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清朝前期,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据此可推断出( )
A.清朝前期农业普遍集中经营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2.下列重大举措, 反映了清朝( )
1684 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 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 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
1793 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封建经济繁荣 B.实行闭关锁国
C.内忧外患严重 D.加强边疆管辖
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区分天下公欲与个人私欲的基础上,认为统治者要以民众的公欲来作为天理,而不能将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强调要足民之欲。这一观点( )
A.反映了资产阶级诉求 B.与民本思想相契合
C.肯定了儒家纲常伦理 D.主张废除君主专制
4.16世纪,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每岁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附郭之农兼鬻蔬菜,织曲薄为业,皆不专仰食于田”。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生产分工的加强 B.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C.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 D.政府抑制商业发展
5.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至六十一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察出卓异官员580名,罢斥、降调官员5137名。康熙朝的大计( )
A.是针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 B.主要考核外省文官
C.属于官员考核中的“通考” D.每隔四年举行一次
6.明太祖认为“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比元朝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1378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 )
A.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条件 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 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
7.图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的都城迁移方向( )
政权 迁都时间 旧城 新都
北魏 494年 平城 洛阳
金 1153年 会宁府 中都
元 1267年 和林 大都
清 1644年 赫图阿拉 北京
A.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8.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9.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但又派出大批宦官去做“矿监”“税使”,宦官们到处横征暴敛,使许多工商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
C.明朝皇权受到宦官钳制 D.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
10.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11.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集权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政治制度成熟 D.官僚机构僵化
12.某学生梳理清朝康雍乾时期的知识时,记录了“形成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制造文字狱”三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 B.国家疆域奠定
C.商品经济发展 D.文学成就显著
13.据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大者曰“镇”。一些大市镇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十分常见。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崛起( )
A.引发了区域的专业分工 B.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区划
C.促进了人口的大量迁徙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4. 如表为清朝1620年至1780年相关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该阶段( )
A.社会剧烈动荡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15.“闯关东”“走西口”“下台湾”是18世纪中国经济史上特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一段苦难与艰难的历程,是一段血汗与泪水交织的历史回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日益强化 B.人口数量的持续膨胀
C.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 D.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亚当·斯密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存在什么现象?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9.回顾儒学发展演变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学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冯天瑜《解构机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根据所学,到了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针对传统儒学思想 进行了哪些批判和创新?
20.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热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幻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宇,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三: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1)变化: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较大尺寸;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名帖作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17.【答案】(1)联系:民间史家参与到官方修史之中;私家史学受官方治史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官藏史料为私家史学开拓局面;秉笔直书、经世致用等精神深刻影响官方史学;均在封建皇权意志下发展。
(2)评价:集中多方之力,易修撰成规模较大的史学著作;促进了各方学者间交流互鉴,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折射出思想文化专制的时代背景;彰显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期经世致用的学风。(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新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一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原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策方面,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等。
19.【答案】(1)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等。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融合佛道思想 (因素);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等。
(2)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 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童心说”: 批判君主专制: 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实学);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0.【答案】(1)表现:打破了商业活动时间上的限制;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商品贸易种类增多;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商业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出现纸币和契约等。
(2)影响: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影响了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占道经营、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等;客观上也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城市的能力。
(3)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