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同步练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变革,曾出现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制度。这些制度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
A.地方势力逐渐强大 B.专制皇权日益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不断削弱
2.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这主要是基于加强( )
A.对西南的治理 B.对吐蕃的控制
C.对东北的统治 D.对西域的管理
3.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4.下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 )
时间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 2162 30% 4911 70%
A.农民的负担减轻 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5.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路的设立( )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6.宋朝商税中的正税,分为过税、住税两种。商人每经过一个场、务,就要交纳一次过税,按照货物价格,每千钱征收20%;住税是对城镇店铺买卖货物所课的税,即交易税,税率是3%。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杂税。这表明宋朝( )
A.税收征管较为细密 B.商业发展环境恶劣
C.政府收入依赖商税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7.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下列现象有可能发生在元朝的是( )
A.一考生通过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被选拔为官员
B.乡约主要宣讲“六谕”,不遵守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
C.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众济院
D.外国使节和边远少数民族进贡需经理藩院统一协调安排
8.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较长。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被解决
B.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
C.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
D.行省逐步丧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
9. 下表所示为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A.纸币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北宋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0.朱熹认为:“如读书以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以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理存于应接事物。”朱熹这一阐释蕴含的方法论是( )
A.经世致用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天人感应
11.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后,“枪炮既摧毁了欧洲古城堡的封建割据,也打开了世界每一角落的大门。”“火器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弹道学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近代力学的基础工作。”由此可知,火药武器的使用对欧洲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
③加快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
④导致欧洲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北宋立国之初,朱太祖将诸镇节度(使)召集到京城;并以高爵厚禄将他们留在京城;地方上改由中央派出文臣出任地方长官,称“知州军事”。宋太祖的这举措( )
A.加剧了冗官冗费现象 B.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C.得到了节度使的支持 D.加强了文武官员的制衡
13.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宋神宗时开征“侵街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
A.重视农耕经济发展 B.随意变动经济政策
C.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D.放松对商业的管理
14.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15.宋代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进行治理和收税。镇官享有略低于县官的职权,“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开始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
16.下表所示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的元朝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元朝( )
政治 经济
中书省 北方沿袭唐租庸调制
行省制 南方施行宋两税法
达鲁花赤 重开大运河
科举制 长途海运航线
A.治理理念兼收并蓄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D.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18. 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19.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0.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前期,蜀地流通以铁钱为主,这使得从事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的商人为货币的支付而烦恼。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联保发行了一种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交子。它的形制规范,用统一纸张制作,并制作了特殊记号以防止假冒,任何人都能凭这张纸在参与联保的任意一家商户及其分铺换取纸上所注明的铁钱。从此交子逐渐在蜀地流通开来。
——摘编自何一民等《成都简史》
材料二 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交子在蜀地得以流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A
17.【答案】(1)史料: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的文书;相关的考古资料;现存元代的中外相关文献。
(2)历史事实:敦煌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来密切;敦煌的佛教发展兴盛;敦煌的民族具有多元性;敦煌不仅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敦煌在元代后期长期发挥着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作用。
18.【答案】(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19.【答案】(1)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成因:宋代长期积贫积弱;宋代始终面临少数民族对立政权的威胁;宋朝相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被动挨打和求和的地位。
(2)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民族文化和交流与融介;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
20.【答案】(1)原因:蜀地的商业发展引发“钱荒”现象(或蜀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铁钱使用不便;交子的便利性与较好的防伪效果;发行者具有良好的信用。
(2)特点:享受娱乐活动的主体扩大到市民阶层;文化娱乐场所普遍;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城市的发展)。
(3)①棉花种植技术引进;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国家政策的推动(或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元朝统治者的重视);④棉纺织技术和织机的改进与推广;⑤农书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