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0 16:2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上述规定(  )
A. 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 D. 契合了社会过渡性质
2. (2023南通一模)下表所示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北京举办的部分展览会的简况。国家举办这些展览会旨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北京举办的部分展览会的简况
名称 举办方 时间 办展概况
亚洲工人妇女生活与斗争展览会 亚洲妇女代表 1949年12月5日至12月25日 9个国家参展,10万人参观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1950年10月2日至11月1日 毛泽东特地为展览会题字“人民的胜利”。参观人数共达26.2万余
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全国妇联、文联、美协等 1951年5月18日至5月22日 全部作品共有1 500余件,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
A.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 B.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 活跃人民文化生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 (2024连云港一模)1949年11月,上海市政府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国营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民营企业贷款;私营工厂不准关门,不仅要照发工人工资,还要尽快缴纳税金。与上述规定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 投机商人疯狂囤积居奇 B. 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
C. 工商企业推行公私合营 D. 中央政府实现财政统一
4. (2022苏锡常镇二模)右图所示的内容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 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 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5. (2024宿迁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但……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这一规定(  )
A. 巩固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推动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 反映了地方回民势力十分强大
6. (2023南通海门期末)右图所示的内容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时的情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由此可知,当时(  )
A. 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B. 抗美援朝急需物资保障
C. 工业“大跃进”如火如荼 D. 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
7. 右图所示的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 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 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 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 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8. (2023徐州期末)对下表所示的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电 193.4亿度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
A. “一五”计划成效显著,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合理改造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C. 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全面激发生产潜力
D. 完成农业合作化,提供制度保障
9. (2024南京期末)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区别于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这一改变的背景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创建 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制定
10. 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 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11. (2023南通如皋期末)右图所示为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 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
A.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12. (2023无锡期末)1954年,周恩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分崩离析,不是铁板一块,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势力:一是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二是主张维持现状的势力,三是主张维护和平的势力,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这一策略(  )
A.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C.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D.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3. (2023镇江期中)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情况。下列对表格中出生率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1949年 36.00 1954年 37.97 1959年 24.78
1950年 37.00 1955年 32.60 1960年 20.86
1951年 37.80 1956年 31.90 1961年 18.02
1952年 37.00 1957年 34.03 1962年 37.01
1953年 37.00 1958年 29.22 1963年 43.37
——《中国统计年鉴 2016》
A. 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
B. 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
C. 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1961—1963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
14.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这些成就(  )
A. 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 构建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15. (2023南京二模)车鸣峪兵工厂建立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其建设指挥部设在隰县交口公社,工厂隐蔽于群山环抱、沟深谷幽之处,与世隔绝,鲜为人知。兵工厂的建立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B. “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
C. 社会主义的改造成就 D. 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16. (2024福建一模)20世纪50年代,山东农村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是“适应祖国生产建设的需要,解决母亲参加生产、孩子在家无人管的困难”,20世纪60年代则变为德、智、体、卫诸方面均得到开展,注重培养幼儿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一训整适应了(  )
A. 德育教育的加强 B. 扫盲教育的需要
C. 学前教育的普及 D. 幼儿教育的规律
17. 石油会战期间,大庆石油职工创造了“六个传家宝”——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最终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国”的论调,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这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  )
A. 艰苦奋斗的精神 B. 开放包容的改革胸襟
C. 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D. 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
18. (2024连云港期末)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 B. 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
C. 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 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19. (2024威海期末)据统计,1970—197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年内建交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大部分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革命外交开始转向务实外交
B.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成果显著
D. 所处的国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20. (2022南通一模)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一支主要的国际力量积极参与调整,而不是被动卷入国际关系的调整之中;调整的重要目的是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而其影响却是全面而深远的。中国外交活动范围从此扩展到国际舞台,而此前基本上被局限在半个舞台上。中国的这次外交调整推动了(  )
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全方位外交的开展 D.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二、 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0分,计20分)
21. (10分)(2023镇江、南通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所示: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64年,宣传画)
据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2. (10分)(2023苏州期末)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 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地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5分)
(2) 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5分)
1.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经济方针是一种市场经济,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对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指导作用,契合了社会过渡性质,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排除B项;人民当家作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次展览会的时间集中在1949年底到1951年,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经济时期,据材料“亚洲工人妇女生活与斗争展览会”“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全部作品共有1 500余件,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知,我国举办这三次展览会的目的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推动国民经济恢复的内容,排除A项;据材料“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知,展览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交流,排除D项。
3.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通过金融手段阻止投机商人疯狂囤积居奇,A项正确;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商企业推行公私合营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实现财政统一的内容,排除D项。
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民主的广泛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A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体现整个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排除C项;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本应没收的清真寺的土地经回民同意后可以保留,这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回民势力,排除D项。
6. D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支持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D项正确;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是在1959—1961年,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是为了支持“一五”计划,而不是抗美援朝,排除B项;“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统一全国、稳定物价及推动工业化建设的作用,故创作海报的意图是动员民众参与支援国家建设,C项正确;海报并非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排除A项;政府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倡导储蓄行为,而不是倡导购物消费,排除B项;海报体现了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排除D项。
8.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据表格所示的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的钢、煤等工业指标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显著,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正确;表格信息体现的是工业方面的成就,和改造工商业以及农业合作化无关,排除B、D两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C项。
9. B 解析:据材料“区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就没有了,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排除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创建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制定于1958年,排除D项。
10.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1956—1957年……增长很快”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科技交流未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于2014年首次提出,排除D项。
1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选民证的签发时间为1953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B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正式确立,排除C项;仅从材料不能说明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排除D项。
12.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周恩来把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类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区别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外交注重团结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争取“维持现状的势力”,孤立“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干涉中国内政,这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为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排除A项;材料所述策略并未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3.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1963年,出生率之所以快速地上升,主要是因为国民经济调整,D项正确;1949—1963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化三改”时期,因此,此时期人口出生率受到国内形势的影响,排除A项;1949—1954年还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9—1961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排除C项。
14.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三线建设时期的成就,三线建设使西部地区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城市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此时国民经济比例并不平衡,重工业比例突出,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这些成就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但并未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项。
15.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兵工厂建造的时间应为三线建设时期,此时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D项正确;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进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为1953—1956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C三项。
16.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国内外局势不稳定,国家加强德育教育,故此时农村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是“注重培养幼儿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幼儿园教育”,而非“扫盲教育”,排除B项;此时中国学前教育尚未普及,排除C项;训整主要是根据国家的发展要求来进行的,而不是幼儿教育的规律,排除D项。
17.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取得了会战的胜利,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油工人的奋斗精神,与开放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救亡图存,排除C项;石油会战处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排除D项。
18.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谈话发生于1972年,毛泽东借这次谈话批评了闭关自守的思想,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形成了利用引进解决国内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进一步打破西方经济壁垒的指导思想,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苏关系恶化,使得“一边倒”的政策难以实施,排除B项;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对外开放,排除D项。
19.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外交潮,大量国家与中国建交,体现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所处的国际环境得以改善,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革命外交结束,排除A项;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不结盟外交政策,排除C项。
20. D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一个重要体现,有利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促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D项正确;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展的,排除C项。
21. 示例: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宣传画赏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发展准备了政治条件;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图片以一片广袤的天空为背景,四周一片农田,农民三两成群在土地上进行劳作,宣传画重点刻画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目视前方,面带笑容,眼神坚定,图片下方一行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宣传画展示了农民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反映了农业对于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要求。
该宣传画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史料与审美的统一。
22. (1) 重大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 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巨大(规模空前);建成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意义:推动西部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发展,增强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