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9 17:1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这个新生的政权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它规模更大,精力更加充沛,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供给庞大的帝国中枢。为此隋朝( )
A.建立科举制 B.开凿大运河 C.设立市舶司 D.南下灭陈朝
2.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元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3.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4.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5.“大宋皇命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这段材料记载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靖康之变 D.宋金和议
6.下列是班级历史兴趣小组给如图拟定的标题,恰当的是( )
A.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B.北宋形势图(1111年)
C.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D.元朝形势图(1330年)
7.1260年,他继承汗位,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1271年,他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8.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如图清代《龙舟盛会图》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 B.中秋节 C.春节 D.端午节
9.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0.明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叙述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 )
A.原因 B.举措 C.性质 D.影响
11.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2.历史课上,老师提示“均田免赋”、“闯王”、“大顺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3.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反映出( )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14.如图中道路是广州城西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因为清朝初年在此设有一贸易机构而得名。该贸易机构( )
A.设立说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管理清朝的所有商业贸易
C.负责管理来广州的中国商人 D.负责承销外国商人进口货物
1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清朝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言论
D.李时珍经过20多年努力写出《本草纲目》
二、材料题
16.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文化是具有魅力的,它展示的是一种和平、积极的思想,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同的同时也提升唐朝威信、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管理边疆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颜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①,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置②,对新疆地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书省直辖的地区都有哪些?写出元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名称。广西隶属于哪一行省?
(3)完成材料三表格的填空,请写出这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
17.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研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唐代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年号 时间 户数(万) 人口(万)
天宝14年 755年 891 5292
广德2年 764年 293 1692
元和15年 820年 237 1576
表2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
材料二:
材料三:《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及《珠城周咨录》记载(摘录)
(1)根据材料一的表1及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及主要原因。表2中,中国古代人口处于增长态势的地区有哪些?其反映的经济发展现象是什么?
(2)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材料二的任选一件文物,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什么历史信息?
(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它们记载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你从两则史料中提取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18.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七年级的同学开展“探究历史学科中的美”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材料一:
材料二:《红楼梦》中的戏曲考证成果表
项目 内容
出现场景 《红楼梦》中的戏剧描写有两类情况。一是每逢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或庆功贺喜之日,贾府请戏班来演戏助兴。二是在平日谈话中、酒今中、谜语中运用一些戏曲典故和戏曲曲词。
剧目数量 《红楼梦》中提到的……正式上演的剧目有30,出,经典剧目有《孙行者大闹天宫》等。在对话、酒令、谜语、礼品名称中提到的戏曲剧目有19出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全书没有一处提到清代非常流行的剧目《桃花扇》。
剧种;类型 《红楼梦》中所上演的剧目……从剧种角度看,有昆曲、弋阳腔、高腔、郴子腔传奇、杂剧等。
材料三:
时间 科举内容
唐朝 唐朝孔颖达等编撰的《五经正义》便是为科举考试而编写的官方教科书。许多学者和考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五经正义》,也使得这些儒学经典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唐代科举中涉及到历史内容的考试科目是比较多的,于是,士子读史蔚然成风,史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各种历史类备考读物的广泛流传,扩大了史学的传播途径。
宋朝 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注重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人们重视学史,培养出一批治史人才,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都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们撰写了大量的史书,开创了新的史学编写体例等,使宋代出现“中国史学莫盛于宋”的现象。
元明清 元、明、清三朝时候。“四书”都是科举考试的首场考试内容。因此。“四书学”盛行,儒家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科举制的倡导
(1)根据材料一,写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明长城之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楼梦》所反映的清朝戏剧发展状况,你认为在《红楼梦》中会看到昆曲的什么代表作品?
