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0 21:0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重大或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越是人格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第7期)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日前,记者采访了刚刚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一书编委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问题,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总体来看,作为一种压力事件,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比如大家这两天会特别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信息不够明确时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担忧、责备,甚至是抑都和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节奏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应当注意的是,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节奏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比如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于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微弱,并未达到临床标准,在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下面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自己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等;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等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回避社交、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传播,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1日)
1.(3分)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3分)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要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3.(3分)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4.(5分)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摘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5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衣母①
废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写于1923年8月。
6.(3分)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倒叙手法,点出“离奇消息”,制造了悬念。
B.写傍晚鸡回窝的场景时,用“一角漆黑”奠定了全文沉郁的基调。
C.“诧异”的是李妈居然会有新感情,“叹息”的是李妈没能守住贞节。
D.“有点愉快”是因为李妈的事情让她们有了谈资,也透露了她们对李妈“公共的母亲”形象坍塌的微妙心理。
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⑦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李妈的善良、仁慈赢得了周围人的帮扶和爱戴。
B.第⑦段李妈看到守城的士兵,想到自己的儿子,体会到了命运的可怜,于是感到寂寞。
C.第⑧段画线句子用看似平淡且漫不经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残酷的本来面目。
D.文章结尾处虽然汉子离开了,但儿子可能的归期让李妈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8.(5分)“突转”是“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本文采用了“突转”手法,即听说李妈想重组家庭,众人对她的态度发生急剧转变。请分析这个突转的艺术效果。
9.(5分)本文与鲁迅的《祝福》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本文没有《祝福》那么深刻犀利的批判色彩。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造成这种区别的具体原因。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闻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久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或曰:管仲所以见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以不爱其身,适君之欲也。曰:“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然则臣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管仲将弗用也。曰“不爱其死力,安能爱君?”是君去忠臣也。且以不爱其身度其不爱其君,是将以管仲之不能死公子纠度其不死桓公也,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明主之道不然,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设民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虽有竖刁,其奈君何?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数于桓公也,使去竖刁,一竖刁又至,非绝奸之道也。且桓公所以身死虫流出尸不葬者,是臣重也。臣重之实,擅主也。有擅主之臣,则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通。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故有不葬之患也。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辏;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明此言于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无度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0.(3分)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开方事君A十五年B齐卫之间C不容D数日E行F弃其母G久H宦不归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意为“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不同。
B.实,意为“结果”,属名词。与《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的“实”含义与用法不同。
C.辐辏,本意为“车辐会聚于毂”。此处形容群臣好像车辐聚集到中心一样归附君主。
D.明,此处活用作动词,意为“阐明”,与《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的“明”用法一致。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在重病之时提醒齐桓公,竖刁、易牙、开方的做法不合人之常情,劝谏齐桓公不要再宠信三人,但是齐桓公并未采纳管仲的建议。
B.韩非子认为,臣下应尽死力讨取君主的欢心,君主则应设置爵禄换取臣下的死力;君臣之间不是父子那样的亲属关系,而是从计算利益出发的。
C.国君有正确的治国原则,臣子就会尽力,奸邪也不会产生;否则臣子就会对上蒙蔽君主而在私下谋取私利,而管仲的建议只是治标不治本。
D.臣子的权力过分膨胀就会控制国君,隔断君臣之间的联系,君主的命令无法下达,因此明智的国君不让一人兼任他职,不让一职兼管他事。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以不爱其身,适君之欲也。
(2)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
14.(3分)韩非子是如何反驳管仲“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6.(分)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2)《谏太宗十思疏》中,“ , ”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3)第19届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中,“攀花赠远人”的节目演绎了中国式的送别之礼,中国古典诗词里也有许多攀花赠人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①______。
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
“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家“②______”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自我”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它和“礼治秩序”③______,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立体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社会格局。
而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点有: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 )”在乡土社会中“礼”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8.(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D.礼者,人道之极也。
20.(4分)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物生育的一生从种子萌发破土而出, ① ,无不面临着病原微生物的威胁。
作物的根部、叶部、果实会遭受不同病原物的侵染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仅如此,当雨水丰盈、温湿度适宜时,病原物往往更加猖狂。因此,阴雨连绵的秋天一直是农民伯伯们高兴但又担忧的季节。2023年7月,“杜苏芮”台风冲击我国安徽、河南等主要粮食产区,大量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叶片和果实均有创伤。防止灾后病虫害的大肆爆发,国家农业农村部专门出台了相关治疗及预防政策,以减少经济损失。
针对发病如此迅速且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害, ② ?
