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0 22:2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唯物史观:了解奴隶制下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体会早期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感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更替,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通过《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了解西周诸侯国的基本分布情况。
史料实证: 认识夏商周更替过程中的重要史实。
历史解释:了解分封制出现的背景,理解其在社会变革方面所起的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核心素养目标
下面两幅图片中的大禹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导入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 夏朝建立:
(1)建立时间:
(3)都城:
(2)建立者: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今河南登封)

世纪:每一百年
年代:每十年
Q:你出生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008年:21世纪初
2012年:21世纪十年代;
公元纪年
公元
公元前
公元1年
公元2年
公元前1年
公元前2年
世纪年代换算法
大禹继位之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相传禹铸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节选自《涂山之会与禹铸九鼎》
2、家天下
图二:头戴冠冕的夏禹
部落联盟首领
夏朝的国王
仔细观察上图,根据图一、图二,思考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一:大禹治水
画像石拓片
禹最初想传位给________,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_________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_________取代了禅让制。
伯益

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研读
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什么制度?“家”指的是什么?
天下为公:禅让制
传贤
传子
天下为家:世袭制
世袭制
3、夏朝的统治
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一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
材料二
以大型宫殿为中心的城池、刑法、军队、监狱
原始部落
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人类文明时代是指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4、二里头遗址
夏朝还尚未发现文字,目前的文字史料仅存有后世对其记载,那如何证实夏朝的存在?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铜鼎
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针对二里头遗址中的发现,给出合理的推论。
夏王朝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夏朝注重祭祀;
夏朝的青铜制作技术高超;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5、夏朝灭亡
材料1:“(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节选自《史记·夏本纪》
材料2:《尚书·汤誓》记载:“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
夏桀,又名癸,商汤定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建造了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他在位4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阅读材料并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夏桀是个什么样的统治者?
暴虐成性、荒淫无度
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鸣条之战
二、商朝的统治
1、商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人物:
(3)都城:
(4)统治情况:
(5)末代国君:
约公元前1600年

亳——殷(商王盘庚)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
前期:任用贤才,发展经
后期:腐朽、滥用酷刑
商纣王
阅读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完成商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2、盘庚迁殷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曾作过商都城的地点

牧野


商朝前期,都城并不固定,为什么商朝前期不断迁都?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刘周岩:《寻找夏朝》
安阳殷墟遗址
思考5:为什么说商代以后的历史是“信史”?
甲骨文的出土及1928年殷墟的发掘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明。甲骨文里出现的王的名字按序排列,与《史记 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3、商朝的统治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相关史事: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被迫在农田上集体劳动,在手工作坊里做工,在贵族家中劳动,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随意把他们转让、买卖,乃至屠杀,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
4、商朝的衰亡
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③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②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
酒池肉林 (奢靡浪费)
炮烙之刑 (暴虐嗜杀)
比干挖心 (残害忠良)
安阳殷墟遗址分布示意图
考古发现:甲骨文、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青铜时代
三、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崛起
  在我国商朝后期,地处泾(jīng)水、渭水流域的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建立了力量不小的政权。商始祖契,舜时佐禹治水有功,任司徒。周始祖弃,尧时举为农师,舜赐号后稷。
陕西省扶风境内的周人早期居住地周原遗址
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归纳武王伐纣的背景和条件。
周的首领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人吕尚、周公等人,国力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开始准备讨伐商。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
他继承父亲遗志,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2、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建国之战:
(4)都城:
(5)亡国之君: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牧野之战
镐京
周幽王
阅读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完成西周的相关知识卡片。
3、牧野之战
公元1046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
人物扫描:吕尚,又名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前1015或前1036年 ),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 、吕尚、姜尚等。中国商朝末年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思想家,西周开国元勋。他先后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为西周兴起作出重大贡献,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牧野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少数精锐率先冲杀,大破商军,为武王伐纣灭商立下大功。周朝建立后,他因功被册封在今山东北部一带,成为齐国的开创者。
合作探究: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
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之举,这条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材料对武王伐纣态度是持肯定赞扬态度,认为武王伐纣是顺应民心的。
结合史实,分析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
内因: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重用人才,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抓住时机,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等。
外因: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使其失去民心;牧野之战,商军倒戈。
史料证实
利簋(gui3)及铭文拓片
利簋的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问,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4、分封制
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梳理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目的:
分封依据:
分封对象:
主要诸侯国:
诸侯权力:
诸侯义务: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功臣
燕、齐、晋、鲁、宋、吴
管理土地和人民;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进献贡赋、其军队要服从周王调遣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权利与义务:
周王
诸侯
管理人民和土地,建立诸侯国
缴纳贡赋,服从调兵
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权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可以在自己的封底内进行再分封。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结合下述材料,思考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1: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夭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它因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汉·司马迁《史记》
积极作用:①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②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作用: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
知识拓展
宗法制
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何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弟子,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合作探究
礼乐制
相关史事: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里)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继承
5、西周的衰亡
周人到各地建了诸侯国后,都住在城邑里,称为“国人”。土著居民住在城邑外面,称为“野人”。
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
(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
儿子,在位37年。
周厉王统治暴虐无道,为防止民众议论。他派人严密监视百姓的言论,稍有不满,就将其处死。平民百姓彼此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称“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由于长期压迫引发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赶走了周厉王。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时,被犬戎族所灭,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合作探究
从下列图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夏、商、周兴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开国君王:夏禹、商汤、周武王姬发
兴:统治者勤于政事,重用贤才,关心人民。
夏桀把人当马骑
商纣王炮烙之刑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亡国君主
周厉王
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统治者昏庸残暴、荒淫无度、不爱惜民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堂总结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
亡国之君:桀
建立
重大事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
亡国之君:商纣王
建立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亡国之君:周幽王
建立
治国措施:分封制 礼乐制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兴衰
中考链接
1.(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A
A
3.(2024·广西·中考真题)西周时期,天子封给诸侯土地和臣民,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与此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4.(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推行的地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
B
A
5.(2024·河南·中考真题)《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