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 选择题
1. (2024扬州学测模拟)下表所示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
出处 内容
《三国志·孙权传》 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晋书·孔愉传》 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
A. 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B. 南方水利设施完备
C. 江南得到一定的开发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 (2024无锡期末)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 )
A. 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B. 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
C.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 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3. (2024南通如皋学测模拟)从200年到500年之间,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草原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这一变化是在(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辽宋夏金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4. (2023盐城射阳中学合格考模拟)下图所示的内容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 )
目录 自序 绪论 …… 第一章 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上) …… 第二节 宗室贵族的文化渐变与文学创作 一 元魏宗室贵族文化转变的性质 二 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及其文学创作 三 元桢、元英、元熙祖孙三代的文化渐变与文学活动 第三节 文化转型的余响及元魏贵族文学水平的质变 ……
A. 思想解放 B. 文化东传 C. 推行汉化 D. 政治变革
5. (2023泰州泰兴、兴化期中)魏晋以后,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北魏重视祭孔的主要原因是( )
A. 推动儒学发展 B. 巩固统治的需要
C. 发扬传统文化 D. 民族认同的结果
6. (2022南通海门中学期末)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的祭祖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据此可知( )
A. 据实物史料即可得历史真相
B. 石壁祭祖祝文属于二手史料
C. 实物史料能与文献记载互证
D. 石壁文字是孝文帝的祭祖文
7. (2023南通如皋期末)“(北朝)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推知,“新制”包括( )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均田制
8. (2022连云港海州四校期中)某版《朝代歌》写道:“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第一个省略号处正确的排序是( )
①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 ②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③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④北朝互征伐,南朝篡位繁
A. ①④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④②
9. (2023苏州期中)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写道:“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 )
A. 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 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C. 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 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
10. (2022扬州中学期中)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
A. 都曾定都长安 B. 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 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 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二、 非选择题
11.★ (2023南京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末年,战争、瘟疫、蝗灾、饥馑接踵而至,西晋王朝疲于奔命。及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渡江之后,东晋王朝喘息渐定,尤其是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隔江对峙的格局。这些移民的到来为荆州成为上流雄镇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荆州“据上流,握强兵”的重要性。同时,荆州北方有山水纵横的汉水流域作为与进据中原之异族分庭抗礼的缓冲地带,远离战争袭扰,移民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江南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瘴疠之地,实已发展为瓜果飘香、良田美池的富有之地,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大批移民流落江南,发展农业,提高了江南经济文化水平,为以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常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奠定了基础。
——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嘉南渡的历史背景,指出南渡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据材料,分析永嘉南渡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产生的影响。
1. C 解析:据材料“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可知,从三国时期到晋朝时期,南方的城市和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江南得到一定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和吏治无关,排除A项;仅《晋书》内容涉及溉田,且南方水利设施完备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2. B 解析:材料“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这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念浓厚,即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A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C项;民族交融趋势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
3.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500年处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由北方流动到南方,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
4. C 解析:据材料“北魏文化转型”“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A项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政治变革与课题《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D项错误。
5. B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以后,各个民族政权都重视祭祀孔庙,实际上是重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意图通过认可儒家思想来得到中原民众的支持,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B项正确;北魏重视祭孔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为了推动儒学发展和发扬传统文化,排除A、C两项;祭祀孔庙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民族认同的结果,排除D项。
6.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嘎仙洞石壁上的祝文能印证《魏书》的相关记载,可以证实嘎仙洞就是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表明实物史料可以与文献记载互证,故C项正确;“据实物史料即可得历史真相”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石壁祭祖祝文属于一手史料,故排除B项;北魏皇帝不一定是孝文帝,故排除D项。
7. D 解析:据材料“‘而且这一个政府,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继承北朝的土地制度,继续实行均田制,D项正确;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度,排除A项;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B项;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
8.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①是三国时期,②是两晋时期,③是北魏入主中原和南北朝开始,④是北魏分裂和南北朝并立,因此,第一个省略号处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③④,故B项正确。
9.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民族政权建立,更迭频繁,社会分裂动荡,B项正确;门阀政治弱化了专制皇权,排除A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已经袭扰中原,排除C项;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主流地位,排除D项。
10.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前秦和北魏都曾统一过北方,西晋统一全国,四者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C项正确,排除B项;曹魏和西晋定都洛阳,排除A项;曹魏是被司马家族篡权,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结束的,排除D项。
11. (1) 历史背景:天灾、人祸造成社会动荡;百姓为逃避战乱,被迫南迁。表现:农业人口增加;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文化水平提高。
(2) 影响:经济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上,巩固了南方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文化上,促进南方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重心的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