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0 13:5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运算律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变得简捷,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重难点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计算并非纯粹的计算,为什么要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情境图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计算枯燥”的错误印象。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重视简便计算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在关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关注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感悟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孰优孰劣,并修正自我内需,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学会不断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计划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但是李叔叔在旅途中碰到了很多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帮帮他吗? 好,那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授课开始时,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谈话的情境。由旅行的话题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他们的挑战欲,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分钟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1.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看,李叔叔今天就遇到了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例1。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情预设】已知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请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这一组算式中两个加数分别相同,只是交换了它们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 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板书:a+b=b+a) 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1题。 2.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①师:转眼三天过去了,看看李叔叔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教科书P18例2。 从题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 集体交流,展示算法。 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观察下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猜想吗 (出示课件) 总结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作加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李叔叔骑行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场景、条件、问题都十分熟悉。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体会运算律提供现实背景。同时,画出线段图,利用几何直观,方便后面对算理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亲身感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去理解旧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更清晰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过去只知道“怎么做”,现在理解“为什么”。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很有帮助。 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重视方法的科学性,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学生自己说,自己想,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探究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5分钟
三、运用新知识,巩固运算律 1.教科书P19“练习五”第1题。 (1)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独立思考。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科书P19“练习五”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所得的和填在哪个格子里。 (2)学生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 (3)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思考怎样填简便一些。 3.教科书P19“练习五”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时请学生思考:先算哪两个数的和 你为什么这样算 你的依据是什么 4.教科书P19“练习五”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既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第5题,找出和为100的两个数,是一种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后续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 10分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是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方法展开的,让学生感受到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探究规律时,抓住40+56和56+40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这一事实,引导学生从更多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算式中发现规律,最后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从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所以教师适当放手,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迁移,形成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