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高适
燕
歌
行
并序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
主旨,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高适约(700-765)
作者简介
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先家境贫困。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因之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写下了不少边塞诗。但此时的高适还没有当官,还只是一个有些诗名,想凭借诗名谋取地位功名的人。
作者简介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燕歌行》是高适的
“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
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创作背景
开元26年,张守珪副将假借他的命令,攻打奚,以便邀功请赏,先胜后败。张守珪由于偏袒副将,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后来事情败露。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元戎(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
唐玄宗
开元:唐玄宗年号
元戎:军事元帅。另有版本“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整体感知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的各个方面,请分层概括
第一层八句
第二层八句
第三层八句
第四层四句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汉朝,借汉说唐。
烟尘:烽烟尘土,代指战争。
残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侵略战争
卫国战争
开篇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表明出师原因。
文本探究
出师
文本探究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挡。
非常:特别。
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
上下句对偶:前一句显示了一种非常阳刚的豪迈气概。
出师
思考: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两层含义:
(1)赞颂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男儿”两句貌似褒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被困伏笔。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文本探究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摐:撞击。鼓:战鼓,古代军中以此为进退信号。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打。
旌旆: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讥讽
出师
文本探究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描写敌军侵袭来势汹汹,进攻速度之快。气氛渐入紧张。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紧急。
瀚海;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借指战火
狼山:这里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
单于、狼山:非确指。
对偶: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
“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
出师
文本探究
思考:“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
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
文本探究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
凭陵:恃势欺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
战争的酷烈,敌人的凶猛。
塞外的
辽远,荒凉
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战败
文本探究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
军前:阵前,战场上。
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
愤慨
战败
文本探究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穷秋:深秋。
腓:枯萎。
稀:少,死伤惨重。
战败
文本探究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败
恩遇:皇帝的恩宠赞赏。
关山:指边境的险要关口。
愤慨
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却恃勇轻敌、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
文本探究
思考: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本探究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士兵护身的盔甲。
辛勤:辛苦。
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
铁衣代士兵,玉著代家中的思妇。
“铁衣”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文本探究
被围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都在城南。城南,指京城。
蓟北:指边地。
空:白白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生离—死别
将思妇与征人对照。这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少妇”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文本探究
被围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绝域:极远之地苍茫:形容荒凉。
“边庭”两句写边陲战场动荡不安,征人回归的希望渺茫,内心无限凄凉。
文本探究
被围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战争气氛。
三时:早晨、中午、晚上。即从早到夜。
作阵云: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第三层写被困士兵的痛苦,实则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杀气”两句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
文本探究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斗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相看”两句士兵的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与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岂顾勋”的反问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文本探究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斗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使匈奴不敢进犯。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结尾用典,是为了讽刺和对比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情感小结
对士兵
对将军
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总结归纳
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榆关”“碣石”“瀚海”“狼山”等特殊的边疆地点;
“金鼓”“羽书”“猎火”“刁斗”等战场特殊用具;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等边疆战场特殊的景象…
边塞诗
1.边塞诗的形成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3.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一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边塞诗
4.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成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千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白《塞下曲》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边塞诗
5.边塞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
(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6.边塞诗常见意象:
A、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
黑山、大漠等。
A、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C、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
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D、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
1.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4.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2.描写边塞风光的雄奇壮丽。
乐
哀
5.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
不满和对将军无能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