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 选择题
1. (2023南通部分学校学测模拟)下图所示的内容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 大汶口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龙山文化 D. 仰韶文化
2. (2024南京期末)考古工作者在距今5 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坛、庙、冢等遗迹,同时期其他地区还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玉礼器和陶礼器为标志的遗址。这说明当时( )
A. 国家初始形态显现 B. 奴隶制经济达到繁盛期
C.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D. 宗法等级体制得以确立
3. (2022扬州期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有泥塑的女神像,大小不等,排列有序,而最大的神像位于主室的中心部位,应是庙中主神。由此可知,当时( )
A. 审美观念主导神像的摆放 B. 已有社会等级观念
C.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D.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4. “琮琮”是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它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身上的纹理形态取自良渚稻作文化中的稻穗,头饰的“神人兽面纹”取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一设计( )
A. 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B.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 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D. 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5. (2022南通如皋期末)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商朝( )
A. 以宗法血缘建国 B. 实行王位世袭制
C. 实行内外服制度 D. 有了成熟的文字
6. (2022常州期末)下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
A. 以成周为中心分封 B. 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
7. (2023南通通州期末)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建立晋国。此地既有夏朝遗民,又有众多戎狄之族,晋国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这一做法有助于( )
A. 强化宗法血缘关系 B. 促进民族之间大交融
C. 加强君主专制权力 D. 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
8. 周朝设有专管种植水稻的官员——稻人。据《周礼·地官》记载,“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掌稼下地”。由此可知,周朝( )
A. 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B. 水稻种植已经普及
C. 耕作技术得到改进 D. 中央机构趋于完善
9. 2021年3月,某考古学家在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发现了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与《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不谋而合。这可以用来解释( )
A. 古蜀文化的起源 B.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 礼乐制度的扩展 D. 儒家传统观念的传播
10. (2024成都期末)记录西周及春秋时期历史的《国语》一书中,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争霸战争的破坏 B. 等级秩序的影响
C. 百家争鸣的兴起 D. 各国变法的推动
二、 非选择题
11. (2023徐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其信仰具有狂热性,祭祀仪式铺张,不但宰杀大量牲畜,还频繁采用人祭。商朝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但还未成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殷周之际,以农业立国的周族战胜殷人,建立西周王朝,为巩固政权,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革新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天命靡常”需“敬天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思想。
——谭研《西周“敬德保民”天命观念的表现及成因》
材料二 宗法分封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原住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氏族血缘壁垒,西周的诸侯国不再是单一的自然成长起来的血缘组织,而是由王族、姻亲、功臣所率领的氏族与被征服地区的原住氏族组成的新的族体。周王与诸侯之间凝固为臣属关系,国家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也为按地区划分居民创造了前提条件。
(1) 据材料一,指出商周时期思想观念的区别。
(2) 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国家治理措施的特征。
1. B 解析:据材料“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大量稻壳遗迹”“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先民,住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中,所以该文化应该是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故选B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C、D三项。
2.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以及同时期其他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出现较大规模、带有政治中心特点的城市,反映政治权威和规范的礼器,阶级分化出现,表明文明发展程度较高,国家初始形态显现,A项正确;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红山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进入奴隶社会,排除B项;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排除D项。
3. B 解析:据材料可知,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泥塑的女神像大小不等但排列有序,而最大的神像应是庙中主神,由此推断,当时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B项正确;主导神像摆放的应是等级观念,而非审美观念,排除A项;“政教合一”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排除D项。
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琮琮”的角色设计来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A项正确;“兼收并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文明,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所以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C项正确;以宗法血缘建国、实行王位世袭制、成熟的文字并非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A、B、D三项。
6.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主要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是出于更好地镇压和控制地方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以成周为中心进行分封,排除A项;材料中实行分封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项。
7.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建立晋国,晋国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这种“因俗而治”的方法有助于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晋国的统治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助于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促进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还未出现君主专制,排除C项。
8.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设置了专门管理种植水稻的官员,这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管理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水稻种植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耕作技术的改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专管种植水稻的官员的相关情况,未涉及中央机构,排除D项。
9. B 解析:据材料“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可知,古蜀国存在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与中原文化中祭祀祖先的习俗呼应,体现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古蜀文化的起源,排除A项;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推行,排除C项;儒家思想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10. B 解析:据材料“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及春秋时期的贵族、士、庶人的生活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争霸战争的破坏、百家争鸣的兴起、各国变法的推动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C、D三项。
11. (1) 区别:商朝时期,重视鬼神崇拜,先鬼后礼;西周时期,提出“敬天保民”思想,蕴含一定的民本思想。
(2) 特征:宗法分封体系取代原有的氏族血缘关系;诸侯国成为氏族和原住氏族结合的新族体;强化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