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 选择题
1. (2023龙岩三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
A. 儒学地位日益衰微 B. 佛教思想广泛流传
C. 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 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2. (2022无锡期末)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
A. 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
B. 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 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 说明了统治集团统治思想的动摇
3. (2022南通海安期末)魏晋以来,源自汉代乐府的清乐发展开来。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清乐的发展说明( )
A. 中原文化的消亡 B. 民族文化的互动
C. 礼乐制度的强化 D. 西域文化的发展
4. (2022南通通州期末)阅读下表所示的史料,由此可以推断出( )
《宋书·周朗列传》 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
《南齐书·百官志》 建官设职,兴自炎昊,方乎隆周之册,表乎盛汉之书
《北史·魏本纪》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周书·文帝纪》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
A. 炎黄血统决定了君位的合法性 B. 炎黄的始祖地位得以确立
C. 奠定隋唐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 D. 民族凝聚力源自祖先崇拜
5. (2022南通新高考基地学校联考)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因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的研究表明( )
A. 唐诗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 B. 唐诗是研究唐史的原始史料
C. 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D. 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
6. (2024扬州期末)下图所示是唐代画家张萱(开元年间人士)所作的《捣练图》,它表现了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图中人物形象鲜明、造型饱满,烘托出雍容华贵的气度。此图( )
捣练图
A. 注重意境个性 B. 展现盛唐风貌
C. 融入异域风情 D. 再现市民生活
7. (2022南通二模)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
A. 雕刻艺术题材多样
B. 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8. (2023扬州中学期中)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烧饼就是把“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熟,加入生发面饼中“炙之”,还有用“炙法”来制作家畜、家禽、水产类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
A. 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 B. 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 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 D. 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
9. (2023徐州铜山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 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医药学成果
D. 郭守敬《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领先世界
10. (2023徐州学测模拟)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就达13次。这反映出唐朝( )
A. 开放的对外政策 B. 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
C. 开明的民族观念 D.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二、 非选择题
11. (2023镇江期中)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0年发掘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称为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下表所示的内容为何家村出土的某件珍贵文物及其简介。
文物 简介
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用纯金打造,碗壁上有两层凸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鸳鸯与莲花同出,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合、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通体采用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捶揲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贺达炘 “王源中,(唐)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上)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 ——《唐摭言》
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件文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体现历史视角,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强调以孝为先,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同佛教观点,认为出家同样可以光宗耀祖,不违反孝道,这说明佛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未衰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
2. A 解析:材料“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说明当时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故A项正确;当时的儒学地位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唐代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并未出现混乱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与统治集团的统治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3.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乐源自汉乐府,但是魏晋时期的清乐却融合了少数民族大量的音乐素材,这说明当时民族文化互动性强,B项正确;“中原文化的消亡”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礼乐制度的强化”无关,排除C项;西域文化的发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4. C 解析:材料“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为隋唐统一奠定文化心理基础,C项正确;炎黄血统不能决定君位是否合法,排除A项;早在先秦时期就逐步形成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且材料未体现“炎黄的始祖地位得以确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可知,唐诗可以和历史相互印证,作为研究唐朝的重要依据,即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故选C项;“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与材料“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排除A项;唐诗是文学作品,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运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画家张萱所作《捣练图》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造型饱满,烘托出雍容华贵的气度,展现盛唐风貌,B项正确;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排除A项;《捣练图》并未体现出异域风情,排除C项;《捣练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情景,属于生产场景,而非城市中的商业、娱乐生活,排除D项。
7.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佛教与中国社会相融合的趋势,即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雕刻艺术题材多样与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排除C项。
8.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胡人的烹饪方法,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文化交融,B项正确;仅从贾思勰介绍胡人的烹饪方法,不能说明胡人饮食习俗在当时居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流动影响南方开发的信息,也未提及政治改革对社会习俗的影响,排除C、D两项。
9.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排除A项;孙思邈《千金方》成书于唐代,排除C项;郭守敬《授时历》成书于元代,排除D项。
10. A 解析:据材料“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就达13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强,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对外关系,而非对内的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排除B、C两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
11. 示例:
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凸瓣纹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造型稳重典雅、纹饰华美多变,体现了对佛教的尊崇。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艺精良的西方金银器传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中国金银器皿上接受了这种凸凹多瓣的作风,同时加入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元素,如鸳鸯与莲花同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好合、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使之更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鸳鸯莲瓣纹金碗体现了唐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是我国珍贵的国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