完成《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司马迁若选择死,则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示例三)生死抉择依赖于信念和勇气,心中有念则求生会更强烈,反之,生无可念则求速死。当然,无论生与死,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三闾大夫的沉江,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屈原认为,他如果随波逐流,就是羞辱楚国,羞辱他的“晧晧之白”,所以他宁肯选择死亡。司马迁不过是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就受到汉武帝的严惩,但他选择了含垢忍辱,其原因也是他心中有所念——完成他本人及其父亲的梦想。正是背负着父亲的重托,他选择了生,以生践志。
“漫话屈原,赓续精神”
文化沙龙活动
活动五
千百年来,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文人的争鸣。有人大力褒扬屈原矢志不渝的行为,认为他“可与日月同光”;也有人认为他的投江自沉是“凝滞于物”、不懂变通的表现。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屈原伟大的精神,纪念馆特邀请余秋雨等著名作家学者开展“漫话屈原,赓续精神”文化沙龙活动。
作为一名有幸被邀请的高三学生,你会对屈原其人其文有什么样的认识?请结合下列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联系现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演讲稿。
二选一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位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学完课文,你对屈原的一生有了更多的感悟,请写下你的推文。(不少于80个字)
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他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当一切幻灭之后,他拼尽生命的全部能量纵身一跃,以身许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了屈原精神的主体,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子——我们的精神信仰。
怀屈原遗志,铸爱国情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怀屈原遗志,铸爱国情怀”。
千年流水去滔滔,端午人来吊汨罗。悠悠端午韵,浓浓爱国情。时代虽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脉相承。二十一世纪初,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重要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屈原精神”无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帜。高擎“屈原精神”这面旗帜,抨击崇洋媚外者,抨击随波逐流者,抨击同流合污者,焕发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刚正不阿的正气,焕发求索创新的壮志。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让我们脚踏实地,做时代的弄潮儿,用自己的奋斗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吧!
(示例二)他是一曲挽歌,长路漫漫独自求索,一代风华随江水漂泊,逾千年犹在耳畔;他是一曲壮歌,“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一衣向水抛国恨家仇,看万舟重重渡遍。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思想界种下识忠奸、辨真伪、品清浊的种子。他生为理想,死为自由。
(示例三)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他天才似的诗歌陶醉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他的爱国主义已在他曾经生活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对接高考
巩固训练
理解性默写
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
“离骚”者,犹离忧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理解性默写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这三方面。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语精到的两句是: “ ”。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其文约,其辞微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理解性默写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手法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做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
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
“ ”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理解性默写
渔父指出圣人不应拘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 ”。
屈原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 , ”来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态度。并运用反问表示不愿为世俗所沾染的句子: 。
屈原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保持高洁的品德,文中用反问表示不愿让纯洁的品德受世俗玷污的句子是: 。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课前小测
1.通假字
例句 解析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受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意旨
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同“涅”,染黑
④屈平既绌 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⑤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⑥乃令张仪详去秦 同“佯”,假装
⑦厚币委质事楚 同“贽”,见面礼
⑧人穷则反本 同“返”,返回
⑨亡走赵,赵不内 同“纳”,接纳
⑩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课前小测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明年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颜色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 形容枯槁 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从容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词语 例句 解析
明年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颜色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 形容枯槁 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从容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诡辩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课前小测
3.一词多义
(1)志
①博闻强志: 动词,记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志向
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
(2)闻
①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听到
③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听到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知道、懂得
(3)与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介词,跟
②屈平不与: 动词,给
③齐与楚从亲: 连词,和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
(4)举
①举类迩而见义远: 动词,列举
②举贤以自佐: 动词,提拔、推举
③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副词,皆、全
(5)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撰写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连接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动词,请托,嘱托
④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归属、隶属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名词,类、辈
⑥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6)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分条陈述
③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呈给皇帝的奏章
(7)害
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②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损害
(8)以
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连词,表目的,来
②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介词,依、由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介词,因为
④其后楚日以削: 连词,表修饰
课前小测
4.词类活用
(1)动词的活用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作名词,听觉
②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存,使……保全;兴,使……振兴
(2)形容词的活用
①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②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③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④蝉蜕于浊秽: 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作名词,忠,忠诚之士;贤,贤良之人
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
(3)名词的活用
①蝉蜕于浊秽: 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
②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动词,拿着丰厚的礼物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词作动词,通婚
④秦,虎狼之国: 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
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内,在内;外,在外
⑥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