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书
愤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气”,感受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4.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解 题
书:
愤:
书写
愤懑,悲愤
书愤: 书写心中的愤懑、悲愤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诞生在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 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爱国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的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诗人已被黜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山阴蛰居,此时他已六十一岁,这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即将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读出诗歌的“气”
诵读
吟咏诗韵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意:1、节奏 2、重音 3、语调 4、情感
情感基调:悲愤。
再读解诗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豪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诗人“书”了哪些事?
2、哪些事让诗人感到了“愤”?
合作讨论
诗意探究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壮志难酬、年事已高。
敬仰诸葛、叹无人可比。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探究悟诗情
活
动
四
善于揣摩诗人蕴藏在诗词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进而把握诗人情感主旨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
品读探究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
年华空老
收复无望
壮志难酬
领军无人
报国无门
愤
对 比
用 典
“愤”中含“恨”
“愤”中含“悲”
“愤”中含“叹”
《书愤》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抒发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的悲愤之情,也批判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偏安东南。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灵魂。
全 诗 总 结
问: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全词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回忆刚到帝京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下片描写晚年壮志未酬,感慨白发早生,上片与下片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年华易逝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老师寄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学习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因此,让我们在优秀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叁
贰
壹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