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漫画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有效地描绘特定的生活或时事。右图所示的漫画题为《疮痍满目》(改编),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B. 北洋时期军阀割据和混战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 (2022扬州期末)下表所示的历史文献可以用于研究( )
西历 农历 文献内容 文献属性
(1) 1911年5月9日 辛亥年四月十一 清廷宣布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的上谕 上谕
(2) 1911年8月17日 闰六月二十三 保路同志会印制的《一钱捐歌》 保路同志会传单
(3) 1911年8月18日 闰六月二十四 仍留李稷勋办路事的内阁电传 中央政府电传
(4) 端方、瑞澄会同电奏川事的电文 权臣电奏
(5) 1911年8月24日 七月初一 四川保路同志会张贴的全城有序罢市的公启 保路同志会公告
A. 义和团运动兴起 B. 黄花岗起义
C. 武昌起义的爆发 D. 清末新政
3. “它(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4.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B.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 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D. 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
5. 某学者认为:“它焕发了国人用民族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新理念,提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课题,以及建设新中国的民族复兴目标。”材料中的“它”( )
A.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正统地位
C.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建立起中国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6. (2024南京期末)学者金冲及说:“辛亥革命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统治秩序(专制政权)……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这里的“巨大作用”主要是指( )
A. 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B.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C. 触发了小农经济解体 D. 唤醒了下层普通民众
7. (2022南通三模)1912年9月11日,黄兴在前清皇族欢迎会上发表演讲说:“二十世纪之国家,须赖国民共同护持,专制政体不足以独立于地球之上,非建设共和,无以保全我五族同胞。”这一演讲意在表达( )
A. 民族平等已是社会共识 B. 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
C. 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要求 D. 实行三权分立的主张
8. (2023徐州期末)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写道:“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9. (2024苏南八校调研)“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澂职,仍令戴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即日赴援。”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 )
A. 太平军欲进攻湖北 B. 英法联军逼近京师
C.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D. 革命军已光复武昌
10. (2022南通一模)下表所示的《时报》评论反映出当时报人( )
1911年10月12日 倘政府不善对付议员……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
1911年10月14日 为政府之敌者,不在革党而在响应之民。究其终极,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
1911年12月30日 清朝之君主于今日默认退位,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
A. 保持政治立场中立 B. 参与民主社会建构
C. 积极鼓吹暴力革命 D. 注重追求新闻真实
11. (2024徐州学测模拟)陈独秀在1916年撰文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文中“专制政治之痛苦”来自( )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南京国民政府 D. 武汉国民政府
12. (2023苏州期末)中国近代进步人士裘廷梁指出:“有文字为智国,无文字为愚国;识字为智民,不识字为愚民。地球万国所同也。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何哉?”曰:“此文言之为害矣。”为此,他( )
A. 支持辛亥革命 B. 倡导民主政治
C. 肯定五四运动 D. 主张文学革命
13. (2024南京期末)1915年12月,蔡锷与梁启超密商反袁,表示“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决定文武两步方案,梁启超发文章,夺舆论先声;蔡锷见机潜回云南,起兵讨袁。此后不久,爆发了( )
A. 戊戌变法 B. 府院之争 C. 护国运动 D. 北伐战争
14. (2023淮安期末)右下图所示为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画面中的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导致图中“今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直接原因是( )
A. 二次革命的失败
B. 袁世凯准备称帝
C. 段祺瑞出任总理
D. 张勋复辟的开始 国庆日之回顾
15. (2023淮安期末)下表所示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数量和资本额的变化表。第二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00—1921年民族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数量和资本额的变化表
阶段 时间 设厂数 资本额(万元)
一 1900—1913年 58 912.7
二 1914—1921年 98 2 321.3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国民政府奖励实业
C. 清末新政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6. (2022淮安5月模拟)以往很多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一词最早是孙中山于 1920 年提出来的。而据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奇生的考证,在 1919 年 12 月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已多次提及“新文化运动”。这说明( )
A. 新的方法使历史研究趋向精密化 B. 历史研究需综合多方材料论证
C. 新史料的运用推动历史研究发展 D. 后期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7. 下表所示为1913—1919年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13—1919年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表
年份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货量(千担) 6 475 6 806 7 772 9 204 10 321 11 812 13 996
货值(千两) 14 815 12 646 21 444 45 248 43 027 45 670 22 004
A. 抵制日货运动导致了1919年的出口货值的锐减
B. 民国成立直接导致了金属矿石出口量的逐年递增
C. 金属矿石出口价格的走势受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
D. 金属矿石出口的增长反映了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
18. (2024南通海安期末)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竟然收购日本企业,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
C. 日本放松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取得胜利
19. 孙中山流亡日本时曾言:“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不幸精神涣散,相继败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
A. 帝国主义列强暗中破坏 B. 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 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 D.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0. 李大钊在1916年5月说过,“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毛泽东在1917年8月也说过,“东方思想固然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C. 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D. 探索救国的新道路
二、 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0分,计20分)
21. (10分)(2023扬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不仅带来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发、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 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6分)
