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 选择题
1. (2024苏州期末)北宋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由此开启了地方府、州、军、监行政组织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的时代。宋初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B. 国家分裂动荡的历史教训
C. 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D. 应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势
2. (2024无锡期末)北宋前期,黄老政治思想颇为流行。宋太宗时期,任命有“为人糊涂”评价的吕端为相,在制词中,太宗明确勉励其“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表明北宋前期( )
A. 道家思想影响政治 B. 君主专制明显加强
C. 因循保守渐成风气 D. 政治制度过于僵化
3. (2022宿迁泗阳期中)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世家大族的没落 B. 以文治国的推行
C. 科举录取规模的扩大 D. 武将势力的削弱
4. (2024淮安期末)南宋学者叶适指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此材料可佐证宋代( )
A. 强化集权存在弊端 B. 注重民生问题
C.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加强边疆治理
5. (2024南京期末)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因此,宋朝( )
A. 派武将到地方担任长官知州 B. 减少科考次数削减官员数量
C. 增设枢密使控制调兵统兵权 D. 设立路级机构监控各州行政
6. (2024江苏期末)宋太宗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欧阳修也指出:“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由此可知,宋朝( )
A. 边患危机不足为虑 B. 君臣治国的共识完全一致
C. 民族政策开明包容 D. 实行守内虚外的治国政策
7. (2022扬州中学期中)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做法旨在( )
A.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 削相权以强化君权 D. 践行重文轻武政策
8. (2022连云港海州四校期中)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右下图所示的漫画反映出宋朝( )
A. 实行崇武抑文政策
B.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9. (2022南京六校联合体期中)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宋每年给金送“岁贡”。下列对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 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 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 有助于缓解宋朝的边防压力
10. (2024南京期末)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 偏安苟合的心态 B. 无为而治的思想
C. 避战保民的理念 D. 故土难离的悲情
二、 非选择题
11. 准确认识、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关键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使职官间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关系”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太祖时期地方“制约机制”的主要表现。
1. B 解析:据材料“北宋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防止出现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进而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宋代吸取了唐代的教训,废除了唐代的节度使,并未因循守旧,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管理地方的措施,与其他民族政权无关,排除D项。
2.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初期,强调运用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这容易导致政治保守中庸、官员因循守旧等问题出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政治制度僵化无关,排除D项。
3. B 解析:据材料“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可知,宋代推行以文治国,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项正确。
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叶适认为唐代出现的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而南宋时期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虽然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但对外不能巩固国防,这体现了宋代强干弱枝、国势积弱的特点,佐证了宋代强化集权存在的弊端,A项正确;叶适的主张是扩大地方权力,而不是注重民生和重文轻武,排除B、C两项;叶适意图通过扩大地方权力来应对边疆问题,而不是主张加强边疆治理,排除D项。
5. D 解析: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派文官担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并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D项正确,排除A项;为了巩固统治,宋朝笼络士人,增加科举次数和录取人数,排除B项;宋朝时期,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且增设枢密使是为了分化相权,并不是为了解决地方藩镇问题,排除C项。
6.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和外忧相比较而言,内患更危及皇权统治;欧阳修认为国内的叛贼是心腹之患。他们都认为防止内部纷争、镇压农民起义是首要任务,这体现了守内虚外的治国政策,D项正确;“边患危机不足为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宋朝民族政策开明包容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7. C 解析:据材料“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可知,宋朝时期的相权进一步分化,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C项正确;强化集体议事制度和分事权以相互牵制属于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
8. D 解析:据材料“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度的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排除A项;设置通判是为了监督知州,与削弱武将的权力无关,排除B项;设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财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并非针对武将,排除C项。
9.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政府给周边少数民族送钱物,换得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朝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送钱物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用钱物换取和平”给宋政府的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濒于崩溃”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
10.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
11. (1)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 主要表现: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