首先,可通过外源施加肥料增加植物营养吸收,从而增强对病原物的抗性。 其次,一旦植物感染,便要及时鉴定,判断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攻击导致植物“生病”。接着,对症下药。 ③ ,往往佐以适当剂量的农药喷施,可以有效减缓病害毁灭性爆发,避免大幅减产。而对于病毒病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只能通过控制病毒的媒介昆虫传播来防治病毒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当然,过度地依赖和使用农药对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因此,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病害的新型绿色方法。
21.(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杜苏芮”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C.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老师们送给高三同学们的毕业纪念册上,“金榜题名”几个大字闪闪发光。
22.(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作余地……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语文期末参考答案
1.A 2.D 3.D 4.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谈录,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层层推进,论述观点。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5.①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②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③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④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⑤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6.B 7.D 8.①前后逆转避免了情节的平淡,让行文跌宕起伏,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文章既写了淳朴的人情美,又刻画了人性的愚昧,两相对照,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全面思考。 9.答案示例:①《祝福》的语言冷峻沉郁,而本文的语言冲淡平和(质朴平和)。
②《祝福》中描写了一个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的乡村,而本文却展示了乡村中民风淳朴的、充满温情的一面。
③《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村民们热闹的祝福声中,而本文作者给了李妈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10.BFG 11.A 12.B 13.(1)要除去竖刁、易牙的原因,是他们不爱惜自身,而去满足君主的欲望。
(2)赏赐要守信而刑罚要坚决,所以君主在臣子中选拔有功的人而奸人不会被君主重用。 14.韩非子运用了归谬法:先由管仲“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的观点,推导出“不爱其死力,安能爱君”的错误观点,得出为国君效死力的忠臣也要被赶走这一荒谬结论,从而反驳管仲的观点:再由管仲之前不能为公子纠而死推断出管仲也不会为齐桓公而牺牲,推出他也在应被除去的荒谬结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5.B 16.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17.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18.①舍本求末(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②推己及人
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A 20.①句中把“差序格局”比作“骨骼”,“礼治秩序”比作“血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差序格局”和“骨骼”的相似点是能撑起框架,一个是撑起人际关系的框架,一个是撑起人的躯体的框架;
③“礼治秩序”和“血脉”的相似点是能全方位渗透,一个是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是渗透全身。
21.B 22.示例:①到长出绿叶并结出果实;②到底怎样防治才能最为有效;③对于细菌性和真菌性的病害。 23.示例:为防止灾后病虫害的大肆爆发,国家农业农村部专门出台了相关预防及治疗政策,以减少经济损失。
24.例文:
利用好每一次黄灯
黄灯,是由绿灯安全转入红灯危险的缓冲地带,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无论是面对个人生命、社会生活还是国家发展中的黄灯,我们都应谨慎相待,利用好每次黄灯。
个人生命中的黄灯促使我们反省、完善自身。
生活中,黄灯亮起的原因颇多:过度熬夜,身体会亮起黄灯;过于偏激,人际交往会亮起黄灯;过于奔波,人生发展会亮起黄灯……这些黄灯促使我们停下来,反思自己。然而,黄灯并不仅仅是一种“警示”,它更促使我们调整个人规划与生活节奏,不断充盈自我。“吾日三省吾身”,便可“积跬步,致千里”。
社会生活中的黄灯促使管理者调整思路,落实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但市场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欺诈和伪劣”。毒奶粉、假疫苗、注水肉……层出不穷的欺骗消费者案闹得人心惶惶,给社会治理亮起了一盏盏刺眼的黄灯。如果管理者坐视不理,甚至对“黄灯”的存在视而不见,开放市场上就会亮起“红灯”,改革开放就会停止不前,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使改革春风真正吹遍大地,管理者应创新治理思路、健全现代市场体制、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应当完善相关法规、加大监察力度,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增强获得感,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国家发展中的黄灯促使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难题犹待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渐行渐远无序且盲目发展的城市乡村……这些“黄灯”虽然没有英国工业革命时那样危急,但决不是一种“余地”。对此,新时代领路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协调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越来越多纯朴乡愁得以有序安放,在忽闪忽闪的“黄灯”下,中国各项事业正稳步前进。
面对黄灯,请别急着冲过去,因为你极有可能撞上红灯。相反,请利用等候下一个绿灯的时间反思、充实自身,以饱满的姿态、昂扬的斗志迎接绿灯的到来,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同课章节目录