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 选择题
1. (2023淮安期末)毛泽东在1952年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后者表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 人民政府制止了不法资本家制造的市场混乱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的提出
2. (2024徐州期末)下图所示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城市布局。这幅图体现了( )
“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城市布局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国民经济在地域上已经均衡发展
C. 工业建设主要服务于军事目的
D. 有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3. (2023苏州三模)右图所示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画作意在( )
A. 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 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4. (2024苏州期末)1962年,经过关停并转,我国企业数减少了38%,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4 300多万。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为在“共产风”中被拆毁住房的移民解决住房、划拨土地、退赔集体和个人财产。这些做法是( )
A. 对八字方针的具体贯彻 B. 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 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 纠正反右派斗争中的失误
5. 1964年4月,在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时,国家计委提出的投资顺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但不久后投资安排顺序变成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其原因是( )
A. “大跃进”的影响 B. 国民经济的调整
C. 国际形势紧张 D.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6. (2023临沂一模)1961年,法国官员访华时带来了戴高乐总统的亲笔信,他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
A.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 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D. 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7. (2023北京海淀期末)下图所示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③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
A. 苏联政府提供的援助 B. 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C. 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 (2023北京西城期末)“中国形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能力,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江河水患……打开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以上成就取得的历史时期是( )
A. 1919—1949 年 B. 1949—1978 年
C. 1978—2000 年 D. 21 世纪初
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提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这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 )
A. 平等友爱的阶级情谊 B. 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
C. 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10. (2023扬州模拟)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这表明我国( )
A. 与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 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
C. 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升了话语权
二、 非选择题
11. (2023南通海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1) 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1.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资产阶级经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分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稳定了市场和物价,排除B项;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排除D项。
2.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帝国主义殖民者划定的工业区域主要在沿海地区,“一五”计划扩展的工业区域主要在中国中部内陆地区,“二五”计划则扩展到中国西南和西北等地,这有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D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产业结构上的表现,而不是工业布局方面,排除A项;“已经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工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军事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3.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宣传画上有“为1959年生产更多更好的钢而奋斗”字样,目的是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项正确;1958年“大跃进”才刚刚开始,多数国人尚未意识到其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该宣传画意在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并非响应“双百”方针,也不是展示工业化成就,排除C、D两项。
4.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整,并且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过度“共产风”的错误,贯彻了八字方针的要求,A项正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属于“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纠正反右派斗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5. 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64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顺序发生了改变,把重工业放在了首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与苏联关系破裂,与美国的关系也没有缓和,把重工业放在首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防建设,C项正确。
6. B 解析:据材料“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为止”可知,中国推动非殖民化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
7.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图中③段即1962—1965年,中国的钢产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B项正确;1962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A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8.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2年开启的荆江分洪工程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江河水患;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综上可知,以上成就取得的历史时期是1949—1978年,B项正确。
9. D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平等友爱的阶级情谊,排除A项;“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与改革开放有关,排除B项;“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与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关,排除C项。
10.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内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联合国席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的方案;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我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B项正确;基辛格秘密访华表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排除A项;“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 (1) 特点: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
(2) 背景: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