22.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 444所,有学生1 270 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 206所,学生增加351 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以商务印书馆及其〈学生杂志〉为例》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多地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A项正确;此时并非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C项;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打了北平郊外的卢沟桥,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排除D项。
2.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6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机会,由此可推知,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武昌起义的前奏,C项正确;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排除A、D两项;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于广州爆发,排除B项。
3.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封建制度,D项正确。
4. B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与材料无关,排除A、D两项;“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属于辛亥革命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5.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D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C项。
6.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是结果,而非影响,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非只唤醒下层普通民众,排除D项。
7.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兴在演讲中强调,要想保住中国,必须废止清朝贵族的专制政体,实现五族共和,这一演讲意在表达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要求,C项正确;“民族平等已是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8. A 解析:据材料“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项正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C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
9. D 解析:据材料“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澂职”“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1911年10月10日发生在武昌的辛亥革命,故D项正确。
10. B 解析:据材料“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可知,当时报人评论时事要闻,发表政治主张,参与民主社会建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人主张民主政治,而不是保持政治立场中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报人是赞成或者反对暴力革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注重追求新闻真实的信息,排除D项。
11. B 解析:据材料“1916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并就职临时大总统后建立了北洋政府,1916年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统治下,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与材料中的“专制政治之痛苦”相符,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于1912年1月,但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南京临时政府名存实亡,因此材料所指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排除C项;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开始,排除D项。
12. D 解析:据材料“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此文言之为害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进步人士裘廷梁认为言文分离的文言文是千百年来“愚民”的文化根源,言文一致的白话文符合语言文字的自然发生规律,文言文导致民众愚昧、文化落后,推行白话文有利于变法图强,所以他主张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裘廷梁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倡导民主政治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C项。
13. C 解析:据材料“1915年12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袁世凯称帝的运动是护国运动,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府院之争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争端和冯国璋与段祺瑞之争,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排除D项。
14.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国旗是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图片中的“今年”(民国四年)是1915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象征着袁世凯已经背离共和制度,准备称帝,B项正确;二次革命是在1913年,排除A项;段祺瑞出任总理是在1916年,排除C项;张勋复辟是在1917年,排除D项。
15.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D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国民政府还未成立,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6. C 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对新史料的考证,得出“新文化运动”一词最早在1919年就已提出,这说明新史料的运用推动历史研究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综合多方材料论证的研究方法,排除B项;“后期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7. C 解析:据表格所示数据可知,1913—1919年,中国金属矿石对外出口量不断增长,但货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较高,1919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金属矿石的货值急剧下降,这说明中国金属矿石出口价格的走势受到欧洲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故C项正确;抵制日货运动导致外国进口货物量减少,不会影响中国金属矿石出口价格的走势,排除A项;我国金属矿石出口量的逐年递增,是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结果,民国成立与金属矿石出口量的逐年递增关系不大,排除B项;中国金属矿石出口量的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18.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荣宗敬作为民族资本家,有实力收购日本人经营的纱厂,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仅能体现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排除A项;材料与日本放松经济侵略无关,“实业救国取得胜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
19. C 解析:据材料“不幸精神涣散,相继败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党内的问题,即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C项正确。
20. D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抱有一定的怀疑,这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途径,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了思想准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怀疑,并非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
21. (1) 原因:等级制度的压迫;纲常礼教的束缚;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权利的缺乏。
(2) 出路:改变传统观念;能够彻底觉悟;重塑独立人格;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勇于追求教育公平、社交公开等权利;经济独立;废除私有制等。(任答三点即可)
22. 示例: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入,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