(3)根据材料三内容,从“儒家文化”“史学发展”中选取一个角度,围绕“科举制度的影响”提出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感知历史学科中的美有哪些途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供给庞大的帝国中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隋炀帝下令修建并开通了大运河,B项正确;科举制与粮食的运输无关,排除A项;市舶司是宋朝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排除C项;南下灭陈朝属于统一战争,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可得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即皇帝位,公元630年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公元641年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公元649年葬昭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C项正确;隋文帝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排除A项;隋炀帝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排除B项;唐玄宗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与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体现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阐释频繁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举开科28榜取士的人数不及一榜文举取士的人数,主要是因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A项正确;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但材料强调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北宋时,与辽、西夏并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大契丹皇帝就是辽的皇帝,与题干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宋辽盟约,由于盟约的地点在澶州,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根据题意,A项正确;宋夏和约,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排除B项;靖康之变,是金灭北宋,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宋金和议,女真族建立的金,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金朝崛起后,先后于1125年、1127年灭亡辽和北宋,辽的残部西迁并建立西辽政权,北宋灭亡的当年,赵构登上皇位,建立南宋,1141年宋金和议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C项正确;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A项;金朝已经先后于1125年、1127年灭亡了辽和北宋,排除B项;元朝在1279年最终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成为蒙古大汗,他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故D符合题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龙舟盛会图》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根据题意,D项正确。元宵节、中秋节和春节与图片信息不符,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C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B项;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明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叙述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根据题意,B项正确;题干材料叙述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采取的举措,不是原因、性质和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典籍,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业科技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均田免赋”、“闯王”、“大顺政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多地爆发农民起义。由于李自成英勇善战,被称为“闯王”,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根据题意,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黄巢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C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非常繁荣,不涉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排除A项;题干主要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非常繁荣,不涉及手工业工场的出现,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非常繁荣,不涉及商帮拥有雄厚资本,排除D项。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清朝初年在此设有一贸易机构”指的是“广州十三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根据题意,D项正确;为了限制海外贸易,清政府只开放“广州十三行”负责对外贸易,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管理清朝的所有对外贸易,而不是商业贸易,排除B项;负责管理来广州的外国商人,而不是中国商人,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说明“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结合选项“清朝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言论”可知,历史史实是“文字狱”,“历史解释”是文字狱的危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言论”。根据题意,C项正确;ABD项都属于史实陈述,而不是历史解释,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答案:(1)特点:“大出大进”;史实:大出: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进:玄奘西行天竺,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地区:山东、山西、河北;名称:行省制度;行省:湖广行省。
(3)填空:①驻藏大臣,②伊犁将军;作用:安定了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文化是具有魅力的,它展示的是一种和平、积极的思想,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同的同时也提升唐朝威信、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可知,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大出大进”;史实: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出: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进: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地区:根据材料二《元.地理志》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只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只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维吾尔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北10个行省。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根据材料二《元朝疆域图》可知,广西隶属于湖广行省。
(3)填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作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以上这些重大事件,安定了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17.答案:(1)变化及原因:人口不断下降;安史之乱;地区:长江流域;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2)历史信息:图1:宋代手工业兴盛;图2: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图3:宋代商业发达。
(3)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历史信息:两则史料充分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郑和下西洋也同样证实了两则史料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1)变化及原因:根据材料一的表1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所以755年之前,唐朝处于盛世阶段,人口数不断上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755年爆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755年以后,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人口数急剧下降。地区:根据材料一的表2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导致江南人口增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故长江流域人口处于增长态势;现象:根据材料一的表2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表2反映的经济发展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
(2)历史信息:例一:根据材料二的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宋代的瓷碗,瓷碗釉色莹润,造型精致,代表了宋朝制瓷业水平的高超,从而说明了宋代手工业的兴盛;例二:根据材料二的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是宋朝时的“金腰带”,据专家推断,这种腰带鲜见于中国,应该为中东地区器物,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例三:根据材料二的图3并结合所学可知,图3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牌,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由此可知,宋代商业发达。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红海岸和红海沿岸。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和《珠域周咨录》都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三“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属于实物史料,《珠域周咨录》属于文献史料,但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都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由此可知,两则史料充分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真实性,郑和下西洋也同样证实了两则史料所记载内容的历史真实性。
18.答案:(1)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表现:呈现为连续不断的一线之景;产生一线蜿蜒的“漫长”的视觉冲击,黄褐色的城体一望无际;俯视上与长江、黄河相似,表现为极为突出的单纯简约的美感效果。
(2)发展状况: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代表作品:《牡丹亭》
(3)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论述: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的创立不但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还进一步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唐朝孔颖达等编撰的《五经正义》便是为科举考试而编写的官方教科书。许多学者和考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五经正义》,也使得这些儒学经典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后来,元、明、清三朝时候,“四书”都是科举考试的首场考试内容。因此。“四书学”盛行,儒家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科举制的倡导。
所以说,科举制创立后,在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4)途径:观看史书、传记、通史等书籍文献。2.游览文物古迹,阅诗歌曲赋,品评历史,为古人忧,为古人叹。3.欣赏历史影视剧(正剧),观察时代背景,人物兴衰,朝代更替,能有一点心得。4.和朋友或同学等品评历史,在讨论中感知历史学科中的美。
解析:(1)起止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表现:根据材料一可知,明长城之美表现在:长城建于上岭之巅,呈现为连续不断的一线之景。走向长城,首先产生一线蜿蜒的“漫长”的视觉冲击,黄褐色的城体一望无际;在远观、俯视上与长江、黄河相似,表现为极为突出的单纯简约的美感效果。
(2)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二“《红楼梦》中的戏曲考证成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根据材料二“《红楼梦》中的戏曲考证成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戏剧中,昆曲的代表作品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故在《红楼梦》中会看到昆曲的代表作品应该是《牡丹亭》。
(3)根据材料三内容,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围绕“科举制度的影响”提出的观点是:科举制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论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的创立不但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还进一步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唐朝孔颖达等编撰的《五经正义》便是为科举考试而编写的官方教科书。许多学者和考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五经正义》,也使得这些儒学经典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后来,元、明、清三朝时候,“四书”都是科举考试的首场考试内容。因此。“四书学”盛行,儒家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科举制的倡导。所以说,科举制创立后,在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4)途径: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感知历史学科中的美的途径应该有:1.观看史书、传记、通史等书籍文献;2.游览文物古迹,阅诗歌曲赋,品评历史,为古人忧,为古人叹;3.欣赏历史影视剧(正剧),观察时代背景,人物兴衰,朝代更替;4.和朋友或同学等品评历史,在讨论中感知历史学科中的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