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0 14: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伴随科举制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标志近代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加设经济特科 B.设立学部
C.实施新政 D.废八股,改试策论
2.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  )
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3.依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人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婚礼。这一报道表明当时(  )
A.婚姻习俗简约化 B.报刊成为主流传媒
C.西式婚礼已出现 D.西方宗教影响巨大
4.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文献,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
A.《文学改良刍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学伪经考》
B.《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文学改良刍议》
C.《新学伪经考》《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
D.《变法通议》《天朝田亩制度》《革命军》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政制既已一切非我之故常,其政制背后支撑之理论,亦必随之动摇,则一变而惧不能不变……故而文化革命之口号有“礼教吃人”“非孝”“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材料旨在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
B.向西方学习从制度转到思想
C.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得到延续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6.下列表格反映了晚清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例。通过表格可以看出(  )
晚清国民生产总值 约33.38亿两白银
其中来自农业生产部门 约占75%-80%
其中政府财政收入总额 约2.5亿两白银
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约1亿两白银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B.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趋于瓦解
C.传统经济结构阻碍近代化进程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深
7. 宣统二年起,清廷仿效西方国家制定预决算的新型财政体制,开始编制全国预决算案。在实际运作中预算案成立后,各省督抚视度支部形同虚设,“纷纷请变异”,最后不得不取折衷方案,各官公费,“暂照部定数目办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晚清政府控制力削弱 B.西方模式不适用于中国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8.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9.张之洞等人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声明:“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清末教育改革立足于统治秩序 B.当时的教育正处于转型之中
C.改革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改革培养了大量的新型人才
10.正是在西潮冲击造成中外竞争的新局面下,革命发生了,并极其顺利到几乎轻而易举取得成功。梁漱溟就曾慨叹, “这么一个大的国家,几百年的统治,一转移间即被推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成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清末新政未取得显著成效
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D.改变中国现实的迫切愿望
11.如表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简表,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民主科学的弘扬 传统文化的遗弃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晚清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2.有学者指出:“现实中国王的脑袋被砍下来了,但在思想文化中国王的脑袋依旧存在,仍需要继续对其进行斗争。”这一说法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一度广泛传播。这反映出(  )
A.思想解放任务已基本完成 B.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C.国人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 D.传统伦理受到极大冲击
13.“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下列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杂志”包括《新青年》、《共产党》等
B.“过激派”指的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C.“近因”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D.此“风潮”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4.在1911年的保路运动中,四川立宪派代表人物蒲殿俊声称:“国内政治已无可为,政府已彰明较著不要人民了。吾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我川人已有相当准备,望联络各省共策进行。”这说明(  )
A.清政府的失策增强了革命力量
B.保路运动时期各省已联合行动
C.救亡是立宪派转向革命的根本原因
D.清政府专制统治激起四川人民反抗
15.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狭义上说,辛亥革命自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起,即已笼罩了失败的阴影,但它却未感到这种危机的紧迫。同一天,孙中山急切地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1913年初,孙中山更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的胜利所鼓舞,说:“今欲巩固本党基础,以巩固中华民国基础,较之革命之事甚易。”但到了1913年底,孙中山痛苦地认为“独夫政治现又得逞,其压迫较之当初的满清,更加令人无法忍受”。
——摘编自李侃、陈东林《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材料二:1922年6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肯定了辛亥革命,认为它“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评价辛亥革命。
——摘编自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解释孙中山宣布“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分析1913年底,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用关键词指出中共中央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角度,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认识形成的时代背景。
17.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
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平的希望》载:“袁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进行争斗已没有意义。”
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的怂恿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
——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
材料二 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
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一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
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矣,一日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
——摘编自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民立报》
(1) 请对《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
(2) 指出《民立报》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响。
(3) 基于以上分析,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1912年至1928年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叙述的。这16年的历史,理所当然地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既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就会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它既为未来开辟道路、提供条件,也为未来设置局限。因此这段历史和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总结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洋军阀时期与近代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1)理由:清政府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结束;民主共和政体建立。
变化:从乐观看待辛亥革命的成果,到认为辛亥革命失败。
原因: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宋教仁案发生,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2)角度: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历史进化。
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革命事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答案】(1)由中立转变为干涉革命(支持袁世凯,抑制孙中山)。《泰晤士报》代表着英国的政治立场,随着革命形势(范围、力量对比等)的发展影响了英国的在华利益,于是态度发生了变化。
(2)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宣传,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3)报刊基于不同立场和态度,对历史问题的报道具有主观性。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搜集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并进行史料辨析,去伪存真,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
18.【答案】示例一:
论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上升时期。
论述:近代化的内涵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和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军事工业较快发展。政治上,民国宪政体制形式上依然存在,并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专业型、技术化的外交团体出现,不平等外交也向修约外交转变。思想文化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得到新的发展。社会生活上,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简化礼仪,改变称呼等,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救亡图存、思想启蒙与近代化的历史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但是此时的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因素等也在不断增加。
示例二:
论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论述:这一时期,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萧条。政治上,袁世凯逐步破坏民主共和,后来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思想文化上,共和制度虽然建立,但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很多人的头脑;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外交上,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部分答应“二十一条”的要求;《九国公约》签订,中国又回到了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民族危机依然比较严重。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有一定程度的近代化,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救亡图存、思想启蒙与近代化的历史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